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介入导管溶栓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周抗凝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抗凝和介入导管溶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7 d后凝血功能指标、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5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每分钟血流量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5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介入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恢复,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早期的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6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检测患者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并同时进行双下肢静脉的超声检查。结果:第一,术后24例发生LEDVT,发生率为15%。发生时间为术后2-7d,平均(3.9±1.3)d。术后136例未发生LEDVT。第二,发生LEDVT的高危因素是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第三,发生血栓患者术后D-二聚体高于未发生血栓136例患者,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l);手术后比手术前抗凝血酶-Ⅲ所升高。结论: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生率较高,对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的水平检测与静脉超声检查可作为LEDVT的早期的筛查手段。在手术后2-7d对具有LEDVT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静脉血栓的常规筛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旁路血管急性血栓闭塞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旁路血管急性血栓闭塞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抽吸及留置导管溶栓治疗,2例溶栓后吻合口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行球囊扩张治疗,2例复合旁路患者溶栓后再次行旁路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旁路血管均完全再通,远端缺血症状消失,生理功能恢复.本组溶栓治疗时间2~4 d,平均(3.2±0.1)d;尿激酶用量200万~320万U,平均(265±10)万U.术中和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随访9个月至7年,平均(28±3)个月,所有旁路血管均通畅,患者均完全消除缺血症状.结论 旁路血管内急性血栓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好,安全性高,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且行关节镜手术患者266例,统计术后LEDVT发生率,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后是否输血、是否应用抗凝血药物、术后卧床时间、合并症情况(高血压病、糖尿病)、凝血4项检查情况,对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LEDVT发生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266例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且行关节镜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生LEDVT 42例,LEDVT发生率为15.79%;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发生LEDVT的患者输血、体质量指数、既往有血栓史、术中使用止血带、术后卧床时间与未发生LEDVT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体质量指数>26 kg/m2、既往有血栓史、术中使用止血带、术后卧床时间>5 d是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LE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5.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应用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及肺栓塞的近期发生率。方法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术后辅以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全部病例介入操作成功。术后2周内29例患者的下肢水肿及疼痛消失,其余7例患侧肢体肿胀、无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1例发生下腔静脉滤器内血栓。对全部病例临床观察3月至半年,本组没有发生滤器移位及肺栓塞,也没有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并能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6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造影明确栓子部位,应用导管导丝碎栓及团注尿激酶接触性溶栓行介入肺动脉溶栓术。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之后予经上肢浅静脉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3~7 d。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肺动脉血栓清除情况、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术后10 d内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复查,根据综合情况考虑是否在滤器置入后10~12 d取出滤器。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溶栓术及联合静脉溶栓,6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SpO2及PaO2明显升高;CTA复查肺动脉内血栓完全清除或大部分清除。53例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43例于术后10~12 d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无严重手术及溶栓相关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是一种安全易行、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秦风  韩燕 《现代保健》2012,(23):22-23
目的:探讨针对性体位干预对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 的预防效果.方法:将406 例妇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203) 术后均接受针对性体位干预,对照组(n=203) 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及疼痛、小腿腓肠肌Homans 征阳性、LEDVT 形成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患者无确诊为手术后并发LEDVT 者,对照组术后确诊为LEDVT 者5 例(2.46%),对照组LEDVT 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062344,P=0.024451).结论:针对性体位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并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AngioJet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今到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并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导管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术,给予所有患者溶栓药物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48个月内,对患者进行疗效调查和跟踪,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Jet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应加强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高危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收集实施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122例,分为研究组(发生LEDVT组)及对照组(未发生LEDVT组)各61例。比较两组间共19个因素的临床资料,分析高危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 LEDVT在各疾病组间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术中失血量、术后连续卧床时间、术后血小板总数、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后纤维蛋白原(FIB)在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血小板总数及P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PTT、体重指数、术中失血量、术后连续卧床时间、术后FIB与LEDVT的发生具有相关性OR=0.105、3.421、4.975、6.584、8.19,P0.05)。结论 1体重指数、术中失血量、术后连续卧床时间、术后FIB与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后LEDVT的发生呈正相关,可能是LEDVT的高危因素,其中术后FIB可能是LEDVT重要的影响因素。2术后APTT与LEDVT的发生呈负相关,提示术后APTT27.55s可能是LEDVT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比较抗凝联合穴位按摩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6年10月剖宫产术后发生LEDVT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给予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肢围、超声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出凝血指标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膝盖以上15cm和膝盖以下10cm的肢围、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mier,D-D)、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PL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凝指标均有所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严重的出血事件。