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2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123例,分别对其入院后7 d内的心率进行不同目标控制,甲组控制于50~65次/m in,平均58.3次/m in,乙组65~100次/m in,平均85.3次/m in;观察其住院及随访期间(平均10.8个月)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的情况。结果甲乙两组病死率和再发心肌梗死总发生率分别为7.3%、18.7%(P<0.01);病死率和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分别为4.1%、11.4%(P<0.05)和4.9%、10.6%(P>0.05)。认为AM I患者急性期心率与其近期预后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率控制可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200例不稳性型心绞痛病人分成两组,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皮下注射,每日2次;B组给予尿激酶3×105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30 min内静脉输注,连用3 d~5 d,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 d.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绞痛再发情况.结果两组心绞痛症状改善均在90%以上,心电图缺血ST-T有效率在70%以上,4周至6个月心绞痛再发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在冠状动脉支架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在冠状动脉支架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4月至2004年7月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257例(共置入支架307个),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LMWH)和普通肝素组(NHP组),观察手术及药物并发症,随访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急性心梗(AMI)发生率、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有条件者在术后平均(7.2±3.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随访率为58%).结果119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138例采用普通肝素治疗.在平均(8.7±4.4)个月随访中低分子肝素在手术及药物并发症及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复发、再入院率方面均低于普通肝素组(P<0.05),在心梗及心律失常事件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造影(CAG)结果二者再狭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改善冠脉支架术患者的综合疗效,降低多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使用安全不需监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8例,采用常规治疗加尿激酶3&#215;10^3U/d静脉输注和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12h1次;对照组105例,采用常规治疗加普通肝素100mg/d静脉输注,疗程均为7d,观察心绞痛发生与心电图改变。结果心绞痛缓解显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82.2%vs67.7%,P〈0.05);心电图改善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3.0%vs71.4%,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减低出血并发症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1999年以来 ,我们应用小剂量尿激酶 (U K)、肝素、肠溶阿司匹林 (ASP)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12 6例 ,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75例 ,女 5 1例 ;年龄 4 2~ 80岁 ,平均5 8.3岁。均符合《心脏病学》中的 UAP诊断标准。入院后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先加用 UK10万~ 30万 U / d于生理盐水10 0 m l中 ,持续静滴 ;约 6 0分钟滴完后 ,再将肝素 5 0~10 0 m g/ d加入极化液 5 0 0 ml中静滴 ,持续约 5小时滴完 ;然后于晚 6~ 8时口服肠溶 ASP10 0~ 15 0 m g。三药先后联用 ,每天1次 ,7~ 12天为一疗程。结果 :本组显…  相似文献   

6.
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PI)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PI组(40例)加用葛根素(PI)500mg,静滴,1/d,疗程14d,LMWH组(41例)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4100IU皮下注射,1次/12h,共用7d,PI LMWH组(41例),同时加用PI.LMWH,疗程同上.14d后分别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率、心电图和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结果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心电图疗效,心肌耗氧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展急诊冠脉再血管化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或旁路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因AM I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并于12 h内成功进行冠状动脉支架(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 I)或冠状动脉旁路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共526例,其中,PC I 481例,CABG 4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前是否合并束支阻滞及束支阻滞在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新发束支阻滞组(入院时或术前出现束支阻滞)和未确定束支阻滞组(无以前心电图参考但入院时第1次心电图已显示束支阻滞)。