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穿甲弹弹芯-弹托变齿隙啮合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了杆式穿甲弹的一种新型弹芯与弹托的啮合方案,即采用变齿隙结构方案.用ANSYS对其进行的动态分析表明,与传统弹托的啮合方式比较,本方案的弹托危险齿根面的最大等效应力值减少了30%以上,并且新方案各齿面间的应力水平趋于接近,使材料强度得以充分发挥.不但为进一步降低穿甲弹的脱壳干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改善射击密集度,而且为低密低强材料弹托设计提出了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地降低复合材料弹托发射过程中齿根面应力水平的差异,将啮合间隙技术应用于大威力穿甲弹的复合材料弹托上,给出了间隙啮合技术应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2次间隙调整后,弹托危险齿根面的等效应力值相比传统啮合方式的应力值减少了29%以上,各齿根面的应力趋于接近,使复合材料的强度得以充分发挥.结果表明在大威力穿甲弹复合材料弹托上应用间隙啮合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应用弹性力学有限元单法对不同计算模型的125毫米脱壳穿甲弹的发射强度进行了建模与分析计算.在应用SAPB程序计算中.选取了弹托与弹体的刚性联接模型.弹托与弹体局部联接模型、弹托与弹体联接的伪单元处理模型.在应用ASKA程序中。采取了弹托与弹体联接应甩ASKA程序的子结构功能处理的模型.总结和比较了有关文献的计算方法.得出了用8AP6程序计算弹托与弹体联接伪的单元处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弹托与弹体联接用ASKA程序的于结构功能处理的摸型的计算结果一致的结论.本文给出了各计算模型中弹托与弹体的变形图和等应力线的分布酵,弹托与弹体联接齿及其弹体对称轴上的径向应力,轴向应力、切向应力、第四强度等效应力沿轴向分市图,给出了弹托与弹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实际分布图,用有限元计算柏结暴分析了长杆式聪壳穿甲弹在腱内断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尾翼稳定的脱壳穿甲弹的弹芯和弹托的组合体建立了较为切合实际的模型,借助于DYNA-2D动态有限元程序的弹丸发射过程中弹体内部的应力时间历程及其分布进行了有效计算,并对不同载荷作用下弹体内部受力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弹体在发射过程中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复合材料弹托的发射强度,本文以25mm脱壳穿甲弹为例,采用高速摄影、电子测速仪等靶场试验手段,对短切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弹托的应用进行靶试及初步探讨。试验表明,复合材料弹托与铝合金弹托相比,在减重50%的情况下,仍能够承受420MPa的膛压,且弹托脱壳顺利,弹杆章动很小。因此,复合材料弹托的应用是提高穿甲弹威力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钨铀合金脱壳穿甲弹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弹性有限元法,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丸组合体建立了比较可靠的计算模型。使用ASKA通用有限元程序,对弹丸发射时不同弹体材料的组合模型的位移和应力分布以及齿部载荷沿轴向的分布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了钨合金和铀合金两种材料的不同性能对弹丸膛内受力的不同影响,提出了两者通用弹托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产品的研制,分析指出了引起断弹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应用ADINA自动动态增量非线性分析有限元程序,计算分析了125mm尾翼稳定杆式穿甲弹在挤进过程中弹带及弹托材料的动态弹塑性应力场,确定了弹丸上弹带区的径向应力、轴向应力、环向应力、第四强度等效应力场分布规律、运动、变形和所存在的高应力区域及危险区域,并就运动参量与实验结果作了比较。为125mm杆式弹弹带、弹托及弹芯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轴对称力学模型,应用ASKA程序的子结构功能,联合计算了脱壳穿甲弹弹体与弹托在发射时的应力及变形。在弹体与弹托接触面的耦合节点上,对径向自由度和轴向自由度分别按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从而改进了有关文献的计算方法并得到了合理的计算结果。文中不但给出了弹托和弹体的变形图和等应力线的分布,而且给出了弹体和弹托之间相互作用载荷的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9.
弹托分离干扰风洞试验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确定的脱壳穿甲弹外形 ,模拟了几组按缩比为 1∶ 1设计的弹托和弹芯 ,应用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对弹托与弹芯之间轴向 X、径向 Y、攻角α等分离方案 ,进行了 M =4 .0 32的特殊风洞实验 ,得到了弹托在典型姿态时的气动力特性数据 ,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从而验证了试验装置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  相似文献   

10.
基于动网格技术和六自由度方程,通过求解三维N-S方程,针对某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重点计算了来流马赫数为3.015条件下弹芯与弹托连续脱壳的全过程,得到了在动边界影响下的流场结构图。该模拟清晰地反映了弹芯、弹托二者相互作用下流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弹对应的脱壳时间为4.5 ms左右。该仿真为了解脱壳穿甲弹的连续脱壳过程及新一代高效弹托设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