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州市学龄前儿童电子媒体的使用与睡眠模式及质量的相关性,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876名3~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调查其电子设备的使用情况,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调查其睡眠习惯及睡眠质量。结果每天使用媒体设备的儿童与未每天使用的儿童相比,入睡时间更晚[β(95%CI)为11.4 min(6.0~16.8)],夜间睡眠和总睡眠时长更短[β(95%CI)分别为:-0.20 h(-0.31^-0.08),-0.20 h(-0.04^-0.02)),且呈现较高的就寝习惯不良[β(95%CI)为0.61(0.17~1.05)]、睡眠焦虑[β(95%CI)为0.38(0.06~0.70)]及白天嗜睡[β(95%CI)为0.59(0.13~1.06),P<0.05]得分。单次使用时间≥30 min的儿童与<30 min的儿童相比入睡时间晚[β(95%CI)为9.0 min(3.0~14.4)]、总入睡时间较短(β(95%CI)为-0.20 h(-0.36^-0.03)),就寝习惯不良、睡眠时间不规律、睡眠焦虑及白天嗜睡得分较高[β(95%CI)分别为0.68(0.23~1.12),0.32(0.10~0.53),0.38(0.06~0.71),0.70(0.23~1.18)],2岁前即开始规律使用媒体设备的儿童与2岁后使用的儿童相比入睡延迟分量表得分较高[β(95%CI)为0.17(0.03~0.30)],2岁前开始使用电子媒体设备、每天使用及平均每次使用时间超过30 min的儿童总睡眠量表得分都较高[β(95%CI)分别为1.67(0.26~3.11),1.91(0.80~3.02),2.01(0.88~3.14)],即总体睡眠质量略差。结论儿童使用电子媒体设备过早及过多与不良睡眠习惯及质量均相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方法 从南阳市区4所公立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及县区4所幼儿园中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向其家长发放长处与困难问卷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CSHQ)对561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及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共回收540份有效问卷。对儿童行为(SDQ总分)与性别、年级、母亲父亲学历、睡眠环境、养育观念、睡眠模式及CSHQ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CSHQ总分平均为(48.60±7.81),SDQ总分平均为(14.96±3.12)。单因素分析显示SDQ总分大于17分与母亲受教育程度(χ2=62.998, P<0.001)、睡眠环境(χ2=23.996, P<0.001)、父母养育观念是否一致(χ2=45.171, P<0.001)、养育风格(χ2=7.991, P=0.018)、平均睡眠时长(χ2=100.510, P<0.001)、夜间睡眠时长(χ2=71.370, P<0.001)、午休时长(χ2=139.795, P<0.01)、夜间就寝时间 (χ2=29.404, P<0.001)、CSHQ总分(χ2=28.484, P<0.001)有关。平均睡眠时长与活动过度呈负相关(r=-0.106, P=0.014)。平均睡眠时间短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46,95%CI:1.713~5.775)。CSHQ总分(r=0.473, P≤0.001)、睡眠持续时间(r=0.128, P=0.003)、睡眠阻抗(r=0.126, P=0.003)、睡眠焦虑(r=0.156, P≤0.001)、睡眠呼吸障碍(r=0.124, P=0.004)、睡眠觉醒(r=0.370, P≤0.001)与SDQ得分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持续时间(OR=3.232,95%CI:3.107~3.361、睡眠焦虑(OR=1.257, 95%CI:1.116~1.417)、睡眠呼吸障碍(OR=1.861,95%CI:1.459~2.373、睡眠觉醒(OR=3.146,95%CI:2.937~3.369)是影响SDQ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平均睡眠时长、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阻抗、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及CHSQ总分与SDQ得分相关,其中平均睡眠时间短、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时SDQ分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湖北某山区城市学龄前儿童睡眠和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对湖北某山区城市7所幼儿园1 379名2~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睡眠相关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和血压等体格检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儿童平均年龄为(4.4±1.0)岁,男童占55.5%。儿童平均每天午睡中位数1.1 h,夜间睡眠中位数9.5 h, 24 h总睡眠中位数10.7 h,平日与周末睡眠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学龄前儿童平日睡眠不足检出率为19.9%,周末睡眠不足检出率为29.9%。平均收缩压(98.2±12.0)mm Hg,舒张压(59.1±11.9)mm Hg,高血压检出率7.5%。在校正性别、年龄、BMI等相关因素后,暂未发现儿童午睡、夜间睡眠或24 h总睡眠时长与血压间存在关联。平时与周末睡眠时长改变(午睡和24 h总睡眠)与儿童收缩压有非线性关联,周末午睡和24 h总睡眠时间缩短,收缩压有下降趋势,而时间延长,收缩压有升高趋势(周末-平日午睡时长改变P非线性=0.002,周末-平日2...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运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生命早期因素。方法 2018年3-6月以上海市登记注册的4所幼儿园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750名有效样本运动及睡眠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学习日、休息日运动时间较少比例分别占72.7%(545/750)、27.2%(204/750),参与散步者占73.5%(551/750)。睡眠质量好、中等、差分别占23.9%(179/750)、65.2%(489/750)、10.9%(82/750),调整是否独立睡眠、睡前是否接接触电子产品、是否定时睡觉起床、学习日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参与率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后,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OR=0.430,95%CI:0.205~0.904,P=0.026)、未参与散步(OR=0.399,95%CI:0.175~0.908,P=0.028)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成正向关联。结论 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运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生命早期因素。方法 2018年3-6月以上海市登记注册的4所幼儿园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750名有效样本运动及睡眠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学习日、休息日运动时间较少比例分别占72.7%(545/750)、27.2%(204/750),参与散步者占73.5%(551/750)。睡眠质量好、中等、差分别占23.9%(179/750)、65.2%(489/750)、10.9%(82/750),调整是否独立睡眠、睡前是否接接触电子产品、是否定时睡觉起床、学习日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参与率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后,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OR=0.430,95%CI:0.205~0.904,P=0.026)、未参与散步(OR=0.399,95%CI:0.175~0.908,P=0.028)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成正向关联。结论 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7.
