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济宁三号煤矿深部开采深度超过600 m时,开始出现了冲击地压事故,并且随着开采深度的持续增加,这种灾害越来越严重,往往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煤—围岩”系统构造的复杂性、地质构造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十分复杂、影响因素颇多。根据该矿的地质条件,系统研究了地质构造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分析了“断层蠕动”效应及褶皱受力状态,认为煤层的开采深度对冲击地压的发生起主导影响;同时,也分析了最大主应力及工作面回采时次生应力的变化情况,为冲击地压重点区域的监测提供数据支持。利用微震监测系统与Surfer软件对冲击地压的重点发生区域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能清晰地阐述该矿冲击地压的发生规律,为冲击地压灾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采用ARAMIS M/E微震监测系统研究了集贤煤矿中一下九层左六片工作面微震活动规律与冲击地压显现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作面的地质开采条件和矿压显现,研究了该工作面冲击地压产生机理。最后针对该矿冲击地压发生的规律,提出了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李宝富 《煤炭工程》2014,46(1):83-86
在对千秋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煤矿地质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对冲击地压形成的影响。煤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采深达到冲击地压频发的临界深度、水平构造应力增加冲击危险性、覆岩存在厚硬岩层,是冲击地压形成的地质因素和内在因素。下巷位于工作面跳采形成孤岛高应力区的中间位置,且巷道较工作面支护强度薄弱,是下巷易发生冲击地压的开采技术因素和诱发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下巷采掘过程中形成的高应力集中是诱发冲击地压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平煤十一矿为实例,采集该矿3组煤层冲击倾向性的数据,对比3组煤层的冲击地压倾向性;采用综合指数法,选取影响冲击地压的地质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共19项指标对开采己组煤层的两个工作面进行了区域预测,划分各个工作面冲击地压煤岩的冲击地压等级,为采取防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深部矿井的冲击地压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村煤矿开采深度达1 000 m左右,属典型的深井,建井初期即有较为强烈的动压显现。根据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分析了该矿的冲击危险等级。结果表明,首采103面为中等冲击危险工作面,冲击危险指数为Wt=0.63,地质条件所占权重较大,主要影响因素为大采深、煤层的强冲击倾向性、坚硬顶板岩层和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在开采期间必须进行冲击地压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煤田地质环境复杂多变,煤矿开采在地质条件、煤体性能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冲击地压事故频发。通过对大量冲击地压数据统计发现,通常矿井进入一定开采深度,开始频繁发生冲击地压,因此研究矿井的冲击地压临界深度分布规律就显得十分重要。分析总结了大量冲击地压矿井的冲击地压临界深度确定了最浅的冲击地压临界深度在200 m左右,最深的冲击地压临界深度在1 000 m左右;给出冲击地压临界深度定量化公式;通过冲击地压发生临界开采深度的观测值与理论值的对比,揭示冲击地压临界深度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冲击地压预测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华亭矿区煤层开采深度、范围的不断增大,矿井面临的冲击地压灾害日益突出。文章以华亭煤矿204、205、206三个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矿井开采地质条件,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模拟矿井冲击地压发生过程中整个覆岩的运移过程,揭示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因素和机理。结果表明:覆岩关键层和区段煤柱是影响矿井冲击地压发生的重要因素,为矿区冲击地压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井工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冲击地压逐渐成为矿山灾害的主要诱因。结合某矿1309工作面具体地质条件,引进了综合指数法,根据各因素对发生冲击地压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对冲击地压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309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度为中等冲击危险度,冲击危险指数0.74,为下一步工作面支护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找出峻德煤矿"8.29"冲击地压发生的主导条件,分析冲击地压发生时的围岩及矿压规律,以峻德煤矿实际开采及地质条件为基础,通过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再现该矿"8.29"冲击地压发生的过程,分析了工作面推进至1、2、3倍见方时的围岩应力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在工作面至约3倍见方时,上端头的应力集中程度及应力集中范围明显大于下端头,上巷的影响范围约超前下巷15~20 m,模拟结果与实际冲击地压发生区域应力分布情况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0.
