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方法]分别制备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普通脂质体、过饱和水溶液及35.5%(质量分数)乙醇溶液,采用体外经皮渗透法比较各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性.[结果]醇质体可明显提高药物的稳态透皮速率,其增渗比为8.85,促渗效果优于普通脂质体和35.5%乙醇溶液.12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的顺序依次为35.5%乙醇溶液>普通脂质体>醇质体.[结论]与普通脂质体比较,醇质体可明显提高环维黄杨星D稳态透皮速率,有利于药物发挥全身作用.  相似文献   

2.
酮洛芬前体药物皮肤渗透代谢的立体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酮洛芬前体药物(酮洛芬甲酯、乙酯和异丙酯)经离体SD大鼠皮肤渗透代谢的立体选择性,为利用前体药物方法促进透皮吸收提供依据.方法:Valia-Chien水平扩散池上进行大鼠皮肤渗透代谢研究.应用α-酸性糖蛋白手性柱(AGP)拆分、测定透皮接受液中酮洛芬对映体的含量.结果:消旋酮洛芬经离体SD大鼠皮肤渗透没有选择性,但其稳态渗透速率显著小于S-酮洛芬的稳态渗透速率(P<0.05).酮洛芬前体药物经离体SD大鼠皮肤渗透被完全代谢成酮洛芬,其稳态形成速率大于酮洛芬本身经皮渗透的速率(P<0.05),且所形成的酮洛芬具有立体选择性.结论:酮洛芬前体药物能够促进酮洛芬的透皮吸收,其经皮渗透代谢具有立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熊果酸纳米混悬凝胶剂(UA-NS-gel),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 采用反溶剂沉淀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UA-NS,再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成凝胶剂(UA-NS-gel);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试验,比较UA-NS-gel和熊果酸凝胶剂(UA-gel)的体外经皮渗透量及滞留量.结果 UA-NS-gel 24 h药物经皮渗透量为(104.40±6.48)μg/cm2,明显高于UA-gel的(28.56±2.16)μg/cm2 (P<0.01);UA-NS-gel皮肤滞留量为(138.08±19.39)μg/cm2,高于UA-gel的(70.51±14.77)μg/cm2 (P<0.05).结论 将熊果酸制成纳米混悬凝胶剂,能够有效地增加药物的皮肤渗透性能和皮肤的滞留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鬼臼毒素醇质体经皮渗透特性。方法 通过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比较鬼臼毒素在大鼠皮肤中的稳态透皮速率和皮肤滞留量,分别考察以醇质体、酊剂、脂质体、30%乙醇混悬液以及鬼臼毒素与空白醇质体物理混合物作为载体,鬼臼毒素经皮渗透特性。结果 鬼臼毒素醇质体的12 h皮肤滞留量为8.17 μg/cm2,高于其他各组;稳态透皮速率小于鬼臼毒素载药量为0.5%的脂质体组及乙醇混悬液组(P<0.05),与其他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醇质体具有较大的皮肤滞留量及较小的透皮速率。  相似文献   

5.
酮洛芬羟丙基-β-环糊精凝胶剂的制备及其经皮渗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酮洛芬羟丙基-β-环糊精(KP-HP-β-CD)凝胶剂的最佳处方,比较该凝胶剂与酮洛芬(KP)游离药物凝胶的离体皮肤渗透性,探讨包合物作为载体对KP经皮渗透的影响. 方法 以高温下KP含量变化作为稳定性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立最佳处方.采用改良双室渗透池作为离体皮肤的渗透试验装置,测定KP在接受液内的累积透过药量和皮肤内的滞留药量. 结果 pH为7.0、每100 g凝胶剂中助溶剂丙二醇用量20 mL、抗氧化剂NaHSO3为0.3 g时,包合物凝胶剂黏度适中,稳定性最好.包合物凝胶剂经皮渗透过程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与游离KP凝胶剂相比,前者药物透过皮肤速率明显减慢,透皮24 h后,药物在皮肤内滞留量约为后者的2.5倍. 结论 KP-HP-β-CD包合物凝胶剂处方设计合理,性质稳定.以包合物为KP载体、卡波姆为基质的凝胶剂具有促进药物进入皮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盐酸青藤碱在微针阵列作用下的透皮给药规律与微针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的含量,裸鼠皮肤用微针阵列预刺处理,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法研究微针的针尖形状、刺入力、滞留时间以及阵列数对于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规律。将微针预刺处理的皮肤制备成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变化。结果微针阵列预刺处理与被动扩散比较能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累积渗透量(P<0.01),但平顶微针比尖顶微针更能有效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处理皮肤的刺入力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刺入力超过5.0 N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再显著增加;随着微针在皮肤中滞留时间的延长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断增大,当滞留时间超过60 s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不再显著增加;尽管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阵列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二者之间无正向线性关系。皮肤切片表明微针刺入皮肤后能够在皮肤上形成跨越角质层的微孔道。结论微针可以在皮肤上形成微孔道而增强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从而为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透皮给药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盐酸哌甲酯的经皮渗透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盐酸哌甲酯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 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裸鼠离体皮肤作为透皮模型,HPLC法测定药物透皮浓度.计算药物在不同浓度(10~100 mg·ml-1)条件下经皮渗透稳态流量、渗透系数以及透皮时滞,并考察几种促透剂(氮酮、N-甲基-2-吡咯烷酮、丙二醇、油酸)对哌甲酯透皮行为的影响.