了解黄山市区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流行特征及其与营养状况和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预防控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方便抽取的黄山市区2 395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睡眠问题以及行为问题等,同时对儿童进行体格发育和血红蛋白检测.结果 学龄前儿童总体睡眠问题报告率为89.0%,最常见的为就寝习惯问题(64.1%).就寝习惯、入睡潜伏期延长问题表现为年龄越小,报告率越高;而睡眠持续时间、白天睡眠问题表现为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白天困倦问题的儿童低体重检出率相对较高,有睡眠持续时间问题、白天困倦问题的儿童营养性贫血检出率相对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是否有夜醒外,其他睡眠问题维度均表现为有睡眠问题儿童内化性行问题、外化性行为问题以及总行为问题检出率均高于无睡眠问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异常普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与营养状况、贫血和行为问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睡床方式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提高其睡眠质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2月以珠三角地区139名4~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了解儿童的睡床方式(即与家人同床、与家人同房不同床及单独睡眠),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分值越高表示存在睡眠问题越严重)调查其睡眠质量,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因素回归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和与家人同床睡眠的儿童比,与家人同房不同床睡眠的儿童(β=-3.23)就寝习惯问题得分低,单独睡眠的儿童(β=-2.06)就寝习惯问题得分低,单独睡眠的儿童睡眠持续时间问题(β=0.98)得分高,夜醒(β=0.51)问题得分高,而睡眠焦虑(β=-1.20)问题得分低。以实际计算的夜间及日间平均睡眠时间为结局,与家人同房不同床、单独睡眠的儿童和与家人同床睡眠的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与家人同床睡眠的儿童比,单独睡眠的儿童就寝习惯及睡眠焦虑问题更少,但增加其睡眠持续时间及夜醒问题,而与家人同房不同床睡眠的儿童就寝习惯问题更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个主城区、3个开发区、3个县和1个地级市7 318名学龄前儿童,使用ACEs问卷和儿童睡眠评估问卷等进行调查,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为34.31%。调整胎次、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结构等混杂因素,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95% CI)值为1.62(1.45~1.81) (P<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睡眠质量不良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95%CI)值为1.66(1.42~1.93),女童OR(95% CI)值为1.58(1.35~1.86)(均有P<0.05)。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相关,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健康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为探索如何改善早产儿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5-6月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20所幼儿园8 586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早产儿共848名,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睡眠习惯和睡眠问题等。结果 上海市848名早产儿学龄前期有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96.9%,睡眠问题较严重的发生率为45.9%。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害怕就寝 74.3%,打鼾64.9%,入睡困难56.6%,男童磨牙(54.7%)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41.4%)(χ2=14.717,P<0.001)。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平均睡眠时间为(1.59±0.66)h,夜间为(9.19±0.92)h,全天为(10.78±1.10)h。不同年龄组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及全天睡眠时间有随年龄增加而逐年减少的趋势(F=15.573、8.086,P<0.001)。夜惊(F=18.745,P<0.001)和白天嗜睡(F=1.044,P=0.791)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降低,生长痛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增加(F=4.134,P=0.227)。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16.3%,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不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 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问题及多种睡眠问题合并,睡眠不足的发生率较高,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状况不容忽视,应重视早产儿的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为改善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4至6月间,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团队自主研制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及PedsQLTM4.0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对319例3~6岁儿童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性别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7,P <0.05);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教育程度间食物响应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独生子女=3.817、F母亲教育程度=3.732,均P<0.05);不同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性别=2.943、F母亲教育程度 =4.091、F家庭月收入=4.160、F家庭人口数=4.987,均P<0.05).不同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母亲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儿童生存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年龄=3.736、t独生子女=4.985、F母亲教育程度=3.890、F家庭经济收入=3.787、F家庭人口数=5.982,均P<0.05).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儿童生存质量总分与儿童饮食行为中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及情绪性进食呈负相关关系,不同饮食行为对生存质量各维度影响不同.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其生存质量存在一定关系,不良饮食行为会降低儿童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与肥胖之间的相关性,为防控小学生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3年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于北京某城区12所小学选取三~五年级共1 889名学生并划分为肥胖及非肥胖组,问卷调查睡眠时间、视屏时间及其他肥胖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睡眠及视屏时间对学生肥胖的影响。结果 27.83%和77.08%的学生睡眠和视屏时间能达相应标准。每天睡眠时间≥9 h与<9 h、视屏时间<2 h与≥2 h的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9.46%和25.88%、18.09%和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和23.35,P均<0.01)。根据睡眠时间9 h和视屏时间2 h两两组合进行分组,四组学生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1,P <0.01)。