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1961—2010年青州市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青州市20世纪60年代气温接近常年略偏高,为相对偏暖期,70—80年代气温负距平明显,为相对偏冷期,90年代、21世纪00代年气温正距平明显,为相对偏暖期,其中21世纪00年代平均气温较平均值偏高0.6℃,与20世纪70年代相差1.2℃,气温上升显著,由此可见,青州市的气候正逐步趋向变暖,这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一致;60年代降水偏少,70年代降水最多,80年代降水最少,90年代降水量达到平均值,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达到平均值以上;20世纪70年代日照偏多,80—90年代呈下降趋势,20世纪00年代达到最小值,比20世纪90年代偏少144.4 h,比70年代偏少194.3 h,分析认为可能与本地区连续性大雾及沙尘天气增多、大气污染加剧有关。可见,青州市近年来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日照明显减少,使得高温、干旱成为青州市突出的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西北四省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北四省区113个地面观测站1961~2008年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该地区48年降水空间格局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西北地区四省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春、秋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其变化幅度小于年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夏、冬季的降水量逐年略有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西北四省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增加幅度明显的区域在唐古拉山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东部山脉两侧,减少幅度明显的是在陇东和陕南、陕北地区。西北地区四省的东、西部区域降水呈反位相变化的特点,东部地区的降水呈减少趋势,而西部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呈增多趋势;全区、东区、西区的降水波动普遍存在3~5年的短周期,且为主要周期;一些区域也存在8年周期和15年左右的中周期;不同时间尺度上,干、湿交替和突变点有所差异。[结论]该研究为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近3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军彩  周顺武  王传辉  岳艳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44-19646,19680
利用华北地区43个观测站1979~2008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分解、Morlet小波变换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华北地区近3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和四季降水量空间分布都具有总体一致性的变化特征。年和夏季降水量在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明显偏多,其他时间偏少;春季降水在90年代年际变化较大;秋季降水80~90年代偏多,21世纪初期之后开始减少;冬季降水在80~90年代降水量偏少,21世纪初之后降水量开始偏多。年和夏季降水量在1997发生突变;春季和秋季降水量突变现象不明显;冬季降水量的突变发生在2000年。小波分析揭示了年和四季降水量的周期演变特征,普遍以3~4年年际变化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4.
利用青海省天峻县1961~2013年月降水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天峻县53a来降水量的年、季、汛期和月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峻县降水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夏季、汛期和年降水量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主要是7月份降水量变化造成的;冬季降水波动较大,夏季降水相对稳定;进入21世纪00年代后期,年、夏季和汛期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突变时间均发生在9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5.
利用石河子地区4个台站1964—2016年近52年降水资料分析石河子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降水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地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北部地区;石河子地区各地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降水气候倾向率为11.4 mm/10年;降水通常集中在4—8月,其降水占全年降水的47.5%左右,其中又以4月、5月降水最多。  相似文献   

6.
陈明  樊新宇  盖小波  李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52-16853,16866
利用1951~2010年锦州市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锦州市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锦州市1951~2010年锦州市降水量变化明显,年平均降水量为570.8 mm,20世纪50年代后期、80年代及90年后期以来处于明显少雨阶段;60年代处于多雨阶段,70年代接近常年;但进入90年代后降水变化幅度开始增大,降水极大值和极小值均出现在90年代。月降水量差异明显,其中6、7和8月的降水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尤其是近10年来极端旱涝的灾害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产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以降水尤为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对降水量的需求不尽相同,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是冬小麦需水最大的时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也最大。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1985—2008年冬小麦产量和降水的对比分析发现:4月份(拔节—抽穗)降水量的多少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适宜的范围内,降水量偏多的年份为增产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为减产年;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临汾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春季降水异常的年份中,降水量偏少比降水量偏多对冬小麦减产影响明显;在冬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因素(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阳山1957~2010年降水资料,分析阳山降水分布和年际、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阳山年降水量有双峰分布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1600~1860㎜和2000~2200㎜;54年来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降水量有阶段性年际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和阶段性偏多、偏少的特征;年内雨量变化明显,少雨—多雨(多雨—少雨)季节转换的初期和末期,存在降水跳跃性增多(减少)的现象。降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降水日数减少主要表现在小雨降水日数减少,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日数反而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内江地区39年气候变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江地区1971~2009年的气温变化资料和逐月降水量资料,用气候均值、距平分析和变率分析的方法计算线性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9年来,内江地区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极端最高气温日数明显增多;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过程,且降水集中在夏季,春秋季节降水基本持平,冬季降水偏少,各季节降水量存在差异,以夏季减少最为明显;内江地区的区域降水量冬、春两季正逐渐增加,而夏秋两季却逐渐减少,年总降水量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10年贵州西部1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法等统计方法,对贵州西部春季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西部各地春季降水量差异明显,春季降水量东部最多,中部次之,西北部最少;贵州西部春季降水量有着明显的月际性变化,贵州西部春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月,4月次之,3月最少,春季降水量85%以上出现在每年的4至5月;春季降水量60、70年代持续偏多,进入80年代后,春季降水量持续偏少,从总的气候趋势看,春季降水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春季各月降水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3月降水量从总的气候趋势看,呈增多的趋势,1961年至1984年3月降水以偏少为主,1985年至2010年3月降水以偏多为主,4月、5月降水量从总的气候趋势看,呈减少的趋势。1961年至1984年以降水偏多为主,1985年至2010年以降水偏少为主;春季降水在1985年存在突变现象,表现为降水量的急剧减少,春季降水突变主要由4月、5月降水的突变引起,5月较4月的作用明显,这种突变事实各站具有较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禹城市1960—201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通过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禹城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及年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禹城市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季节降水量、年际变化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明显不同。其中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最大,下降趋势最明显,对全年大气降水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春季变化次之,呈减少趋势,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但总体下降趋势不明显。降水年代分布特征也较明显,20世纪60—70年代降水丰富,80年代最少,90年代开始降水量略有增多趋势。降水量对水资源多少的影响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2.
