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Fenton试剂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考察了初始pH值,H投加量,n(H)∶n(Fe2+)和反应时间对氧化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影响。以浓缩液中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筛选出初始pH值、n(H)∶n(Fe2+)和H投加量3个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初始pH为3~7、H投加量20~40mL/L和n(H)∶n(Fe2+)为2~8的条件下,分析COD的变化。通过DesignExpert8.0软件设计实验,得到了一个二次响应曲面模型。Fenton氧化的优化工艺条件:初始pH值4.94、H投加量1.0032mol/L,n(H)∶n(Fe2+)=5.38,在此最优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最大,为76.12%。经实验验证,响应面的预测值与实验值拟合性好,能够很好地反映Fenton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Ce-TiO/ACF、N-TiO/ACF和Ce-N-TiO/ACF复合光催化剂,以甲醛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单一负载Ce、N催化剂和同时负载Ce、N催化剂对甲醛降解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表面负载的光催化剂颗粒均匀,为锐钛矿型,掺杂后的复合光催化剂样品吸收光谱产生了红移;掺杂后的复合光催化剂样品降解能力强于未掺杂样品;Ce掺杂TiO 的最佳掺杂比例n(Ce/TiO)为0.8%,相对于未掺杂样品催化净化低浓度甲醛效率提高了17.06%,对高浓度的甲醛降解率提高了15.28%;N掺杂TiO2的最佳掺杂比例n(N/TiO)为1.5%,相对于TiO/ACF,对低浓度甲醛催化效率提高了1.90%,对高浓度的甲醛降解率提高了9.86%;Ce、N共掺杂TiO 的最佳掺杂比例n(Ce):n(N):n(TiO)为0.8:6:100,相对于TiO/ACF,对低浓度的甲醛降解率提高了5.04%。  相似文献   

3.
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缅甸琥珀进行测试,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元素及微量元素。结果表明:缅甸琥珀中含有C、C1012、C10O等多种有机物,FeCu、AlFe、CuAl等金属化合物;主要元素的相对含量C约为70%,O约为22%,N及S均小于2%;微量元素有(10-6)Al223、Fe350、Cu127、Ca39、Mg35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油酸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Fe),并以聚合松香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的酯化物(PRH)为交联单体,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苯乙烯与PRH的磁性聚合物微球。探讨了Fe的含量对聚合物微球磁性能的影响。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分析、光学显微镜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对磁性聚合物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磁性聚合物微球,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当改性纳米Fe 的比例增大时,载入磁性微球中Fe 的含量增大,同时磁性微球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宽,磁饱和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5.
用原位合成法、水热法、共沉淀法和浸渍沉淀法分别制备了负载型纳米Fe/Al 催化剂前驱体,并进一步将其还原和硫化制成FeS/Al 催化剂用于HS分解制氢的反应中,同时用BET、XRD、TPR和IR等对催化剂或前驱体的比表面积、晶相结构、孔径分布、还原性和吸附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原位合成法制备的FeS/Al催化剂平均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有利于催化剂的还原和硫化,HS在该催化剂表面形成的化学吸附态较强,HS容易发生解离,初活性高于其他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反应60h后催化剂的活性没有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以碳二亚胺法合成了对目标植物多肽激素具有高特异性、强亲和作用的适配体功能化磁性纳米量子点荧光探针(Fe@mSiO_ QDs_ Apt),研究了其选择性和荧光特性。首先在Fe 磁性纳米粒子上包裹一层二氧化硅以克服Fe磁性纳米粒子自身表现出的不稳定性、易团聚以及被缓慢化学腐蚀等缺点。