分别将术后束支阻滞消失的患者定义为恢复,未消失定义为未恢复,对新发束支阻滞组恢复/未恢复、未确定束支阻滞组恢复/未恢复的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 I合并束支阻滞患者共81例;AM I新发生束支阻滞发生率为3.4%(18/526);新发生束支阻滞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束支阻滞恢复正常的比例为72.2%(13/18);住院期间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死亡率18.51%(15/81)较不合并束支阻滞患者4.03%(18/447)高;束支阻滞未恢复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23.08%(15/65)较未合并束支阻滞患者病死率4.03%(18/447)高;束支阻滞恢复患者的死亡率0(0/16)较未恢复患者的死亡率23.08%(15/65)低,并且合并束支阻滞患者总共死亡15例,均出现在成功再灌注后束支阻滞未恢复患者。结论 AM I新发生束支阻滞发生率低;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常常预示着高死亡率,是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可以通过急诊PC I术或CABG术使传导阻滞有所恢复,并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贝爽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8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分为合贝爽(H)治疗组和异舒吉(I)治疗组。H组合贝爽从100μg/min起始,最大用量300μg/min,持续静滴48h。I组异舒吉2~10mg/h持续静滴6~8h/d。其他基础用药两组相同。观察两组难治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急诊冠脉介入的发生率。结果H组和I组比较,入院时在年龄、高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难治性心绞痛发生率H组为2例(5.0%),I组为8例(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和心肌耗氧指数(收缩压×心率)H组比I组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和急诊冠脉介入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贝爽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优于异舒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UA)入院后血清肌钙蛋白 I(c Tn I)和肌红蛋白 (Mb)变化 ,探讨其与心电图(ECG)改变、心绞痛分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对心脏事件的近期、远期预报价值。方法  6 0例 U A患者分别在入院、入院后 12 h、2 4 h、4 8h、10 d各采血一次。用免疫发光法 (IMMU L ITE系统 )测定 c Tn I、Mb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浓度 ,分析其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在近期 (30 d)内 ,c Tn I≥ 0 .4 ng/ m l组与 c Tn I<0 .4 ng/ m 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4 8.15 %和 9.1% (P<0 .0 5 )。入院时 Mb≥ 2 5 ng/ ml组与 Mb<2 5 ng/ m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4 5 .4 5 %和 15 .79% (P<0 .0 5 )。 c Tn I对预测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 81.2 5 %、特异性 6 8.18%、阳性预测值 4 8.15 %、阴性预测值 90 .90 %、准确性 71.6 7%。 Mb对预测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 6 8.75 %、特异性4 7.7%、阳性预测值 33.33%、阴性预测值 82 .14 %、准确性 5 6 .6 7%。远期 :c Tn I≥ .0 4 ng/ m l组死亡率为 18.5 2 %(5 / 2 7) ;c Tn I<0 .4 ng/ ml组死亡率为 3.0 3% (1/ 33) ;(P<0 .0 5 )。Mb≥ 2 5 ng/ ml组死亡率为 12 .5 0 % (4 / 32 ) ;Mb<2 5 ng/ ml组死亡率为 7.14 % (2 / 2 8) ;(P>0 .0 5 )。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肝素治疗缺血性心脏血管病。我们使用小剂量肝素治疗AMI,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效果较好,评价其有效率。 方法:根据国家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N=20例),进行小剂量肝素疗法;即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加12,500u(100mg),静滴15滴/分,5~7天为一疗程。并与对照组(N=22例)疗效比较。同时进行监测,如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试管法等,以及其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DES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因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组及替罗非班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前5d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低分子肝素组应用依诺肝素皮下注射(1mg/kg,1次/12h),替罗非班组应用替罗非班0.1μg/(kg·min)持续泵入,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2h停用依诺肝素或替罗非班,术后根据外科情况,尽早恢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观察围术期新发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桥接时间及手术方式无明显区别,围术期两组患者未发生心脏事件,肝素组发生2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替罗非班组发生1例牙龈出血,1例便潜血阳性,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随访,肝素组于术后2个月发生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再发2例,替罗非班组心绞痛再发1例,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S植入术后近期行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可以考虑应用依诺肝素或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替代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小剂量肝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剂量肝素(50mg/d,iv),还原型谷胱甘肽(0.6~1.2g/d)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1/d,疗程2~3周,联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0例。结果:显示治疗组在降低血清胆红素方面  相似文献   

13.