结果:盐酸哌甲酯的经皮渗透稳态流量随浓度增加显著增强(P<0.01),浓度大于50 mg·ml-1时其渗透系数有所增加(P<0.05).8%氮酮和5%丙二醇对药物促透作用明显(P<0.01). 结论:药物浓度、不同促透剂及其浓度对盐酸哌甲酯的经皮渗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丹皮酚脂质体体外透皮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丹皮酚脂质体,考察其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透皮特性。方法薄膜-超声法制备丹皮酚脂质体;采用透皮扩散仪,以小鼠皮肤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考察丹皮酚脂质体的经皮渗透行为及皮内滞留药物量。结果制得的丹皮酚脂质体主要为单室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72.8%,平均粒径为163.8 nm。体外经皮渗透试验表明,与50%的乙醇溶液相比,脂质体透皮速率较慢,但皮肤中药物滞留量明显增加。结论丹皮酚脂质体制备工艺可行,能使药物在皮肤中蓄积,持续平稳释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角质层厚度、生物化学组成,并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给药芥子碱的渗透特性,探讨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对芥子碱经皮给药的影响,为白芥子涂方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以自制装置测定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电阻;皮肤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皮肤和角质层厚度;以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法比较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以芥子碱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法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白芥子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胶带粘贴法剥离角质层,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各层中药物的分布。结果 穴位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穴位皮肤(P<0.05);穴位皮肤角质层厚度显著低于非穴位(P<0.05);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显示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给药24 h后,离体实验中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是经非穴位皮肤的6.8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是非穴位的6.1倍;离体透皮实验和在体渗透实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各时间点角质层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结论 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经非穴位皮肤。穴位皮肤的低电阻、角质层薄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和贮存,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新型盐酸格拉司琼(Granisetron hydrochloride,GH)水包油(O/W)型微乳透皮剂.方法:利用伪三元相图方法研究微乳中十四酸异丙酯(Isopropyl myristate,IPM)、卵磷脂(Phosphatidyl choline,PC)、吐温80(Tween80.T80)、乙醇(Ethanol,Eth)、水的组成及配比;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以影响微乳质量的原辅料为考察因素,以各种原辅料的不间用量为考察水平,以经皮渗透稳态流量、时滞和累积渗透量为指标,经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筛选出最佳处方.结果:GH微乳的最佳处方为A2B1C2,即IPM/Km为1:6、Km为3:1、GH为5.0%.结论:微乳具有较强的促进GH经皮渗透作用,有望成为GH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1.
离体透皮接受液中辣椒碱的测定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RP-HPLC法测定离体透皮接受液中辣椒碱的浓度,研究辣椒碱的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shim-packVP-ODS色谱柱(150mm×4.6inIn,5μm)及保护柱,乙腈-水(60:40)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40℃。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鼠皮为透皮屏障,考察不同浓度辣椒碱在不同时间的累积透过量,采用滞留时间法评价辣椒碱的经皮渗透特性。【结果】辣椒碱在2.71-86.8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n=5),平均回收率为100.97%。日内、日间RSD分别在1.84%。3.88%及2.76%~5.19%。体外透皮研究显示,3种浓度的辣椒碱的累积透过量随浓度增高反而下降。其中5mg/ml辣椒碱溶液稳态流量、渗透系数较大,滞留时间较短,表观扩散系数大,表观分配系数小。【结论】本法灵敏、精确、可信,适用于离体透皮液中辣椒碱浓度的测定。辣椒碱的体外经皮渗透研究表明辣椒碱的浓度对透皮吸收有影响,但是不与浓度成正比,5mg/ml辣椒碱体外经皮渗透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药物透皮速率与高效液相色谱保留行为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3个对氨基苯甲酸酯化合物为模型药物,研究它们的HPLC保留行为与透皮速率的关系。测定了该系列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在20%聚乙二醇400生理盐水中的溶解度及其饱和溶液通过去毛大鼠腹部离体皮肤的稳态流率,并计算相应的渗透系数。以不同的甲醇:水配比的流动相,测定各化合物的保留时间,求取容量因子和保留指数。结果表明,化合物的容量因子的对数值和保留指数不但与它们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有很好的线性相关,而且它们都可代入Hansch方程来预测这些化合物的稳态流率与渗透系数。由于HPLC容量因子与保留指数的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因而可代替费时繁杂与不稳定的分配系数测定,进行药物透皮研究的构效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3.