结论:抗凝联合穴位按摩可提高剖宫产术后LEDVT的治疗效果,可能与改善凝血指标和凝血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术(PMT)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行导管直接溶栓术(CDT)治疗,研究组行PMT治疗。结果:两组1级、2级、3级血栓清除率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栓清除时间、尿激酶使用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术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妇科肿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LEDVT)的临床效果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如皋市人民医院和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4例妇科肿瘤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数分成两组,各42例,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治疗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术后LEDVT的发生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用药1周后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以及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纤溶系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周内观察组的LEDVT发生率(4. 76%)明显低于对照组(14.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降低术后LEDVT发生率,促进疾病恢复,用药安全性较高,可作为妇科肿瘤围手术期防治LEDVT的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尿激酶溶栓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疗效。方法:将动静脉内瘘堵塞的78例MH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超声引导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溶栓治疗;超声引导组在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血栓部位实施药物注射治疗。对两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等凝血纤溶指标、溶栓成功率及溶栓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前两组D-D、FDP、t PA及PAI等凝血及纤溶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t=0.30,t=0.26,t=0.15;P>0.05)。治疗后7 d超声引导组D-D及FDP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t=4.03;P<0.01),两组t PA及PAI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t=0.10;P>0.05);(2)对照组溶栓后再通25例,溶栓成功率为64.1%;超声引导组溶栓再通36例,溶栓成功率为92.3%,两组溶栓成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0,P<0.01);(3)对照组溶栓所用时间和尿激酶用量分别为(5.6±2.8)d和(73.64±16.09)万IU,而超声引导组分别为(4.1±1.5)d和(41.35±19.12)万IU,超声引导组溶栓所用时间及尿激酶用量均少于传统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t=8.27;P<0.01);(4)对照组溶栓后局部疼痛、出血及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6%,超声引导组的发生率为7.7%,两组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栓再通率高,溶栓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后至出院全过程进行针对性个体化床上训练操,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效果。方法将107例妇科恶性肿瘤广泛根治术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4例进行常规术后6h床上翻身和下地走动训练;实验组53例增加了个体化的床上操训练(麻醉未清醒时由护士协助):下肢肌肉挤捏按摩、关节伸曲旋转及下肢抬高的主被动运动,深呼吸和咳嗽等膈肌锻炼,观察术后下肢肿胀疼痛、腓肠肌Homans征阳性和LEDVT发生率,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腓肠肌Homans征阳性、LEDVT发生率(5.7%、1.9%、1.9%)均低于对照组(22.2%、16.7%、16.7%),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个体化床上训练操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LEDVT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血栓内溶栓与常规静脉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差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组治愈及显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53.85%。两组有显著差异(x^2=4.56,P〈0.05)。血栓内溶栓操作简单易行,既能达到经导管灌注溶栓的高疗效,又节省了昂贵的介入治疗费用和避免了深静脉的穿刺,溶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妇科具有血栓中、高危因素患者盆腔术后药物与机械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效果及应用抗血栓梯度弹力袜(GCS)、间歇充气加压泵装置(IPC)、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LEDVT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具有血栓中、高危因素并拟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90例,按照不同预防血栓的方法随机分为A组(GCS组)、B组(GCS+LMWH组)、C组(GCS+IPC组),每组30例,术前、术后留取血标本,进行双下肢静脉、髂静脉彩超检查,分析3组预防措施对血栓发生率和实验室检查的影响,评价各方法的效果。结果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A组为13.33%,B组为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为6.67%低于A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D-二聚体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EDVT患者D-二聚体升高显著。B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术后应用两种方法联合预防优于单独应用弹力袜,其中弹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LEDVT的效果更明显。D-二聚体在诊断术后LEDVT时具有高敏感性和低特异性的特点,可联合下肢静脉超声用于术后LEDVT的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9月天津市西青医院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窗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治疗前和之后的3、6 h获得5 ml血液样品,送至检验科行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溶栓后3 h复查血栓弹力图,23例(33.82%)患者结果显示R值5,立即加用舒洛地特抗凝治疗,12例(17.65%)患者显示MA值70,则立即加用阿司匹林100 mg联合氯吡格雷75 mg治疗;溶栓后6 h复查血栓弹力图,21例(91.30%)患者结果显示R值恢复至正常范围内,2例(16.67%)患者MA值恢复至正常范围内,治疗后症状好转56例,有效率为82.35%;非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1例,比例为1.47%。结论血栓弹力图可以用于监测静脉溶栓患者的凝血状态,并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早期是否加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AMVT16例。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介入溶栓8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6例,采用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途径(TIPSS)在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2例。结果16例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血栓被清除,肠系膜静脉内血流通畅,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的优点,对于无坏死型急性MVT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早期综合性介入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健侧股静脉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经患侧胭静脉或股静脉穿刺行深静脉腔内成形+局部导管溶栓治疗24例,单纯行局部溶栓治疗4例。结果深静脉腔内成形术成功率85.7%,溶栓总有效率为100%,其中治愈17例(60.7%),显效9例(32.1%),好转2例(7.1%)。溶栓时间:综合性介入溶栓平均40.5h,单纯局部溶栓平均74.3h。治疗中穿刺点发生小血肿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下肢深静脉腔内成形+局部溶栓,同时用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是保证局部溶栓疗效和增加其安全性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工人医院及协和医院行剖宫产术共20 998例患者,术前完善相关化验,术后2~7天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除LEDVT患者外,在整个人群中随机选取LEDVT 2倍人群作为对照组,对影响LEDVT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符合术后LEDVT诊断标准者共716例,发生率为3.41%。②计量资料中,病例组的体重指数、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计数资料中,病例组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栓史、口服避孕药史的LEDVT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③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栓史、口服避孕药史、缺乏体育锻炼等均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率较高;LEDVT的发生与年龄、体重指数、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有关。建议对有LEDVT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2~7天常规筛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加强术后护理及治疗,以减少LEDVT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