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异常步态是康复科最常见功能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步行稳定性、周期性、方向性及协调性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基于节律性谐振的步态训练利用个体步态同步到节律性视听线索的能力,进而提高患者步行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并得到相关指南推荐。本文就节律性谐振在脑卒中、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患者异常步态中的应用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并从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及神经心理学角度进一步论证其产生机制,为异常步态康复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 一、人的正常步态与异常步态人的步态是一个很复杂的运动学问题,是身体各部位多种运动协调的结果。步行时,除了双髋、双膝、双踝关节和下肢肌肉有规律的屈伸活动外,还有骨盆的旋转与倾斜、双上肢与肩部的摆动。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在脊髓,并受到脊髓以上多级中枢的调节。对步态进行分析时,常观察运动的对称性与平稳性、步幅长度、跨步长度、步幅宽度、步幅节奏、正常足尖与行进线间的夹角  相似文献   

3.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步行(walking)是指通过双脚的交互动作移行机体的人类特征性活动。步态(gait)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涉及行为习惯、职业、教育、年龄及性别等因素,也受到多种疾病的影响。步行的控制十分复杂,包括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及协调控制,涉及下肢各关节和肌肉的协同运动,同时也与上肢和躯干的姿势有关。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行和步态,而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相似文献   

4.
脑损伤后偏瘫患者的运动系统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被抑制的、受到调节的、原始的皮质下中枢运动反射被释放出来,导致偏瘫侧受累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运动障碍,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侧支撑能力较差、平衡功能障碍、主动关节运动障碍等,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近年来,偏瘫下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偏瘫步态及其运动控制特点,为制定预防及康复措施提供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Ebsco数据库1995-01/2003-12有关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其运动控制机制的文献,检索词“stroke,lowerlimb,gait,walk,balanc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选取包括偏瘫步态特点及其形成机制、预防和治疗进展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①设立对照。②动物实验要详细介绍实验动物标准化的过程。资料提炼:共检索28篇关于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原因、治疗和预防的文献,15篇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①偏瘫是运动系统失去高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导致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的运动障碍。②脑卒中患者须提倡早期康复以预防偏瘫。体位变换、良体位保持、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早期康复的常用手段,可有效预防关节挛缩,保持关节活动度,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③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为患肢支撑不稳、摆动不全和骨盆过度倾斜。④强制性诱导疗法、Bobath技术、减重步行器、肉毒素、生物反馈疗法及药物疗法均为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康复训练的有效措施。结论:近10年关于偏瘫步态的特点、运动控制机制、治疗和预防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最大程度地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独立步行能力,尚需进一步优化康复策略。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运动控制特点与预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偏瘫步态及其运动控制特点,为制定预防及康复措施提供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Ebsco数据库1995—01/2003-12有关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其运动控制机制的文献,检索词“stroke,lower limb,gait,walk,balanc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选取包括偏瘫步态特点及其形成机制、预防和治疗进展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①设立对照。②动物实验要详细介绍实验动物标准化的过程。资料提炼:共检索28篇关于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原因、治疗和预防的文献,15篇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①偏瘫是运动系统失去高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导致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的运动障碍。②脑卒中患者须提倡早期康复以预防偏瘫。体位变换、良体位保持、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早期康复的常用手段,可有效预防关节挛缩,保持关节活动度,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⑧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为患肢支撑不稳、摆动不全和骨盆过度倾斜。④强制性诱导疗法、Bobath技术、减重步行器、肉毒素、生物反馈疗法及药物疗法均为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康复训练的有效措施。结论:近10年关于偏瘫步态的特点、运动控制机制、治疗和预防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最大程度地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独立步行能力,尚需进一步优化康复策略。  相似文献   

7.
人类肢体节律性运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人类肢体节律性运动的机制有两种学说:神经生理学学说和生物力学学说。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神经生理学学说的实验来阐述人类肢体节律性运动的神经机制。由于人类许多活动都存在上下肢的节律性运动,这对理疗师可能是有用的,因为它涉及到肢体的控制和协调问题。 基本概念 人类肢体节律性运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人类及动物步行(loco-motion)运动的分析。Brooks把步行运动定  相似文献   

