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中药抗心衰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的中医理论,选用10味中药,组成抗心衰合剂。并将50例充血性心力衷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行中药抗心衰合剂和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且属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在常规西药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血府逐瘀汤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4例仅采用常规抗心衰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在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5%,对照组为87.04%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与西药合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脏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0%,对照组为77.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③两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SV、Co、CI、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与西药合用治疗慢性心衰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心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08例患者,中医辨证为心阳虚兼痰瘀阻滞型,随机分为3组。A组36例,给予强心合剂;B组36例,给予强心合剂加用地高辛0.125mg/d;C组36例,予地高辛0.25mg/d,疗程1个月。结果A、B、C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94.44%、80.56%,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疗效以B组为优(P<0.05)。结论强心合剂不仅能明显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而且与小剂量地高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协同作用,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范哲  张勇 《吉林医学》2004,25(12):82-8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慢性充血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用自拟心衰合剂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55例)用西药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1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对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1d后,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从0.40到0.48,P<0.01;对照组从0.43到0.49,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内径均有缩小趋势。结论: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泻肺利水合剂;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西医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提高心功能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 β1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方法 :将 7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39例 ,常规强心利尿 ,ACEI治疗 ;治疗组 37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 ;治疗 8周后观察临床症状及左室功能改善。结果 :治疗组临床心功能改善有效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左室功能EF(P <0 .0 1) ,ESV(P <0 .0 5 )。结论 :加用美托洛尔能明显增加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所有患者根据心衰治疗指南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治疗组46例,对照组48例,疗程均为4周。观察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的改变。试验完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王洁 《甘肃医药》2010,(1):48-50
目的:观察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时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和铁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的伴有贫血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心衰的标准治疗,治疗组给予标准治疗同时给予rhEPO和铁剂,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T),死亡率。结果:治疗组对心功能Ⅲ、Ⅳ级者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问有显著差异(P〈0.05),对心功能Ⅱ级者两者效果相似,元显著差异(P〉0.05)。两组对心衰均有显著疗效,但治疗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rhEPO和铁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有效,能改善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活血益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4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活血益心汤治疗,均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近期治愈7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临床近期治愈3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内复发率和1 a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活血益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中药(抗心衰Ⅰ号)配合西药(ACEI类药物及B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方法:7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2组均予依那普利、倍他乐克等西药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用"抗心衰Ⅰ号"中药汤剂,结果:治疗组能更好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治疗慢性心衰有效.  相似文献   

12.
心衰合剂2号方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3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心衰合剂2号方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正性肌力药等西药治疗;治疗组除采用西药治疗外,加服中药心衰合剂2号方加减方,两组作对照观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8.89%,高于对照组69.44%;射血分数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衰合剂2号方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参麦合剂(人参、麦冬)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并对照注射剂与口服剂的疗效。方法 将45例心功能Ⅲ~Ⅳ级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5例,给予西药综合治疗,即强心、利尿、扩血管、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治疗Ⅰ组(注射剂组)15例,在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每10毫升含人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5g)60毫升加入5%葡萄糖250毫升静滴,每日一次:治疗Ⅱ组(口服剂组)15例,在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合剂(每粒含人参、麦冬各0.83g),每次6粒,每日3次口服。各组均20日为1个疗程。各组治疗前后均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观察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心功能变化和六分钟步行距离(6MWT)。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早、晚期最大血流速比值(E/A)等,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6.7%,治疗Ⅰ组为80%,治疗Ⅱ组为93.3%,三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Ⅰ组、Ⅱ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动力学改善较明显(P<0.05),治疗Ⅱ组与Ⅰ组比较LVESD、LVEDD、E/A、6MWT改善更明显(P<0.05)。各组在治疗后MDA浓度和SOD活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Ⅰ组、Ⅱ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治疗Ⅰ组与Ⅱ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Ⅰ组、Ⅱ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参脉合剂对心衰有一定的疗效;参脉合剂疗效与注射剂相仿,可以替代注射剂治疗CHF;参脉合剂和生脉注射液的配伍用量与心衰疗效之间在一定范围内有较明显的量效关系;参脉合剂降低MDA浓度和增高SOD活力。调节氧自由基代谢及清除氧自由基是治疗心衰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孟庆赋  杜美兰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X):101-101,138
目的:观察心衰合剂2号方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正性肌力药等西药治疗;治疗组除采用西药治疗外,加服中药心衰合剂2号方加减方,两组作对照观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8.89%,高于对照组69.44%;射血分数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衰合剂2号方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吴家恩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78-177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与呋塞米治疗中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92例门诊就诊的中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均给予病因及诱因等治疗,观察组用厄贝沙坦联合呋塞米治疗。对照组用单硝酸异山梨脂联合呋塞米治疗。结果观察组心衰临床好转为43例,好转率为93.5%。对照组好转为32例,好转率为69.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厄贝沙坦联合呋塞米治疗中度充血性心衰疗效好,可有效干预中度心衰向重度心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美托洛尔,起始剂量6 25mg/日,维持剂量25mg/日;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150mg/日.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①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X2=5 841,P<0 05).②实验组在LVEF(t=3 816,P<0 05)、LVEDD(t=3 547,P<0 05)和LVESD(t=3 241,P<0 05)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厄贝沙坦和美托洛尔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2 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给予洋地黄及利尿剂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心功能 ,部分患者做心钠素 (ANF)测定。结果 两组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73.33%和 6 0 .0 0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苓桂术甘汤能改善心功能 ,减缓心衰的病程发展。结论 苓桂术甘汤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好 ,毒副反应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心功能 ,减缓心衰的病程发展  相似文献   

18.
范哲  张勇 《吉林医学》2004,25(6):82-8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慢性充血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用自拟心衰合剂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55例)用西药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1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对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1d后,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从0.40到0.48,P<0.01;对照组从0.43到0.49,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内径均有缩小趋势.结论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衰宁合剂治疗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医辨证为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衰宁合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综合疗效、血浆NT-pm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各项指标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衰宁合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李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04-105
目的评价温阳利水合剂对气虚阳虚血瘀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心功能分级等指标的干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实验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利水合剂,两组均治疗30 d,比较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心功能级别改善情况比较(Z=-2.495,P=0.013),实验组心功能分级改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91.4%vs 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3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温阳利水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