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绝对权与相对权是德国民法学上极为重要的一对范畴,构成了《德国民法典》第二编与第三编的基本构架。本文对德国民法学上绝对权与相对权的概念、范围、效力构成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绝对权与支配权、相对权与请求权之间的关系,论述了相对权效力的扩张,还分析了绝对权与相对权的区分所受到的批评及其内在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2.
对基本权的属性,各国宪法一般都强调其作为权利的特征。德国宪法理论却在基本权作为主观权利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基本权作为客观价值决定的属性认定。客观价值说极大地丰富了基本权的理论,亦使基本权的功能有了很大扩展。本文也因此通过分析基本权利在德国法上的这两种面向,以及由这两种面向所衍生出的特定功能,期望展示出基本权更为丰富的内涵型塑,并期望能在比较法的意义上,为我国的基本权理论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被确认为公民的法定权利始自十九世纪末的德国。随着人权思想的兴盛,社会保障权由普通法权跃升为普遍人权和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成为各国宪法规范的对象。随之产生的社会保障权宪法规范,对于推动公民社会保障权的有效行使、保护和实现,有重大的促进功能。社会保障权宪法规范在中国法制史上的产生和演变较之他国更为曲折反复,现行宪法中有关社会保障的规范存在多种缺陷,使得社会保障权在我国尚未真正成为公民的宪定基本权利。应通过修宪或释宪的方式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权宪法规范,俾使社会保障权获得宪法的强力保障,并成为社会保障事业与社会保障法制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和助推器。  相似文献   

4.
近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权利的法律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工作权与劳动基本权 在理论上,劳动权利可以分为工作权和劳动基本权两部分。 工作权也称劳动权,是指每个人都享有从事劳动和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在近代,劳动权(工作权)观念的出现同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分不开。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等人都提出过劳动权问题。在社会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劳动权(工作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1919年德国的威玛宪法第163条第2款规定:“德国人民应有可能之机会,从事经济劳动,以维持生计。无相当劳动机会时,其必需生活应筹划及之。”威玛宪法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劳动权”或“工作权”一词。但劳动权或工作权主张却十分明确。1936年苏联宪法采用了“劳动权”一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劳动权成为国际人权法和各国宪法所普遍认可的一项基本权利。《世界人权宣言》宣布: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每一个工作的人有权享受公正和合适的报酬,保证使他本人和家属有一个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条件。必要时并辅以其他方式的社会保障,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  相似文献   

5.
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比较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与英国、德国及欧共体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比较 ,以及对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分析 ,认为我国的行政合理性原则与英国的行政合理性原则、德国的比例原则并不相同 ,我国的行政合理性原则是一种从属于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行政法基本原则 ,具体包括平等对待、比例原则和正常判断等规则 ;滥用自由裁量权既可以构成违法 ,也可以构成显失公正 ;在司法审查中 ,对行政处罚以外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应尽可能按违法来对待 ,对行政处罚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应尽可能按显失公正来对待。本文在分析论证中采用了实证的方法 ,尽可能避免以假设的例子来说明一种主观见解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不动产登记前买受人之期待权与所有权保留买受人之期待权都是德国期待权理论中比较成熟之期待权类型。因法律规范之完备制度设计,期待权可成为交易之对象,自由移转、质押。在我国不动产领域引入期待权理论,以其具有的处分效力、对抗效力增强对商品房买受人的法律保护力,提升我国消费者的法律地位,促进我国公民资财融通之效率。  相似文献   

7.
王振嵩 《理论界》2007,(6):97-98
社员权作为私法上的概念,学者讨论不多。但由于股东权、集体组织成员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构成员权均涉及社员权问题,故而对社员权的概念、法律性质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与迫切。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社员权的基本学理问题进行讨论,试图提出些许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生活中,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储存成为可能,个人难以保护其隐私.为能对抗这种新型态的人格侵害,个人的讯息自决权遂成为一项重要的基本权.本文探讨德国讯息自决权之发展源由及其内涵.德国讯息自决权的概念及发展源自联邦宪法法院之"人口普查法判决";此权利是从自我表现权延伸而来,得对抗国家无限制的调查、储存、使用与传递个人信息.为确立讯息自决权的保护范围与界限,领域理论将个人的私生活划分为绝对受保护的核心领域、不可侵犯的私人生活领域.人口普查法判决着眼于领域理论的功能面向,以是否造成人格权核心领域之侵犯,作为是否禁止信息传递与连结的基准.但个人对其数据并无绝对的控制权,在重大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个人必须忍受其权利的限制,而国家对此权利的限制则必须符合法律保留原则与比例原则.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与罗马法上,不可能产生私法意义上之社员权;日耳曼法中团体成员所享有的权利应为社员权最早滥觞,但社员权的大量产生和发展却是以1897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其》为主要标志的.社员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掀起了一场民事权利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优先购买权是一种民事特权,优先购买权人的权利行使必然涉及到出卖人和第三人的利益。如何设置优先购买权的效力.兼顾优先购买权人、出卖人、第三人利益,就成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现行立法对此鲜有涉及.本文结合对《德国民法典》的介绍和分析,探讨了优先购买权的效力,认为法定优先购买权宜规定为物权效力,约定优先购买权一般宜规定为债权效力,但符合法律规定的公示要件的,具有物权效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优先购买权对三方当事人的具体效力.  相似文献   