通过自组装、静电作用、共价作用实现Fe@mSiO 表面修饰氨基,再以碳二亚胺法偶联上量子点和系统素适配体。通过对体系中缓冲液及其pH值等条件的优化,Fe@mSiO_ QDs_ Apt在pH8.6的Tris_ HCl缓冲液体系中荧光最强,并能与目标系统素多肽特异性结合,使探针的荧光发生猝灭,猝灭程度随加入目标多肽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且Fe@mSiO_ QDs_ Apt探针对不同多肽的识别能力不同。与适配体功能化量子点荧光探针(QDs_ Apt)相比较,Fe@mSiO_ QDs_ Apt的荧光强度有所降低,但适配体的特异性识别能力不变,由此拓展了QDs_ Apt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熔融制样,以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实现了同时测定锰矿石中Mn、TFe、SiO、Al、KO、NaO、CaO、MgO、BaO、TiO、P、Cu、Zn、Ni等14种主次量组分。选择锰矿石国家标准物质、人工合成混合标样以及化学定值样品,通过灼烧减量校正建立校准曲线,解决了各类锰矿石中的多种组分的测定问题。探讨和分析了影响熔融条件的各种因素,获得了最佳的制备条件:样品与Li -LiBO混合熔剂稀释比例为1∶20,加入0.10gNHBr作脱模剂,0.30gNHNO 作氧化剂,于700℃预氧化5min,1100℃熔融时间8min制备玻璃熔片。对锰矿石样品进行精密度考察,除了低含量的NaO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2)为8.93%外,其他各组分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将本文方法用于锰矿石样品的测定,结果与样品湿法测定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正冲矿床复式花岗岩体顶部云英岩富集Li、Rb、Cs、W、Sn等元素,是一处富F、稀有多金属云英岩型矿床。不同演化阶段花岗岩和云英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对比花岗岩,云英岩中KO、NaO、MnO、TiO和Fe 呈突然分离变化;Rb、Th呈突然升高而Ba、Sr呈突然降低变化;K/Rb、Zr/Hf、La/Sm和(La/Yb)N 值呈突然降低变化。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云英岩是岩浆不混溶作用形成的,并且F与不混溶作用共同制约云英岩的成因及成矿作用:当F含量<3%时,以石英-钾长石-铁锂云母-黄玉云英岩为主,Li、Rb、Cs、Nb、Ta在此阶段开始富集成矿;F含量>3%时,以黄玉-铁锂云母-石英云英岩为主,Li、Rb、Cs进一步富集,而Nb、Ta元素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广西姑婆山花岗岩中的黑云母进行电子探针测试,得到了其化学组成特征。姑婆山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富铁贫铝、高钛低镁特征,属于典型的富铁黑云母;其FeO含量为27.26% ~37.15%,Al为12.24% ~14.42%,TiO 为1.96% ~3.61%,MgO为1.16% ~6.47%,Fe2+/(Fe2++Mg)值较高,为0.68~0.94。结合相关图解判别结果,该岩体黑云母属于壳源型,形成时具有低的氧逸度;通过Ti饱和度温度计算公式得出其结晶温度在595.60~696.37℃;里松岩体黑云母全铝压力计计算结果显示,其结晶压力为124.20~174.49MPa,对应的侵入深度为4.53~6.36km。姑婆山花岗岩具有高含铁指数形成于较高温度、低氧逸度环境条件下,这些特征均是锡成矿的有利条件,暗示本区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且上述有利条件可以作为本区寻找锡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在pH3.5的NaOH-HSO缓冲溶液中,牛血红蛋白催化H 氧化香豆素生成7_ 羟基香豆素,导致体系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该氧化产物在456nm处有最大荧光强度。实验表明:在456nm处,体系的荧光增加值ΔF与H的浓度在3.940×10-7~7.88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85,检出限为1.25×10-8mol/L。据此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度高的检测水样中痕量H的荧光新方法。该方法已用于雨水及消毒液中H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现代测试仪器设备,对川南普格和滇北昭通玄武岩晶洞中的葡萄石及其晶体聚集体的矿物学特征开展系统研究,探讨了葡萄石的颜色成因。普格葡萄石有微蓝的黄绿色和浅黄绿色两种不同的颜色,单晶体主要为板状,平行双面c{001}和斜方柱m{110}较发育,平行双面a{100}基本不发育,聚集体呈扇贝状、葡萄状,成分中除了Al、SiO、CaO、FeO、Fe外,还有少量的Cr。昭通葡萄石表现为浅蓝绿色、浅黄绿色,甚至鲜黄绿色,单晶体以板柱状为主,常见单形为斜方柱m{110}、平行双面a{100}及c{001},平行双面c{001}最发育,其次是平行双面a{100},斜方柱{110}出露的面积较小,聚集体主要为灯笼状,成分中不含Cr。