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时期我国对新型客站的巨大投入,其目标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一站式服务的交通枢纽,而是期望其作为城市触媒带动其周边城市片区的协同发展,这需要客站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和互动,步行网络的构建是影响站城融合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我国站域空间活力提升的需求,通过国内外站域案例的比较,剖析步行网络与站域空间发展的互馈机制,探讨点块、点轴和点网3种站域步行系统结构模式的特征,分析了站域肌理、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功能空间和交通规划5种步行网络建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能化设计、分层分流、链接成网、资源链接、统一规划5种优化策略,可促进站域步行网络的建构,提升站域活力,实现站域协同发展和客站的可持续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站城融合发展背景下,站城综合体是推动铁路客站与周边城市资源整合的关键,其开发建设需要以合理的业态配置为前提。以站城综合体业态配置的“基本特征-空间格局-内在机理-发展路径”为线索,从商业、办公、居住和文体功能要素出发,首先对业态配比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互补型、主导型和均衡型的典型配比类型;然后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指出其业态分布的空间格局,形成以站点为中心向外拓展的圈层化结构;进而从功能要素连接、步行网络引导、站城界面协同三个方面归纳业态复合的内在机理;最后总结出“点-块”、“点-轴”、“点-网”三种模式的业态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站城综合体开发建设提供适应性的业态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发展使铁路客站与城市、民众的协同关系日益紧密,基于当前站城协同需求及问题,提出以站城融合的发展方式引导客站的规划建设,从交通、社会、环境层面契合城市紧凑化发展及民众交通生活,结合对国内外客站发展的比较研究,形成基于站城融合的客站规划建设策略,为我国当代客站的站城一体化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站城一体化开发的趋势下,设计师需要整体地对火车站及其周边城市区域进行研究和设计,这牵涉到数量庞大且相互粘连的用于评价设计结果的指标。通过系统地梳理站域空间的指标体系,以性能指标的聚类分析为切入点,整合站域空间中的设计目标、空间要素和空间属性。这一指标体系不仅可以用来评价站域空间的设计结果,还能指导站域空间的设计过程,从而为站域空间提供一套贯穿设计始终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5.
我国站城融合发展刚刚起步,站城综合 体作为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整合的实现方式,成 为建筑设计领域重要的议题。站城综合体在不 同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建设实施,形成了若干实践 模式,对站城综合体的概念和脉络进行系统解 析,厘清其建设共识、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有助 于系统地建构站城综合体的研究框架,并应对 站城融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站城综合体为综 述对象,从概念解析、建设特点、问题审视和主 要议题四个方面对站城综合体的相关研究进行 梳理归纳。首先明确站城融合发展是我国站城综 合体建设的实际推动因素,辨析概念的内核与拓 展,对站城综合体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国内外站 城综合体建设的特点,并对我国站城综合体的问 题现状进行总结;进而划分出国内站城综合体的 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当前我国站城综合体研究的四个主要议题。研究提出我国站城综合体的相关研究应完善站城综合体在多层面的体系 化建构,强化站城综合体在城市开发方面的研究,推进站城综合体评价体系前置介入设计,注重学 科交叉融合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并通过多体系交叉和跨尺度协同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我国 站城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步行系统是高铁站与邻接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文章以哈尔滨西站站域空间为例,在对其土地使用、交通系统、空间功能及公共空间分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站域核心区的地面和地下步行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增强公共空间步行可达性、多元开发临街界面丰富步行体验、加强地面、地下步行系统的联系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轨道交通车站为中心的“站城 一体开发”形成集约化发展的城市区域中 心,逐渐成为国内高速发展城市的重要结 构特征。本文通过其站点整合周边公共资 源促发城市活力的能力即站点整合力来考 量地区集约化发展效果,主要通过与轨交 站点直接连通的核心轨交综合体进行考 察。文章提出“空间效能”的核心概念,并 集中从“空间效率”及“空间品质”等方面 进行实证研究。研究采用案例分析和实地 调研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场实验收集 的数据比较,归纳出站点整合效果的表现 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更多城市及地区站城 一体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开发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建设从单一建筑层面发展到城市空间层面是由其功能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但简单的拓展建设规模并不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有效提升交通换乘效率的同时,切实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才是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更新所面临的课题。本文基于东京涩谷站区更新项目的归纳整理,对站城一体化更新模式实现轨道交通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进行了策略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站城融合成为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理念,城市轨道站除了完成自身功能外,也被寄予能够创造出更多社会价值的期望。在此背景下,基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对站城融合的空间规划技术与策略进行了再思考,剖析了站城融合的概念,论述了其目前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归纳了相关的规划技术,并提出了区域—城市—站点三个层面的站城融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晓健  王子瑄  孙小叶 《城市建筑》2023,(17):81-84+157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问题日益显著,进而产生了人与土地空间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站城协同理念对于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以邯郸市轨道交通1号线作为研究对象,以TOD理论作为研究方法,探究站城协同发展状况。