阿昔单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缺血危险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中应用的安全性 ,合理性和对PTCA术后缺血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6 0例胸痛小于 2h施行直接PTCA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 30例和阿昔单抗组 30例 ,对照组静脉注射常规剂量肝素 10 0U/kg ,阿昔单抗组静脉注射小剂量肝素 70U/kg和阿昔单抗 0 .2 5mg/kg,随后以阿昔单抗 10 μg/min持续静脉滴注 12h ,观察 30d时两组死亡率、心肌梗死、再次急诊冠脉血运重建术和出血发生率。结果 随访 30d ,两组均未见出血并发症 ,对照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 10 %;阿昔单抗组无 1例死亡 ,也未发生心肌梗死和施行再次冠脉血运重建术。结论 在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中 ,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安全合理的 ,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TCA术后缺血并发症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AM I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瑞替普酶联合普通肝素,治疗组使用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的临床再通率为87.5%,对照组为83.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血管再痛率为76.8%,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发生出血3例(10.0%),对照组发生出血9例(30.0%),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瑞替普酶并低分子肝素治疗AM I是安全、有效、方便的。  相似文献   

15.
陈旭昌  何勇  张军  郑强荪 《心脏杂志》2003,15(5):423-424,427
目的 :评价在阿司匹林与噻氯匹啶合用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 90例随机分成 3组 ,A组为常规治疗组 ,给予口服阿司匹林 ,每天 10 0 mg;B组为 A组加服噻氯匹啶。每天 2 5 0 m g;C组为在 B组治疗基础上 ,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每次 0 .4 m l(410 0 U AXa WHO单位 ) ,除第 1天 12 h1次外 ,每天 1次。疗程均为 7d。各组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结果 :A、B、C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5 7%、6 3%、90 % ,C组总有效率与 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随访 30 d,C组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 A组 (P<0 .0 5 ) ,与 B组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不良反应 ,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阿司匹林、噻氯匹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使用安全 ,且能减少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硫酸镁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8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入院第1d用国产尿激酶 100 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半小时滴完,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用1周,同时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另给予甘露醇,维生素C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硫酸镁2.0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15min静滴完成,而后8.0g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ml维持24h静滴,1次/d,疗程均为14d.分别于用药前、后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硫酸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能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肝素治疗中晚期妊娠羊水过少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东红  颜秋梅 《山东医药》2008,48(21):94-95
选择60例妊娠23~34周羊水过少的患者,30例(A组)静滴5%葡萄糖500ml 肝素50mg、1次/d,4~6h滴完.另30例(B组)静滴丹参液16ml 平衡液500ml、1次/d.均7 d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复查B超,无效者直接进入下一疗程.连续两个疗程无效者和羊水绝对过少、妊娠<32周自愿放弃妊娠者行引产术,否则继续门诊随访.A、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和56.7%(P<0.05).A组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患病率均低于B组(P<0.05).两组均无经引产而终止妊娠者.认为静滴小剂量肝素是治疗羊水过少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应用尿激酶加肝素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加肝素持续抗凝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不稳定性心绞痛39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给予尿激酶加肝素治疗,对照组(19例)给予肝素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近期疗效,实验组显效1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80%,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42.1%,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随访6个月,实验组心脏事件发生率10%,对照组为47.4%,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加肝素持续抗凝,对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有一定价值并可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硫氮酮联合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将60例同期收治的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其年龄、性别、病情等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予阿司匹林、肝素、辛伐他汀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硝酸甘油10m g+5%葡萄糖250m l(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静滴,1次/d;治疗组予硫氮酮30m g、左卡尼汀2.0g分别加入5%葡萄糖250m l(或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d。两组均连用10d为一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有效率及心电图有效率(93.3%,7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0.3%),P均<0.01。提示硫氮酮联合左卡尼汀治疗UAP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UAP患者113例,随机分成两组,各组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及降脂类药。Ⅰ组(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每天100mg,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12h疗程7d。Ⅱ组(观察组)在Ⅰ组基础上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mg,1次/d。随访30d。结果Ⅰ组、Ⅱ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和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0d,Ⅱ组急性心脏事件低于Ⅰ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UAP安全有效,并可降低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