8.
赵吉凤  刘永斌 《中国康复》1995,10(4):179-180
步态分析在康复评价中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在进行步态分析时,首先需要明确步态分析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其相关的几种影响因素。 一、步态分析数据的收集方法 步态分析在康复评价中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其康复评价特点之一是分析性检查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分析性检查是单项的,只提供某一个方面的数据,例如关节活动度检查,肌力检查等。综合性的功能检查,例如步态分析,才能对复杂的有目的活动作出有参考价值的评价。在进行步态分析时,首先需要明确步态分析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有关的几种影响因素。 1.作为步态分析对象的步行障碍,主要是着眼于与步行固有动作相关连的运动特性障碍,用运动学、运动力学及运动生理学的参数对步行障得进行定量的分析,可以通过价格昂贵的仪器,如现代化的三维空间运动分析系统,同时提供行走时人体重心的空间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地面对足底的反作用力,压力中心,力矩,肌电及下肢关节活动角度等多种人体运动信息。也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测量  相似文献   

9.
运动疗法可以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提高维持姿势的能力。步态分析有利于发现患者在立位及步行中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1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立位姿势、步行周期各相的姿势和动作。1.1观察内容 :①确认患者的立位姿势及静态、动态平衡能力。②观察步行中的异常姿势。步行周期各相中动作完成得是否圆滑 ,动作变换的时机是否合适 ;③确认主动肌、拮抗肌、代偿性肌肉的活动 ,记录患者的模式并加以模仿 ,以判断患者的肌肉活动 ;④静态观察结束后 ,通过操作关键部位如肩胛、双上肢、骨盆等来诱导患者活动 ,观察其反应 ,从姿势的变化和…  相似文献   

10.
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还另外采用激活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CPG)的运动训练方法。两组患者总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进行评定,同时选用足印分析法测量并记录步行时的时间距离参数的变化,分析步态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经过激活步态CPG的运动训练方法训练后,其FMA、FAC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步行时间距离各参数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激活步态CPG的运动训练方法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实际步行能力,改善步行的步态。  相似文献   

