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展运鹏  刘福胜 《化工科技》2014,(1):38-41,61
以丙烯酸(AA)和氢氧化钠为原料,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采用光辅助引发聚合法对聚丙烯酸钠的制备进行了研究。研究了AA单体、引发剂及链转移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产物粘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30℃、w(AA单体)=20%、w[(NH4)2S2O8]=0.05%、w(NaHSO3)=2.0%、光源距离15cm,可制得聚丙烯酸钠的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在2 100~2 500,单体转化率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2.
郭琦  杨旭 《广州化工》2014,(10):85-87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亚硫酸氢钠同时作链转移剂合成低相对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作为一种油田防垢剂。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及链转移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并对不同相对分子量的产物进行了防垢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60℃、单体质量分数30%、引发剂用量0.6%、链转移剂用量5%、反应时间2 h时,可制得聚丙烯酸钠的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在2 000~3 000,作为油田防垢剂防垢效率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亚硫酸氢钠同时作链转移剂合成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丙烯酸钠。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及连转移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75℃、单体用量25%~30%(质量分数,下同)、引发剂用量0.40%~0.60%、链转移剂用量4.0%~5.0%、反应时间6.0h时,可制得聚丙烯酸钠的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在2000~3000之间,单体转化率为95%以上。  相似文献   

4.
自制聚丙烯酸钠用作陶瓷助磨减水剂和增强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维奇  杨建红 《精细化工》2006,23(3):294-297
用磷酸钠取代常见链转移剂异丙醇,在引发剂w(过硫酸钠)=5.0%,链转移剂w(磷酸钠)=33%,单体φ(丙烯酸)=50%,和反应温度55℃的条件下,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1 500的聚丙烯酸钠。产物的红外光谱说明,丙烯酸单体已完全聚合,产物中有磷酸根与亚甲基的键合作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 500的聚丙烯酸钠是一种高效的陶瓷助磨减水剂和增强剂,能使泥浆的黏度降低到180 MPa.s,使泥浆的200目筛余物质量分数降低到0.4%,使坯体干燥强度增强率提高到280%。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合成条件对聚丙烯酸钠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和链转移剂用量的增加、反应温度的提高会降低聚丙烯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单体浓度的提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会增加聚丙烯酸钠相对分子质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溶性偶氮引发荆V50和NaHSO3组成的复合引发剂,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高的聚丙烯酸钠.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及用量、乳化剂的HLB值及其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丙烯酸钠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正交优化方法对聚丙烯酸钠的聚合反应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引发剂V50/NaHSO3效果优于APS/NaHSO3.最佳聚合工艺条件为复合乳化荆的用量为9%(占油相的质量百分数)、其HLB值为5.7、单体中和度为90%、引发剂用量为2.0%(占单体的质量百分数)、反应温度为40.C.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得到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到2.1×107,溶解时间23 min(0.3 g/100 g H2O245℃).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溶性偶氮引发剂V50和NaHSO3组成的复合引发剂,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高的聚丙烯酸钠。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及用量、乳化剂的HLB值及其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丙烯酸钠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正交优化方法对聚丙烯酸钠的聚合反应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引发剂V50/NaHS03效果优于APS/NaHSO3。最佳聚合工艺条件为复合乳化剂的用量为9%(占油相的质量百分数)、其HLB值为5.7、单体中和度为90%、引发剂用量为2.0%(占单体的质量百分数)、反应温度为40°C。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得到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到2.1×107,溶解时间23 min(0.3 g/100 g H2O,45°C)。  相似文献   

8.
以丙烯酸为单体,采用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同时亚硫酸氢钠又作为链转移剂来制备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分子量和分散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过硫酸铵用量为5.56%,亚硫酸氢钠为4.44%,单体浓度为33.3%,温度70℃,反应时间为3h.  相似文献   

9.
制备聚丙烯酸钠分散剂的最佳工艺条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为单体,采用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同时亚硫酸氢钠又作为链转移剂来制备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分子量和分散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过硫酸铵用量为5.56%,亚硫酸氢钠为4.44%,单体浓度为33.3%,温度70℃,反应时间为3h.  相似文献   

10.
以丙烯酸为单体,采用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同时亚硫酸氢钠又作为链转移剂来制备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分子量和分散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过硫酸铵用量为 5 56%,亚硫酸氢钠为 4 44%,单体浓度为 33 3%,温度 70℃,反应时间为 3h。  相似文献   

11.
以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正交实验,合成了系列聚丙烯酸钠。探讨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含量、反应时间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90℃,引发剂用量为5%,单体含量为30%,聚合反应时间为3 h。  相似文献   