葡萄石的颜色主要是Fe2+、Fe3+、Cr3+等致色离子的晶体场分裂所引起,硅氧骨干外异价阳离子之间的类质同像替代所形成的空穴对葡萄石的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葡萄石颜色随铁(或铁和铬)含量的增加而加深,铬含量的增大有降低葡萄石晶体透明度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选择处于钦杭带中段的湖南江永回龙圩煌斑岩作为研究载体,通过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蕴含的构造意义。回龙圩煌斑岩SiO含量48.58% ~52.62%,NaO+KO为5.41% ~6.30%,KO/NaO值为1.54~1.86,属钾质钙碱性煌斑岩。其稀土总量ΣREE为(168.72~186.61)×10-6,LREE/HREE平均为9.0,δEu为0.87~0.95,δCe为0.90~0.94,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微的Eu、Ce负异常的特点;微量元素Zr、Hf、Nb、Ti、Th、Ce、K、Rb为负异常,正异常的元素有U、Ba、Pb。研究认为,回龙圩煌斑岩来源于富集地幔,在中侏罗世中晚期燕山运动的NWW向挤压转为拉张过程中沿断裂上升侵位,岩浆在经历了板块俯冲导致部分熔融和少量分离结晶后形成的,在成岩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地壳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V溶胶为电解液,采用电沉积法在不锈钢基体上制备了V薄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用循环伏安(CV)、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和充放电测试研究了该薄膜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储钠性能。结果表明,该薄膜是具有片状纳米结构的V干凝胶薄膜;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该薄膜表现出很好的储钠活性、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高Na扩散能力,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相似文献   

14.
福建南平西坑钽铌矿目前主要产品是铌钽精矿和锡精矿,其他稀有金属矿产品尚未进一步开发。本次采集了铌钽矿矿石、锡精矿粉、尾矿3类样品,分析表明:在锡精矿粉中铌、钽、铀、锆、铪、锡的含量(wB)分别为Nb2.2357%,Ta5.1841%,U0.8694%,ZrO0.6913%,HfO0.0652%,SnO70.4620%,明显高于其在原矿石样品中的含量(Nb 0.0079%,Ta 0.0178%,U0.0003%,ZrO0.0019%,HfO0.0002%,SnO0.0591%),说明重选时可导致这些元素富集,应在目前采用的工艺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铌钽精矿和锡精矿品质,同时做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尾矿中锂、铍、铷含量较高(LiO0.1455%,BeO0.0684%,RbO0.1891%),其中铷、铍达到了工业品位,但由于选矿工艺难度较大等原因,单元素回收较难,可考虑进行综合回收利用。今后应加强对矿石可选性和尾矿回收利用的研究,更好地实现矿区现有资源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测试技术对粤北梅子窝钨矿 58矿脉研究发现:石英包裹体的主要类型为Ⅰ型包裹体(NaCl-HO体系),主成矿阶段的包裹体成分以 HO为主,含少量 N、CH、CO 气体,均一温度在 169.1~358.7℃,盐度(w(NaCleqv))0.70% ~8.41%,成矿流体密度为 0.66~0.94g/cm,显示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低盐度及中低密度热液。研究认为,当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改变时,流体体系失衡引起钨络合物分解,并重新与 Mn2+和 Fe2+结合形成新的复合物,最终在有利部位沉淀晶出形成钨矿。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垂向变化出现异常以及温度、盐度及密度出现分段聚集而又相互叠加的现象,提出矿区存在两期成矿流体的叠加作用,在不同岩石接触界面及温度梯度带是重要的找钨地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开展广西北海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研究了深层土壤稀土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异常特征以及异常成因,并对研究区稀土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深层土壤La、Ce和Y元素为本异常区稀土找矿的重要指示元素,其含量与成土母质有密切关系,二叠纪和三叠纪侵入岩为主要找矿标志;KO、NaO、CaO、MgO和盐基总量等粘土矿物成分为影响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的重要因素。圈划出7个稀土矿远景预测区,计算出预测区稀土矿总储量达288.8万t。  相似文献   

17.