11.
<正> 步态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于证实病人运动功能的进步以及临床研究工作很有必要.步行速度、步长、步宽、一大步的距离及步行节奏的异常是确定步态功能障碍的重要的指标.采用电子学的方法是最简单、极精确的步态定量分析的方法.但由于费用高,仅在少数运动研究室才能看到,临床上通常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12.
正常青年人自然步态下肢肌的表面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肌肉的生物电活动是人体的能动部分,可反映人体运动的功能。目的:观察和分析正常青年人在自然步态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方法:采用美国NORAXON公司生产的TELEMYO2400RG2表面肌电图仪对30例正常青年人在平地自然行走时,其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进行测试,分析在正常步态中受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规律。结果与结论:正常青年人平地自然步行中,其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肌电随步态周期呈活动与静止周期性变化,左右侧同名肌肉交替活动;平均肌电振幅、平均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值最大的是腓肠肌内侧,其余由大到小依次是胫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右左腿分布规律一致;右侧腓肠肌内侧平均肌电振幅、平均频率、中位频率值均明显低于左侧(P<0.05);受试肌的时域、频域值波动在一定范围。提示正常青年人自然步态中下肢肌群肌电活动呈节律性和右左侧交替活动;在受试肌中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最强;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存在着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的轻度差别;下肢肌肌电活动的时域、频域值在一定范围波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文探讨了偏瘫患者在恢复期行患肢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训练的效果 ,以及下肢功能评定与步态分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5 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 30例 )和对照组 ( 2 0例 ) ,二组患者康复训练相同 ,观察组患者在恢复期增加患肢股四头肌、绳肌肌力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 Meyer法、Barthel指数法及足印法对二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步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 .0 1)、运动功能与活动能力显著提高 (P <0 .0 1)。步态的对称性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显著相关 (r =-0 .79,-0 .71、P <0 .0 1) ,与活动能力无关 (r =-0 .2 1,P >0 .0 5 ) ;步速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活动能力均显著相关 (r =0 .80、0 .78、0 .76 ,P <0 .0 1)。结论 偏瘫患者在恢复期行患肢膝屈伸肌群肌力训练有助于运动功能提高、步态改善 ;通过足印法步态分析可初步了解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患者的功能性步行能力进行精确、详细的评估方法 功能性步行量表 (functionalambulationin ventory,FAI)由步态参数、辅助装置使用分值和步行移动能力分值 3部分组成。步态参数由 6个基本成份组成 :重心转移能力、步宽、步行节律、步高、步长和足接触。将参数排列成表A F分别记录两侧肢体得分 ,如果两侧分值相同表明两侧肢体活动对称。评估方式采用现场评估和录相评估。负重值越大 ,所得的参数值意义就越大。有 1 0例具有不同的步态模式、使用不同的辅助装置和有不同程度行走能力的SCI患者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躯干与肢体配套组合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及对照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躯干与肢体配套组合训练,对照组则给予常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治疗时间均为8周。分别于入选时、治疗结束后及发病后6个月时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肘关节向心伸肌肌力和肘关节痉挛程度评级以及6min步行距离测试等。结果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肘关节向心伸肌肌力、痉挛程度评级以及6min步行距离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躯干与肢体配套组合训练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对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存在很多继发于脑损害问题,出现运动控制障碍、平衡功能异常、运动障碍和肌张力障碍等~([1]),导致异常步态的产生。异常步态中为了保证支撑稳定性的同时,驱动肢体运动使身体向前移动,呈现时空上各关节活动的偏差。帮助建立和改善脑瘫儿童的步态是康复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对步态功能进行系统性评估显得非常必要。国内目前对脑瘫儿童观察性步态分析描述的文献较少,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对近年来脑瘫儿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弹力带训练方式对偏瘫患者异常步态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48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均进行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为主的治疗,观察组加以弹力带抗阻、环绕式扭曲法进行步态矫正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对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改良Ashworth评分及下肢FMA评分,躯干骨盆控制能力、患腿负重能力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连续训练6周后,观察组患者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Ashwort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FMA评分和患肢负重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0.05);躯干骨盆控制能力和步行速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加用弹力带抗阻、环绕式扭曲法训练可显著矫正异常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协调及平衡功能障碍,随意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生存质量,也使整个社会背负沉重的医疗负担,减少患者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是康复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最常见和最明显的功能障碍之一,偏瘫患者中有70%以上可恢复步行能力,但其中大部分未获得良好的步态和步行速度,成为日后跌倒的最大诱因.基于步态恢复的康复治疗方法及控制和纠正偏瘫步态相关机制的研究正被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易瑾希  张雯  李千千  孔翎宇  杨琪  高汉义 《新医学》2022,53(12):882-886
脑卒中后偏瘫通常对人体运动能力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患者常因肌无力、双侧肢体肌张力失衡、感觉异常、关节和姿势控制不良等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异常步态。肩部矫形器常用于脑卒中偏瘫的早期预防或治疗肩关节半脱位,但目前仍存在争议。为探索肩部矫形器除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外的作用,为肩部矫形器的选择及佩戴提供理论依据,该文阐述了肩部矫形器可能改善脑卒中后异常步态的机制,分类对比不同类型肩部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异常步态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步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功能活动。对于许多暂时不能步行的患者来说 ,恢复步行是他们的第一愿望。造成步态异常的原因为下行运动神经被阻断或高级中枢被破坏 ,造成患者肌肉激活差、负重能力差、平衡差 ,但前者表现为肌肉无力或瘫痪 ,后者表现为痉挛即肌张力异常。协调平稳的独立步行需要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的有机结合[1] 。在传统训练中 ,常利用一些辅助器具如拐杖、步行器等来帮助患者步行 ,但不能很好地矫正患者的步态。另一方面 ,由于患者下肢负重能力差 ,易导致步态稳定性差 ,不能自由步行。近年来 ,国外流行使用减重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