11.
住房权宪法保护之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住房权是一项重要的基本人权,它对人权体系中其它权利的享有举足轻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从宪法层面对住房和与住房有关的权利加以规定和保护,住房权的宪法化和救济的司法化趋势非常明显.住房权宪法保护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宪法明确规定住房权,并作为国家政策指导原则给予间接司法保护;二是宪法明确规定住房权,并给予直接司法保护;三是宪法未明确规定住房权,但通过其它方式予以间接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刑事审判权主体的行为表现出现代性与传统性交错的特征。一方面 :刑事审判权主体中立性获得一定的制度保障 ;刑事诉讼制度为刑事审判权主体提供了一定的与其他诉讼主体进行“交涉”的空间 ;公开性也成为刑事审判权主体的基本行为特征 ;刑事审判权主体行为已具有基本的规范性。另一方面 :刑事审判权主体自主性欠缺 ,仍存在审判行为行政化倾向 ;隐形程序的暗箱操作使刑事审判权主体行为形式上的交涉性和公开性受到损害 ,导致刑事审判权主体行为规范性降低。当代刑事审判权主体行为传统性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如下方面的影响 :程序观念淡薄 ;权利观念的缺失 ;伦理法对程序的腐蚀 ;集权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与罗马法上,不可能产生私法意义上之社员权;日耳曼法中团体成员所享有的权利应为社员权最早滥觞,但社员权的大量产生和发展却是以1897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为主要标志的。社员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掀起了一场民事权利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论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合同法》第 2 30条基本沿袭了既往立法对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规定 ,在立法技术与规范内容上 ,该条相较于以往的法律规定并未有所进步。对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条件、优先购买权被侵害后的法律救济立法未臻明确 ,而理论上对于优先购买权性质的认识一直都是聚讼纷纭  相似文献   

15.
试论提存取回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存取回权是提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提存取回权旨在完善提存制度,因此需要规范提存取回权的行权时间、行权主体、行权程序、行权的法律后果以及特殊时效下提存取回权存在的必要性。我国现行《合同法》《提存公证规则》对提存取回权有所规范,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提存取回权的设立及其价值出现了新的要求。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均是提存制度的良好参照文本,因此借鉴两国相关规定有利于更好的完善提存制度,规范提存取回权。同时,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特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单纯移植外国相关立法,而应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寻求一个适合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状况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碳排放权效率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排放权问题的产生源于空间排放资源的稀缺性,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发现碳排放权制度存在效率问题.通过降低相关交易费用可以提高碳排放权效率,通过分析碳排放权的功能与效率的关系,得出碳排放权明晰的基本路径--排放权的私有化.  相似文献   

17.
工作环境权是劳动者享有的能够保障其安全和身心健康和谐与愉悦的权利,是对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权的丰富和发展。权利内容包括获得基本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权利,劳动安全卫生参与决策权、知情权、避险权、拒绝权、培训权、职业灾害补偿权等权利体系。我国《安全生产法》体现了工作环境权的基本理念。工作环境权理念的确立,对于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丰富劳动权的内容,倡导社会法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琼州学院学报》2015,(3):97-101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自从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来,已经经过120多年,目前来看德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覆盖面和立法上都十分全面。对于我国而言,吸收借鉴其经验,维护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豹 《云梦学刊》2010,31(1):76-80
客观性原则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其要求检察机关全面地收集能够认识案件真相的所有证据,而不仅仅局限于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但这种对客观性的界定显然与马列主义哲学的客观性不同。对案件事实客观性的追求,不仅仅是公诉权的要求,也是侦查权、审判权乃至辩护权的要求。过于强调和要求公诉人对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证据的关注,显然是封建有罪推定思想的遗毒。对公诉权而言,追诉性才是公诉权的本质属性,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和条件代表国家进行追诉活动才是公诉权的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80年代德国颁布的第一个社会保障法令算起,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有百余年历史。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抑或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均有其独特的价值。一、社会保障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社会保障权被公认为是一项基本人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近代西方国家有些学者把人权仅当作一种“与生俱来”的超国家的道德权利,经济和社会权利则不被认为是基本人权。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人权是人的各种权利(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人身的权利等)的有机统一,其中生存权是人的首要权利,也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离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