选用葫芦岛市1971-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葫芦岛近40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院葫芦岛1971-2010年的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升温趋势最为明显。年降水量有波动性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著;四季降水量中春季降水略有增多,冬季降水量无明显变化,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均呈现减少趋势,且以夏季降水量下降最为明显。日照时数年际变化较大,呈现出随年份的增加而波动性减少的趋势;春季日照最为充足,秋季次之,夏季由于降水较多而日照偏少,冬季日照时数最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青海湟水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温的关系。【方法】以湟水流域7个气象站点1971-2007年近37年的实测降水及气温作为研究资料,分析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温对降水量的影响。【结果】1971-2007年湟水流域近37年平均降水量略有增加,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而降水量增加主要发生在春季(3-5月)。降水相对变率在1971-2000年明显增加,可靠性降低;2001-2007年降水相对变率减小,可靠性增加。在降水量丰沛和偏少的地区,降水量增加幅度不明显;而降水量中等地区,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1971-2007年湟水流域气温呈增加趋势;气温与降水量间大致呈负相关。【结论】流域内近37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降水量略有增加,气温与降水量大致呈负相关,气温低的地区降水相对较多,气温高的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4.
王震  王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38-14540,14543
选用辽宁省35个代表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量,研究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EOF、REOF、均方差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域极端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年极端降水量可分成3个区,分别是辽宁西部山区和北部部分地区、辽东山区、辽河平原的近沿海地区;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极端降水阈值也较大,反之亦然;发生频率较低的极端降水事件对总降水量有较大贡献;辽宁省极端降水量、总降水量以及总雨日变化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极端降水日数在各个季节内变化都不大,在长期变化上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普兰店区16个自动站2011—2018年夏季(6—8月)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普兰店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地形差异的影响,普兰店区2011—2018年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为从东南向北略有递增,北部的安波降水量最多,南部沿海的杨树房降水较少,但降水长期变化是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各月降水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2011—2013年降水偏多,2014—2018年降水明显偏少,但有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6.
长沙市近50年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利用1961~2013年长沙57679区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分析了长沙近50年大气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年降水量总体趋势呈波动增加态势,年降水量波动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显;年降水天数有增加趋势,平均降水强度增加;从极端降水事件变化来看,近年来极端降水频率有增加趋势,需要加大城市相应的防汛抗洪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代表站1961-2013年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五点滑动平均等方法对此地区月、季、汛期、年际、年代际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的东部降水和南部降水多于西部和北部地区;近53年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分别以7.251、3.906mm/10a的速度增加;春、夏、冬季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是很明显,秋季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8.
根据北京1900~1958年降水资料先对承德降水资料进行订正延长,再用承德降水资料对朝阳订正延长,使朝阳具有百年降水资料。结果表明,朝阳百年降水量序列随年代变化具有减少趋势,同时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即每隔30年将出现10年左右降水量偏多期,其降水量平均在525.0mm左右;而30年降水偏少期雨量平均为460.0mm左右,二者多年平均相差65.0mm左右。另外,还存在非常明显的每20年出现1次的2~4年的连年大旱。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17年循化县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7a来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7a循化年降水量为266. 5mm,以2. 16mm/10a的气候趋势呈微弱增加,降水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80年代开始降水量小幅上升,但各年代间增减不明显;春夏秋冬四季降水量分别为45. 0mm、165. 1mm、55. 4mm、1. 0mm。年内分布不均匀,夏季降水量最大,冬季最小,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7月最多,8月次之;春秋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夏季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无明显变化趋势;用M-K突变检验法对循化县1961—2017年年降水量进行突变检验分析,得出1970年为年降水量突变年。  相似文献   

20.
鱼台县近40年周降水量变化趋势与空气污染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鱼台县1970年-2009年的降水资料,对鱼台近40年周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过去40年鱼台降水量从周日到周四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周日降水量最大,降水一周趋势的年际变化也非常明显.这些结果同Cerveny等的结果有明显不同.近些年来空气污染对鱼台一周降水趋势的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