皮肤渗透促进剂桉叶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桉叶素促进5-氟尿嘧啶渗透通过离体大鼠皮肤的作用,其增加药物渗透系数约达93倍。桉叶素提高了分配系数,但对扩散系数的增加更大。去除角质层,药物的渗透障碍完全消失。与全皮相比,角质层去除后药物的渗透系数增加166倍,表明影响极性药物渗透的主要障碍是角质层。促渗效果可能是扩散和分配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扩散是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熵权法结合等效数值法在透皮吸收促进剂促透效果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双室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试验研究,建立皮肤接收液中模型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的分析方法、透皮吸收试验方法等,以累积渗过量(Q)、渗透系数(Kp)、稳态流量(Jss)、和滞后时间(Tlag)为主要指标,采用熵权法与等效数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对1%薄荷醇、2%月桂氮卓酮、7%石菖蒲油3种促透剂的促透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薄荷醇、2%月桂氮卓酮、7%石菖蒲油的权重系数分别1.02439、1.00004、0.99191,即1%薄荷醇促透效果最佳,2%月桂氮卓酮次之,7%石菖蒲挥发油最差.结论 基于熵权的等效数值法使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能公正地综合评价促透剂的促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秀  顾亚洲  钱江华  吴华璞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0):1046-1047,1050
目的:探讨月桂氮卓酮对阿司匹林乳膏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含不同浓度月桂氮卓酮的阿司匹林乳膏作用于小鼠离体皮肤,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收集接受液,紫外法测定药物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平均渗透速率、渗透系数。结果:含5%和10%月桂氮卓酮乳膏平均渗透速率分别比不含月桂氮卓酮乳膏增加10.6%和25.0%。结论:不同浓度的月桂氮卓酮均可促进阿司匹林透过小鼠皮肤,阿司匹林从乳剂型基质向皮肤的渗透符合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16.
冯欲静  张丽  张岭  陈莉  崔颖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7):532-534,537
【目的】考察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对磷酸川芎嗪透皮行为的影响。【方法】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过屏障,采用体外Franz扩散池法,绘制渗透曲线,并计算渗透速率,考察不同浓度SDS对LP离体透皮影响。【结果】不同浓度SDS溶液中(0.25%,0.5%,1.0%,2.5%)磷酸川芎嗪的透皮速率分别为19.45,27.87,19.18,16.78μg.cm-2.h-1,迟滞时间为1.32,1.27,2.10,2.69 h。【结论】SDS的浓度与LP透皮速率以及迟滞时间没有剂量相关性,这可能与热力学活性降低及离子对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黄体酮通过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膜的扩散机制。黄体酮的渗透常数和分配系数均随EVA膜中醋酸乙烯含量增加呈非线性增大,扩散系数则与醋酸乙烯含量无关。即黄体酮自水相通过EVA膜的渗透常数完全决定于分配系数。后者同膜中醋酸乙烯含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是由于非羟基化合物黄体酮能够与醋酸乙烯形成1∶1和1∶2复合物,其稳定常数为K_(1∶1)=0.11(mol/L)~(-1),K_(1∶2)=0.09(mol/L)~(-2)。通过黄体酮在己烷-醋酸乙酯等共溶剂系统中的溶解度特性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该结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阿司匹林反相微乳,研究其反相微乳经皮渗透能力。方法以十四酸异丙脂为油相,卵磷脂为表面活性剂,异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配制单一反相微乳体系,利用最大增溶量法确定反相微乳的微乳边界区,利用RYJ-6A型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以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接收液,研究了阿司匹林反相微乳的透皮吸收。结果当卵磷脂与异丙醇比例为1:2时形成的反相微乳的微乳区较大,载药反相微乳的累计渗透方程为:Q=534.72t-519.4,透皮速率常数JSS=534.72μg/(h·cm^2),渗透系数:Kr=0.2674cm/h。结论阿司匹林反相微乳具有比其水溶液更强的经皮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来氟米特离体透皮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来氟米特的透皮特性和脂质体对此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皮肤为渗透屏障,渗透系数为指标,HPLC法测定来氟米特浓度。结果:来氟米特本身具有较好的皮肤渗透性能,脂质体对来氟米特的皮肤渗透性能影响不大。结论:来氟米特可以采用经皮肤局部给药的方式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