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揭示了农业污染纠纷的内涵,提出处理农业污染纠纷要运用农业技术先行界定,运用监测数据科学鉴证,运用因果关系逻辑推定,同时强化环境管理,疏通综合处理渠道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学会运用环保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环保部门处理环境纠纷的事件增多。笔者在近几年处理环境纠纷的过程中发现,环保部门虽然具有环境管理的实践,熟悉环保业务,对污染纠纷能比较及时,公正地处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宣传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人民群众的环保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污染受害请找环保”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已深入人心。这就形成了环境污染纠纷的上升趋势,研究污染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成为摆在我们环境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从我的实践经验看,污染纠纷可归纳为以下6种情况:①建筑配置不合理。  相似文献   

4.
方志俊 《福建环境》1996,13(6):14-14,20
近年来,植物监测在大气污染监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了一直民污染事故,说明植物监测在处理污染纠纷时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污染纠纷“仲裁”的提法予以质疑,并对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纠纷的处理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污染纠纷“仲裁”一词,不是法律概念,属不规范用语,不应当在行政规章中使用,应予修改。  相似文献   

6.
基层环保行政部门在处理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纠纷时,常常因处理决定有方式不同,导致环保部门可能成为被当事人提起诉讼的被告。环保部门是否应成为被告,应结合就其对污染纠纷所作出的具体处理决定来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江河水系中,常常发生上下游之间的污染纠纷。各地环保部门往往陷入频繁琐碎的污染纠纷处理之中,而难以脱身。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达到有效地控制水系污染,保护水资源的目的,我们提出转变职能,强化水系环境监督管理的新模式——水系污染实行县界控制。现以瓯江为例,就这一课题加以探讨,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境纠纷的处理与公众监督环境执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纠纷也有逐年上知的趋势,甚至在某些地方已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但是,我国的环境纠纷处理立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环境纠纷处理立法的相对滞后,影响了我国对环境纠纷及时、合理与公正的处理,同时也影响了对环保法的执行和遵守。为了加强公众对环境执法的监督,需要鼓励和支持污染受害者拿起法律的武器,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环境纠纷。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后主要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威胁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文章结合四川汶川县地震后的实际情况与多起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经验,分析了地震后震区可能出现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途径以及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的建议与对策,为灾区应急处理以及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曾红艳 《沿海环境》2002,(12):26-27
沿海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事故和纠纷时有发生。本文对环境污染纠纷调处中常常碰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初步解决办法。一、环境污染纠纷调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即谁污染,谁治理,谁赔偿。若发生赔偿污染纠纷,“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此外,《环…  相似文献   

11.
王继军  李慧  苏鑫  杜娜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887-1896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潜变量与潜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及可测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很好地描述了这一复杂关系。通过对吴起县、安塞县和宝塔区共建的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试验示范区、米脂县等3个典型区域所代表的黄土丘陵区及其各个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运算,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外力作用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模式基本揭示了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相互耦合这一本质规律,但现状耦合模式并未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系统耦合效果较低。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对系统耦合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4和0.16,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28,即农业资源没有很好地支撑产业的发展,导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果不明显,存在着局部相悖的态势,潜伏了林草资源与其相关产业链网缺失现象。为此,需要强化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的互动过程,特别要发展林草及其相关产业,促进林草资源的有效利用,促使系统耦合效果的不断提高,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多样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①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②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技术;③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④立体种养技术;⑤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⑥再生能源利用技术;⑦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技术;⑧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继承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充分利用资源,合理保护资源,有效地连接农业的不同组分。文章介绍了中国近10多年来成功应用这些技术的典型例子,并且指出这将有利于中国实践"21世纪议程"和粮农组织的"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宣言"。  相似文献   

13.
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深化农民主体地位、夯实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导向、破解“新三农”复杂的问题集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梳理国外可持续集约化的思想缘起,辨析可持续集约化的内涵差异,厘清“新三农”视域下中国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逻辑本源;基于要素融合—结构重整—功能优化的运行轨迹,遵循耕地利用系统过程—格局—机制—效应的逻辑进路,尝试从学理辨析、水平测度、演化机理和优化调控等方面厘清耕地利用系统基本问题域并阐释其研究主题,构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研究框架。探索性提出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农业生态空间—人地关系—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等科学问题,探讨因素+机理、功能+系统、过程+格局、尺度+界面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由于农业生产主要局限在耕地上,沟谷农业限制着整个农业的发展,一些农村仍处于贫困状态。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研究和对沟谷农业的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整个山区致富的根本出路是:摆脱沟谷农业的束缚,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农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进规律对于合理制定农业转型升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出重庆市37个县(区)2000-2016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和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农业TFP的时空演进特征,并识别出问题区域。研究表明:(1)2000-2016年间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农业TFP指数呈“U”型和阶段性波动的变化趋势,并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2)农业TFP指数增减趋势与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技术进步是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3)从全市来看,农业TFP的核密度曲线不断向右移动,且波峰高度持续上升,波峰形态由“单峰”分布向“多峰”分布转变,说明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在考察期内呈增大趋势。(4)依据TFP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关联关系,识别出三种类型的问题区域,并针对每类问题区域提出农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化迅速蚕食宝贵的耕地资源和乡村聚落,保护基本农田、保护乡村、保护农业空间的需求迫在眉睫。新一轮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中,针对“农业空间”只重视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的不足,旨在构建“优势农业空间”划定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为保护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空间、全农业领域生产者和特色、重点农村地区奠定基础。(1)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开展全域、全要素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适宜性评价,识别农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2)基于高产稳产、规模经营和集中连片三原则,进一步细化评价重要经济作物适宜区、地域特色农产品适宜区等;(3)在此基础上,结合特色村落、重大农业基础设施要素识别优势农业空间。该技术框架在沈阳和温州市县“双评价”中取得了科学实用的评价成果,为我国正在展开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化及海外农业资源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7年中国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净进口量达到6784万hm2,对外依存度为33.4%,其中巴西和美国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国。以大豆为重点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粮食供给,但要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也应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尽管近年中国海外农业投资逐年增加,但由于缺乏长远的投资战略指导,海外农产品资源的控制能力差,生产风险高。为此,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应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高全球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战略高度,选择最佳海外投资区域,优先开发中国进口量大、对外依存度高的国际大豆和棕榈油等油脂油料资源;扶持多类型企业主体参与海外农业资源开发;在农业投资目的国通过“订单+农户”模式进行深度合作,并融入全球农产品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反环境属性,尤其是现代“化石农业”的反环境特征更加明显。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伴随着日益严重的食品质量和农业环境安全问题,直接威胁中国农业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大国,综合分析传统农业和现代化石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的的发展进程,文章指出在农业生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农业生产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模仿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科学组织农业生产活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克服农业生产的反环境属性,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方法框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萧  甄峰  李亚奇  陈浩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34-2149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自然资源保护”并重。作为国家部门调整后的新规划类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方法研究整体缺乏,学者主要聚焦于自然资源本身的禀赋情况,利用传统统计、空间及调查数据和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及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国家及省域层面的国土空间承载力与适宜性进行静态评价,对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刚性划定。然而,现有研究较少考虑人类活动对国土空间利用的动态影响,缺乏对新发展趋势之下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及城镇空间的科学安排。本文引入能够直接反映人类活动时空变化的大数据,重点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生态空间规划、农业空间规划及城镇空间规划四个环节探讨了大数据应用的方向与具体方法框架,强调“自然空间”+“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