慕杨 《煤炭科技》2012,(1):77-78
针对双鸭山东荣二矿几次冲击地压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分析了该矿的地质开采条件,并提出了对冲击地压进行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冲击矿压工作面单体支柱防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古城矿大采深放顶煤工作面冲击矿压发生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其特点,认为冲击矿压与采深、顶板岩性、厚度及基本顶的周期来压有密切关系.在冲击矿压预测预报与治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面超前支护段单体支柱的防护措施,根据冲击矿压特点设计了单体支柱保护装置,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现场试验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不规则煤柱影响下旋采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口煤矿3303工作面初采期间存在多个不规则煤柱,对工作面的围岩应力状态和分布规律造成了不利影响,工作面存在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为了防止工作面初采期间冲击地压的发生,对工作面初采期间的应力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倾斜推进、旋采和水平推进3个阶段的工作面围岩应力状态变化及其冲击危险性,划分了6个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回采过程中对危险区域进行应力监测,若发现危险立即采取放炮卸压措施解除冲击地压危险。实践证明通过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划分和危险性分析.继而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可有效地防止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摘要:本文对开滦矿区唐山矿和赵各庄所发生的冲击地压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阐述了开滦矿区深部冲击地压灾害的显现特征,并探讨了开滦矿区深部发生冲击地压的诱因,认为构造应力、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开采深度和开采技术条件是开滦矿区深部冲击地压发生的主控因素。另外,通过对开滦矿区冲击地压的诱因分析并结合开滦矿区深部实际情况,提出了治理开滦矿区深部冲击灾害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大柳塔煤矿薄基岩浅埋煤层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薄基岩浅埋煤层矿压规律,防止薄基岩浅埋煤层工作面发生切顶事故,造成溃砂溃水事故,通过对大柳塔煤矿22614工作面现场矿压观测,得出了薄基岩浅埋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结果表明:工作面上覆基岩厚度大于10 m的区域,工作面顶板来压比较明显,支架动载系数相对比较大,工作面上覆基岩厚度小于10 m的区域,工作面顶板来压不明显,实测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大部分为5 400~7 200 kN,现有支架能满足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5.
铁路煤柱影响区域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开采铁路下煤柱的冲击危险进行有效控制,分析了唐山矿5号煤层的冲击倾向性,得出了该矿特定地质条件下冲击矿压发生机理,提出了"开采设计规避冲击、采前卸压防范冲击、回采期间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为一体的冲击矿压动态防治技术体系。现场实施过程中,巷道布置、支护设计预先考虑防冲效果;掘进期间采用钻屑法圈定重点防治部位,继而采用煤体预注水、煤体爆破卸压等措施弱化煤体;回采期间,超前10~50 m采用钻屑法动态评估冲击危险程度,适时进行卸压爆破,通过综合防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冲击危险性,保证了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16.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华亭煤矿250102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显现强烈、巷道返修难度大,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究和防治实践。分析表明,大采深、煤层具有冲击倾向性、坚硬厚层砂岩顶板、护巷煤柱留宽不合理是导致该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判定该综放面冲击危险指数0.89,具有强冲击地压危险性。在早期预测的基础上,采用微震法对冲击危险区域进行监测。对具备冲击危险的区域,综合采用巷帮煤体卸压爆破、顶板深孔爆破、动压注水(8~13 MPa)与静压注水等卸压解危措施,削弱了冲击地压显现强度,有效降低了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防治华亭煤矿冲击地压,系统分析了矿井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建立了以微震法为主,声发射、电磁辐射及钻屑检测为辅的冲击地压综合监测和预警管理体系。通过优化工作面布置、煤柱宽度、采放比、推进速度,改善了开采技术条件。采用煤层注水、顶底板深孔爆破、煤体卸压爆破及大直径钻孔等措施,实施主动解危。同时加强巷道支护和个体防护等强化防范措施,使冲击地压对矿井生产的影响时间由每年36 d减少到6 d,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综放工作面过上分层终采线时容易发生冲击地压现象,综放面接近上分层终采线时,前方煤体可看成是煤柱,可作为煤柱型,中击地压来分析,煤柱型冲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煤层的刚度和顶板岩层的刚度,具体反映在煤层的强度和冲击倾向性、顶板的来压和加速运动等。采用改变煤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办法,可以防治煤柱型冲击地压的发生。东滩煤矿两个综放面过上分层终采线工作面的监测结果、治理效果说明了此冲击地压现象。  相似文献   

19.
防治冲击地压的应力三向化理论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欧拉小挠度理论建立了顶底板压杆稳定模型,煤层卸压将增加顶底板的临界载荷,增加顶底板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以此提出了冲击地压治理的应力三向化理论,以济三煤矿163下00工作面为例,对冲击危险区采取了煤层卸压和爆破断底解危措施,通过钻孔窥视仪检验爆破断底的效果,观测孔发生变形、破裂或破碎,证明坚硬底板已经卸压,巷道围岩达到了应力三向化状态。工程实践表明,运用应力三向化理论对冲击危险巷道进行解危,可有效地防治冲击地压。  相似文献   

20.
 为了合理地评价煤矿工作面冲击矿压的危险性。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冲击矿压的自然条件因素、地质动力因素、开采及技术因素、组织管理因素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建立冲击矿压危险性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冲击矿压危险性的低危险、中等危险、高危险作出定量评价,提高对冲击矿压危险性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所建立的模型所得评判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工作面的危险程度,精度较高,为煤矿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分析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