根据TOD理论归纳分类出五种不同类型站点,将站点及周边土地空间发展有效融合。再依据轨道交通沿线站点的土地空间利用现状及现存问题,对其发展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站城协同,指铁路客站与城市日常运行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过程,包括机动交通和骑行步行在内的运动系统是其重要内容。欧洲铁路车站作为铁路建设先驱,在绿色出行趋势下,不断实践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等高效可持续的站城协同模式。通过实地调研欧洲铁路站区的运动模式组织,总结其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私家车及出租车等系统在绿色出行趋势下的协同策略。步行系统以立体交通高效组织;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以高可达性和高路权分配提升服务;小汽车以压缩路权、限制停车降低使用强度,推行差别化交通管理。并希望以此作为中国“站城协同”探索和实践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帅 《世界建筑》2022,(z1):12-17
在站城一体规划的背景下,建筑师需要对融合的概念有深层的理解,从多维度视角对高铁站及其周边环境、规划、交通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同时从旅客的视角出发,研究客站建筑的空间体验和艺术表达.本文通过盐城站的设计实践,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高铁站设计,并延伸出站城融合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借鉴国内外地铁综合体规划建设理论及实践经验,以沈阳地铁建设为契机,针对滂江街地铁综合体项目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站城一体化的规划理念,对地铁站点周边双重空间尺度展开研究,提出明确站点类型、确定站点周边地区功能定位、优化站点地区开发模式、构建一体化空间体系、完善一体化交通换乘系统、打造融合型城市景观、创建协同规划与运营保障机制的地铁综合体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以及高铁建设的加速发展,高铁车站"站城融合"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近几年来高铁车站与城市空间和谐发展的重要话题.文章从实践出发对我国站城融合发展的进程进行阐述,举例分析了我国站城融合的设计案例,并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改进,提出了提高铁路规划与城市规划、完善安检技术与制度、重视慢行系统、注重...  相似文献   

15.
影响轨道系统吸引力的因素很多,其中距离、建筑密度、土地多样性、可达性和步行系统完善程度等是重要的空间因素。考察已经完成的香港港铁站周边站域空间的居住单元和城市功能设施分布情况研究发现,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是高乘坐量轨道站的基本特征。结合香港案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深圳为案例的比较研究验证了站域空间的紧凑形态影响轨道系统分担城市总出行比例,同时在轨道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从规划原则、土地开发策略和完善步行系统等方面归纳出了影响紧凑空间形态形成的各类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践行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以立体都市巨型建筑为抓手,探讨站城融合的全流程全要素设计方法,通过交通核这一特殊的室内公共空间,将轨道、规划、建筑三个专业融合,并连接交通衔接设施及一站式公共设施等关键要素,最终实现从"交通疏解"走向"站城融合"的规划目标。金融城站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广州十三五首个站城融合示范性项目,从创新行政许可到创新设计报批的全流程管理闭环,为全国热议的TOD话题贡献了广州经验。  相似文献   

17.
站城协同开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下的新一阶段铁路客站建设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分析我国站城协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性能"和"模式"的内涵,并认为铁路站区的研究在由"性能化研究"向"模式化研究"演替,而这种演替导致了研究范式的僵化。进而基于性能化和模式化两种研究范式的比较,对圈层结构模型和节点场所模型的自身建构的过程和局限性进行重新解读,认为两组模型应用条件存在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现状与假设、结构与绩效等方面的差异,并指出其适用性的范围,为站城协同研究过程的理性化、定量化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研究围绕轨道交通站域的空间使用问题,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从站域基本背景、使用者特征、空间使用分布和空间使用状态四个方面建立空间使用的分析方法,并选取上海三个典型站域作为调查样本,对商业空间使用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使用状态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未来站域商业空间使用的优化提出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轨道交通的白热化建设,站域空间逐步成为城市更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类似的日本在城市轨道站域空间建设更新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理论经验。以东京涩谷为例,在对其更新背景及制度政策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以站域为核心的空间重构和承载多样活力的空间增效体系。该体系包含网络更新、节点更新和小微更新三个层面,通过对大骨骼空间的重构、街道空间的提质以及小微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来对整个站域空间进行重构和增效,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得出对我国特大城市站域空间的建设优化启示,以期为未来中国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的建设优化提供相关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铁沿线站域地下空间是"地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研究主要对地铁车站类型及站域地下空间利用方式(即地下空间利用模式和用地特征)、站域地下空间控制要素及指标体系、环境容量控制、功能系统控制和竖向控制等进行探讨,并以常州市为例,提出地铁沿线站域地下空间开发控制要素的构成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