校正相关影响因素发现相较于睡眠时间<9 h和视屏时间≥2 h的学生,睡眠时间≥9 h和视屏时间<2 h的学生肥胖率更低[肥胖率37.25% vs 17.39%,OR=0.48(95%CI:0.28~0.81),P=0.011]。结论 仅27.83%的三~五年级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达到国家卫生要求,每天睡眠时间≥9 h且视屏时间<2 h的学生更不容易肥胖。在学生肥胖干预项目中应加强对睡眠及视屏时间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医学生睡眠质量的现况,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医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对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364名医学生中20.6%存在睡眠问题,PSQI总分平均得分为(5.73±2.46)分。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率在36.81%~89.01%之间,ASLEC总分平均得分为(34.33±13.98)。ASLEC总分与PSQI 总分呈正相关(r=0.270,P<0.001)。ASLEC总分得分越高,PSQI得分可能越高(t=5.530,P<0.001)。结论 睡眠问题在医学生中有一定的发生率,负性生活事件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为探索如何改善早产儿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5-6月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20所幼儿园8 586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早产儿共848名,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睡眠习惯和睡眠问题等。结果 上海市848名早产儿学龄前期有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96.9%,睡眠问题较严重的发生率为45.9%。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害怕就寝 74.3%,打鼾64.9%,入睡困难56.6%,男童磨牙(54.7%)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41.4%)(χ2=14.717,P<0.001)。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平均睡眠时间为(1.59±0.66)h,夜间为(9.19±0.92)h,全天为(10.78±1.10)h。不同年龄组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及全天睡眠时间有随年龄增加而逐年减少的趋势(F=15.573、8.086,P<0.001)。夜惊(F=18.745,P<0.001)和白天嗜睡(F=1.044,P=0.791)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降低,生长痛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增加(F=4.134,P=0.227)。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16.3%,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不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 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问题及多种睡眠问题合并,睡眠不足的发生率较高,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状况不容忽视,应重视早产儿的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睡眠周末补偿睡眠现状,探索补偿睡眠与睡眠质量及学业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09年11-12月抽取上海市10所小学的2 249名五年级学生。采用学业成绩表现教师评估问卷了解儿童学业表现(各维度得分越低,学业表现越好),采用中文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评估儿童的睡眠时间和质量(总分≥41分为睡眠质量不良),采用儿童个人及家庭社会环境问卷用于收集基本情况。使用t检验、协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为(10.81±0.38)岁,男生占49.3%。儿童周末较平时晚睡(37±40)min,晚起(86±54)min。补偿睡眠时间平均(48±58)min,波动范围为3~5.5 h。睡眠质量不良儿童的补偿睡眠多于睡眠质量良好的儿童(t=3.82,P<0.001)。校正学龄儿童年龄、性别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后,协方差分析显示:睡眠不足(平时与周末睡眠时间均≤9 h)儿童和补偿睡眠(补偿睡眠时间≥1 h)的儿童的学业成绩总分分别高于睡眠充足(平时与周末睡眠时间均≥10 h)组的儿童(F=10.99,P<0.001),即学业表现较差。 【结论】 周末补偿睡眠与睡眠不足一样,对儿童的睡眠质量和学业表现都有不良影响,并不能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或提高学业表现。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oL) in children with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 might be influenced by impaired quality of sleep.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possible deteriorations in QoL and sleep quality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in children with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 Methods The study consisted of 44 children with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 and 27 healthy controls aged 6–15 years. KINDL QoL and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were applied to all children. Results Mean total KINDL scores in enuresis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65.1 ± 11.0 vs. 67.4 ± 13.7, respectively (P = 0.44). PSQI scor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groups (P > 0.05l). In the enuresis group, age showe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elf‐esteem domain of KINDL (r = ?0.39, P = 0.01)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leep duration sub‐score of the PSQI (r = 0.37, P = 0.03). Duration of enuresis show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otal KINDL score and self‐esteem domain (r = ?0.32 and r = ?0.39, P = 0.04 and P = 0.01, 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well‐being sub‐score of KINDL with daytime dysfunction and total scores of PSQI (r = ?0.53, P = 0.001 and r = ?0.41, P = 0.02, respectively). Daytime dysfunction sub‐score of PSQI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friends sub‐score of KINDL (r = ?0.33, P = 0.04). Conclusions As age of the child and duration of enuresis increase, self‐esteem domain of QoL worsens. Moreov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f physical well‐being and friends domains of QoL score and total and daytime dysfunction scores of PSQI. These findings necessitate global evaluation of QoL and sleep quality in children with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 to increase efficacy of health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