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农村建设的脚步也随之加快。为适应现代生活和生产方式,就需要对传统的乡村面貌加以改善,对乡村景观加以规划。  相似文献   

2.
一、项目背景 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目前青海省还有相当数量的村落没有解决供电问题;对于地处偏远、远离大电网的乡村,采用电网延伸的方法解决通电难的问题,既不现实也不经济。青海省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加以利用,采用村落级太阳能电站供电理所当然成为解决偏远乡村基本生活用电问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正处于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过渡的关键时期,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为乡村的景观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改善和恢复乡村景观环境、营造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文章通过对龙湖镇南浔村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并结合相关知识及"美丽乡村"理念加以归纳,提炼出符合其地域性乡村景观设计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参考性意见和具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3)
近年来,部分乡村幼儿园盲目模仿城市幼儿园,追求现代化教育设施和教育模式,而实际上乡村幼儿园拥有得天独厚且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应对其加以开发。通过深入广西乡村幼儿园进行研究,梳理与总结出乡村幼儿园自然资源开发应遵循的经济实用、地域优势、生活趣味等三大原则,并把"引进来"和"走出去"作为自然资源开发的两种方式,对乡村幼儿园和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整合,从墙面环境创设、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共同载体,同时也是民众文化意识和精神力量之源。文章以村民为主体的"集体记忆"为基础理论,指出"城市化模式"下乡村建设对公共空间营建产生的消极影响,加以纠正用于指导乡村公共空间物质层面营建中乡愁记忆的表达,以期能在乡村生活逐渐去村庄化的当下,再造乡土特质,重塑村民集体精神,进一步增强乡村集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肖礼军  余妙  王海力 《园林》2023,(1):71-77
川渝丘陵地区是人口密度和垦殖度较高的地区,地形起伏和缓,土地利用破碎。基于其乡村聚落规模小而分布散的特点,将彼此临近、相互关联的多个聚落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从自然生态和乡村治理的角度,提出“乡村聚落单元”的概念。通过对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和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的乡村聚落单元识别和图解分析,总结提炼出川渝丘陵地区“丘塘田林居”乡村聚落模式,并对丘塘、丘田、丘林和丘居等景观构成要素加以解析。进一步对比浅丘和深丘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差异,揭示丘陵地形对乡村聚落景观的影响。基于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智慧,对当代丘陵地区人居环境营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彭长歆  孙婧 《新建筑》2023,(2):11-17
乡村建筑遗产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空间,也是展现乡村活力与品质的精神场所。随着广东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遗产空间满足现代化生活、生产水平要求的愿望也愈加强烈。文章通过观察广东地区乡村建筑遗产工作现状与制度建立情况,阐述当下乡村建筑遗产保育与活化的主要工作方法与路径。以具有典型性案例的实施策略和成效为支撑,总结其特点与经验,期望为乡村建筑遗产的保育与活化工作带来实操性启示,激发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遗产相关工作理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中国建筑行业的不断繁荣,尤其是城市建筑风貌已形成特色的风格,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也使得城市建筑规划与设计更加成熟。但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仍存在差距,乡村建筑环境已难以满足当代农民的生活质量需求,当代农民对提高乡村建筑质量更加重视。这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乡村建筑创新,希望利用高新信息技术手段对乡村建筑进行改造,综合利用乡村土地资源来规划设计新时代下的新农村建筑面貌,以满足实际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9.
花草满屋     
《家饰》2007,(1):38-45
像起源于美国南部的乡村音乐一样,美式乡村风格会给家带来甜蜜的家庭生活感和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自从搬进这套带花园的新居,董女士对美式乡村生活的热爱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如果说从此她的生活方式选择了田园,不如说,是田园选择了她。  相似文献   

10.
李浩 《中国厨卫》2012,(11):120-131
希望远离城市的喧嚣,抛下繁重的工作,重新开始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度过一段闲适的时光时,又何必将眼光投向略显遥远的乡村。不用驱车,不用担心购物不便,虽说没有花叶纷飞的苗圃,也没有可以透过斑驳阳光的篱笆,却并不妨碍我们生活在夏日田园之间。  相似文献   

