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纽(44例)并口对照组(42例)进行对比研究.治疗组采用纤溶酶静脉输入,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静滴治疗。结果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血栓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的同时,血液流变学的指标也明显好转,无明显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吴根强 《大家健康》2016,(5):104-104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凝治疗)与观察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下行导管抗凝、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栓溶解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0.0%,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的患肢周径差值较对照组显著(P <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进行导管抗凝、溶栓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3.
宋秋环 《基层医学论坛》2014,(16):2110-2111
目的对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纤溶酶治疗,观察组39例给予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应用纤溶酶联合血栓通具有显著疗效,可促使患者脑部微循环改善,抑制血小板凝集,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纤溶酶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0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资料,分为纤溶酶组(56例)和小剂量尿激酶组(48例),溶栓分剐采用纤溶酶和小剂量尿激酶,两组其余治疗相同,包括抗凝(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加丹参静滴,疗程14天,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观察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胃肠出血(黑便)、泌尿系出血(血尿)、颅内出血等。疗程第5d和第10d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结果两组再通率及临床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及PT过度延长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纤溶酶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均好,但纤溶酶使用简便、安全性可靠,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刘明强  郑江华  陈开  武国 《西部医学》2009,21(10):1731-1732
目的探讨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溶栓分另q采用纤溶酶和小剂量尿激酶,其余治疗相同,包括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波及丹参,疗程14天,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出现血尿2例,黑便4倒,而治疗组无出血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治愈4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3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结论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好,使用简便、安全、可靠,无明显出血并发症等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纤溶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纤溶酶对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评价。方法:对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1个疗程后,采用肢体周径自身前后对照及健侧与患侧对照,检测纤维蛋白原水平前后对照,超声检测通畅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降纤治疗前患肢周径明显高于健侧(n=41,P>0.05);治疗后患肢周径与健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n=41,P<0.05);治疗前后对比患肢周径明显缩小,明显低于治疗前(n=51,P<0.01);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比治疗前明显降低(n=46,P<0.05);患肢再通率86.3%。结论:纤溶酶可以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纤溶酶、尿激酶、重组链激酶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123例,分为三组,其中尿激酶治疗组50例,重组链激酶治疗组30例,纤溶酶治疗组43例。我们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案,每日测量患肢周径,每3d抽血检验凝血四项,D-二聚体,血常规检查。疗程分别为尿激酶5~7d,重组链激酶组4~5d,纤溶酶组约7~10d。结果:尿激酶组与重组链激酶组治疗临床有效率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与纤溶酶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种药物溶栓效果相同,但尿激酶、重组链激酶治疗深静脉血栓优于纤溶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疗效.方法 6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应用纤溶酶100u静脉滴注,1次/d,共10d;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共10d,其余和对照组相同.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d,共10d,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加丹参滴注.通过两组比较,评价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74.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的同时,无严重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赵平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80-881
目的探讨超声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急性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两侧下肢深静脉及伴行动脉的血管内径及动脉血流速度的测定,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患侧股、腘静脉内径明显较健侧增宽(P〈0.01),两侧股、胭动脉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3,患侧股、腘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较健侧增快(P〈0.01),而两侧的舒张期反向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肢深静脉内径增宽,而其伴行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是超声诊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间接征象,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姚小荷  祝劲松 《中外医疗》2012,31(17):9+11-9,11
目的探讨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股骨各部位骨折患者130例,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术前检查均无DVT形成。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抗凝、运动、CPM机等综合防治。术后2周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凝血指标检查,比较两组防治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经综合防治后DVT发生率为6.41%:对照组DVT发生率为40.38%;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进行综合防治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将120例接受腹腔镜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比较,并对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研究组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11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3%,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为(25.5±3.4)cm/s,对照组患者为(19.1±2.2)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周娟  徐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18-231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20例骨科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评估,制订预防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91%;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者12例,发生率为1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科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张雅丽 《中外医疗》2014,(32):40-4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VeNanflow压迫法对妇产科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筛选妇产科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venaflow的小腿充气压迫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小腿按摩法加序贯加压袜。分别于第1、3、7天检测股静脉平均流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的水平。结果下肢静脉彩超少量显示下肢小静脉血栓存在,两组干预前后平均静脉流速明显增快,但第3天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第7天静脉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天后空腹血PAI-1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nanOW压迫法是预防妇产科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物理方法,明显地加快静脉血流速,同时刺激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相似文献   

15.
杨荷兰 《河北医学》2013,19(5):771-775
目的:探讨在骨科手术后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5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给予针对性干预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下肢肿痛1例,超声检查阳性1例,发生率为1.33%;对照组下肢肿痛8例,腓肠肌压痛6例,超声检查阳性9例,发生率为12.0%。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X^2=12.43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消栓饮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建立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兔模型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消栓饮组给予消栓饮灌胃,低分子肝素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周。检测造模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各组造模前后自身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数值均明显升高(P〈0.05)。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检测结果比较,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消栓饮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对大白兔DVT模型有较好的抗凝作用,能有效地防治下肢DVT形成,其作用机制与低分子肝素相类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及检测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5月的创伤性骨折合并DVT患者37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无DVT的创伤性骨折患者35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术前Hcy水平及术前、术后24、48h及1周的hs—CRP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Hcy水平为(27.06±4.22)μmol/L,高于对照组的(11.51±3.83)μmol/L(t=14.466),且观察组高Hcy血症患者比例[89.19%(33/37)1高于对照组的20.00%(7/35)(Z=5.962),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hs-RP水平在术前、术后24、48h、1周分别为(7.81±1.59)、(11.36±2.92)、(18.05±3.16)、(14.46±2.53)mg/L,对照组分别为(7.55±1.42)、(9.94±2.38)、(10.22±2.40)、(5.47±1.84)mg/L,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h及1周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在术后24、48h持续升高,术后1周仍高于术前水平(P〈0.01),而对照组术后48h水平与术后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术后1周降至术前更低(P〈0.05)。结论骨科创伤患者Hcy、hs—CRP水平升高与DVT形成密切相关,动态监测hs—CRP有助于早期识别DVT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8.
周燕翔 《中国医疗前沿》2012,(20):59+6-59,6
目的探讨HCY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循环酶法检测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CY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下肢深静脉血组患者的HCY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HCY水平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并对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与单用低分子肝素应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右旋糖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患肢肿胀的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观察组治疗5~7d后患肢的肿胀消退率(74.0%)明显高于对照组(32.0%),2~3周患肢的恢复正常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具有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影响.方法 连续硬膜外联合腰麻下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阻滞镇痛组和药物镇痛组.阻滞镇痛组术后给予持续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药物镇痛组术后按需给予哌替啶肌注.监测术后两组股静脉血流量(BF)、VAS评分及出血凝血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BF术后各时点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1~6 d时BF均较高(P<0.05).与术前比较,药物镇痛组术后1~6 d时VAS评分升高;阻滞镇痛组术后3~6 d时VAS评分均升高(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1~4 d时VAS均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均升高(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血浆D-二聚体较低(P<0.05).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患者下肢股静脉血流增多,降低D-二聚体的升高,有利于防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