12.
以水为介质,水溶性低分子有机脲类化合物为链转移剂,采用氧化还原聚合反应合成了低分子质量聚丙烯酸钠。利用单因素法考察了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链转移剂质量分数和反应温度对聚丙烯酸钠分子质量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合成分子质量为2 000~5 000的聚丙烯酸钠。  相似文献   

13.
史航 《天津化工》2010,24(6):19-21
研究了以水为溶剂,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聚丙烯酸钠(PAAS)的过程,考察了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单体浓度及反应温度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得出生产最佳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交实验优化低分子质量聚丙烯酸钠合成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亚硫酸氢钠为链转移剂制得分子质量为3000~4000的聚丙烯酸钠。采用粘度法测得产物的黏均分子质量,对丙烯酸单体和聚丙烯酸钠聚合物的FTIR图谱进行了分析,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各因素对聚丙烯酸钠分子质量的影响趋势和程度。结果表明: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为单体浓度,其次为反应温度,再次为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的影响最小。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4h;丙烯酸单体质量分数为25%,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单体质量的6%,链转移剂亚硫酸氢钠用量为单体质量的3%。FTIR谱图中不含碳碳双键,且有羧酸盐的特征峰出现,验证了聚合物的合成。该工艺节省能源,且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将TiO2(KH–570)接枝丙烯腈(AN)制备TiO2(KH–570)-g-AN,并通过加入链转移剂控制分子量。通过实验,探讨出链转移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接枝率及分子量的影响。并利用HF刻蚀处理TiO2,测试PAN黏均分子量大小。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6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AN质量的1.6%,链转移剂用量为单体AN质量的4%时分子量控制在8 000左右。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铵,考察了温度、EDTA、引发剂、NaCl、聚合时间、链转移剂以及单体浓度对聚丙烯酸铵相对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聚合条件为:反应温度30℃,EDTA用量0.03%,引发剂用量0.03%,NaCl用量0.6%,反应时间3 h,单体浓度50%,链转移剂用量0.7%。在此条件下,合成的聚丙烯酸铵相对分子量为1 905万,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  相似文献   

17.
周小明  唐炳涛  颜廷良  张淑芬 《精细化工》2012,29(11):1127-1130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自由基引发剂,石油醚为溶剂,异丙醇为链转移剂,通过沉淀聚合制备了低相对分子质量(简称分子量,下同)的聚丙烯酸。考察了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单体质量浓度对聚合收率的影响,确定最佳聚合条件为:AIBN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0%,链转移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00%,单体质量浓度100g/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 h。反应结束后产品在底部沉淀析出,溶剂可循环利用,在最佳聚合条件下,残液循环利用5次,单体的累计转化率达到92.6%。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表明,通过残液循环制备的产品重均分子量(Mw)变化不大,保持在1 000~1 300,多分散性(PDI)为1.92~3.38。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本文以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异丙醇为链转移剂,通过中和法合成了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用端基法测得其数均分子量。通过改变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得出了各合成因素对聚丙烯酸钠分子量影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高固含量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祥  晁芬  范晓东 《精细化工》2005,22(8):631-633,640
依据绘制的Span 80/Tween 80-煤油-水(丙烯酰胺水溶液)拟三元相图,选择高单体质量分数〔如w(丙烯酰胺)=39.2%〕微乳液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2%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w(聚丙烯酰胺)=39.0%,相对分子质量为5.8×106(引发剂为过硫酸铵)和7.6×106(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的透明、稳定的聚丙烯酰胺微乳胶。考察了相关因素对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所得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随着单体、乳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引发剂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应用化工》2022,(7):1336-1339
在水溶液中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以异丙醇为互溶剂及链转移剂,以丙烯酸、次亚磷酸钠、疏水单体B为单体,合成一种煤层气挤注用三元聚合物防垢剂PAB。通过评价其防垢(碳酸钙)效率,得出最佳合成条件为:w(丙烯酸)∶w(疏水单体B)∶w(次亚磷酸钠)=20∶1∶1,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4%,链转移剂用量为6%,反应温度85℃。当防垢剂的加量为30 mg/L时,防垢效率达到91.34%,表现出良好的阻垢效果。通过动态吸附-解吸实验,对比该防垢剂与普通膦基聚丙烯酸钠防垢剂在煤层中的滞留情况,结果表明该防垢剂在煤层中有更好的吸附滞留能力,同时探讨了驱替速度和防垢剂初始注入浓度对防垢剂吸附滞留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