11.
张涛涛  胥杰  张清宇 《山西建筑》2010,36(27):36-37
结合宝鸡市地区农村规划,对宝鸡地区农村住宅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农村住宅从质量安全、结构设计、细部构造等做出了合理设计,提出了对宝鸡市农村住宅的局部规划建设方案,以期加快宝鸡市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中农地征用制度的残缺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征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进程的首要问题,成为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焦点。农地征用制度的残缺成为妨碍失地农民顺利城市化的关键因素。要改革并完善当前的农地征用制度,分类界定农地征用范围,确立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地位平等,重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物权,科学合理论证农地征用补偿标准以及采取多渠道安置办法,并完善司法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13.
张国其 《城市建筑》2014,(18):251-251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公路也有了极大发展,农村公路工程质量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农村公路工程的监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锐芳 《城市建筑》2014,(29):227-22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日益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我国完成了村村通公路建设的大部分工程,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乡村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其生产关 系,并构成了乡村社会关系结构的总体特征, 进而形成相应的村落空间环境格局。当乡村 生产力水平发生根本变革,它也带来了一系列 改变,乡村传统空间布局也因此面临被改变、 被放弃的挑战。本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理论视角,运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分析指 出我国乡村空间在新的生产力动力下将迎来 空间重构的大趋势。乡村空间布局应适合新 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演进的客观 规律,从而促进乡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可持续 发展;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和重构应发挥自然 资源和传统文化优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传统乡村空间遗存,采用分类指导、多元 融合、包容增长、统筹谋划和科学布局,实现 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从土地整理到综合规划 荷兰乡村景观整治规划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6,(9):115-120
荷兰具有深厚的乡村规划传统,千年的圩田开垦形成了美丽、丰产、耐用的乡村景观,20世纪以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专业化迫使乡村景观在改善水管理、优化土地划分和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3方面加以整治。在20世纪荷兰政府陆续颁布了主要的4个相关法规,乡村景观规划经历了从早期的农业优先到1970年代以后关注历史性和生态敏感性景观的保护,再到目前景观保护的多元化和任务的综合性。荷兰的乡村景观整治提高了农业生产,但也对传统乡村景观结构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划》2019,(6):55-63
乡村集中社区建设蕴含着丰富的治理内涵,其建设类型也深受乡村治理模式的约束。基于乡村集中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之间内在关联,建立了一个理论动态分析框架,并以苏南为例,从乡村治理变迁的视角,系统地剖析了苏南乡村集中社区类型演进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模式出现由"汲取型政权"下的乡村有限自治,向"财政下乡+土地资本化"下的项目治理,再向乡村多元治理方向转变。在乡村治理变迁推动下,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呈现由"村社自主建设"到"政府主导建设",再到"多元主体共建"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乡空间统筹下的厦门农村发展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唯山 《规划师》2007,23(2):8-11
城乡统筹及城乡空间整体规划是城市和农村"双赢"发展的有力保障,全面解决好农村建设发展问题,应当关注农村的主动城市化和被动城市化两种模式.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根据"以城带乡统筹规划"的基本思路,对城乡空间发展进行统筹布置,强调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农村发展实行整体规划,采取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并举的农村空间发展模式,实施农村"金包银"等建设工程,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英 《山西建筑》2010,36(24):10-11
立足衡阳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坚持实事求是,加强引导,探讨了改善农村入居环境的发展对策,对改善农村入居环境质量,加快衡阳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同时对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经济快速增长,大面积的土地工业化、城市化,乡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化的同时导致乡村的边缘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不仅为城市人口提供基础农产品,更是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为城市化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城乡关系中,城市处于相对受益的一方,在城市化率已突破50%的今天,除了经济增长,对于社会、文化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乡村对于城市化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有必要置于城乡均衡发展的关系中予以认识,本文基于这种认识,分析城市反哺乡村的条件并初步论述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