对深圳福永污泥填埋场中固化污泥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进行研究,用以评估其作为机场地基土的适宜性。研究区填埋固化污泥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粘土矿物以及少量的水泥水化物;主量元素有SiO、Al、CaO、Fe等,重金属Ni含量超过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泥中还含有醇、酚、苯类衍生物、脂肪族烃等复杂有机化合物。物理力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填埋固化污泥具有高孔隙比、高含水量、高液塑限、高压缩性、高有机质含量、低密度、低渗透性的特征,属于高有机质高液限粉土,基本性质与海积淤泥软土相似,但有机质含量达13.77%,工程性质较普通软土更差,不利于地基稳定。  相似文献   

18.
九龙江铀矿床位于诸广山三九地区的三江口矿区,为研究矿床南部石壁窝矿段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取正常花岗岩、蚀变花岗岩、矿化构造岩及各类矿物的岩矿心样,进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各样品均具有类似的富LREE及负Eu异常的右倾稀土配分模式。石壁窝矿段的正常花岗岩ΣREE=237.26×10-6;LREE/HREE=12.05,(La/Yb) =22.31,(La/Sm)=3.32,(Gd/Yb)=3.87,稀土元素分异程度明显要高于三九地区;各样品的δEu<1、δCe≈1,反映该地段处于相对还原的环境;Sm/Nd、La/Sm-La、(La/Pr)、Y/Ho等值及矿物学特征均暗示该矿段岩体成岩岩浆、成矿流体可能混入少量幔源组分或受幔源流体改造。石壁窝矿段的铀矿化受LREE/HREE值、Eu/ΣREE值制约,具有成矿后多期次改造的成矿地质特征,整体成矿地质背景较为优越。  相似文献   

19.
贵州松桃县嗅脑铅锌矿床与湖南花垣超大型铅锌矿床毗邻,是黔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铅锌矿床之一。在研究该矿床稀土元素与碳、氧、硫、铅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嗅脑铅锌矿床矿石的稀土元素组成具有总稀土(ΣREE范围为2.03×10-6~3.01×10-6)含量低、轻稀土富集、较高的LREE/HREE值、Eu和Ce均呈不同程度负异常等特点,与碳酸盐围岩的稀土配分模式较为一致,表明成矿物质有一部分可能来源于围岩。成矿期方解石的δ13PDB值(-1.23‰ ~0.42‰)和δ18SMOW 值(15.35‰ ~19.51‰)均略低于碳酸盐围岩的δ13PDB值(-0.79‰ ~2.39‰)和δ18SMOW 值(18.81‰ ~21.50‰),表明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导致了成矿期方解石的沉淀,成矿流体中的碳来源于碳酸盐围岩。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26.3‰ ~34.9‰,以富含重硫为主,表明硫来源于碳酸盐地层中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硫化物铅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小且组成均一,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值分别为17.952~18.262、15.641~15.811、38.015~38.663,表明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并且具有高铅锌含量的下伏地层为成矿提供了大量金属物质。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大兴安岭塔源地区寻找隐伏矿问题,在矿区内开展地电化学找矿研究。对地电提取的 Cu、Pb、Zn、Ag、Au等 15种元素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利用异常衬度法对主成矿元素及因子分析所提取的四类因子组合(即 F-Cr、Mo、Ag、Pb、Bi;F-W、Hg、Au;F-Cu、Zn;F-Li、Co、Ni、As、Sb)所形成的新数据集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F3因子组合为主成矿因子,为勘查区有利成矿地段。根据异常衬值:KCu>1.36、KZn>1.64、F >8.33、F >5.79、F >1.92、F >7.01划分异常区,并结合地电提取主成矿元素及因子组合异常特征,圈出 3处具有找矿前景的靶区,认为Ⅰ -1靶区成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