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中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李放  吕达仁 《大气科学》1996,20(4):385-394
利用1977~1985年北京地区太阳直接辐射谱资料,分析获得了气溶胶光学厚度谱特性,使用PIS光谱仪从1993年3月到1995年3月,持续观测了北京地区晴天和少云天气的太阳直射光谱。得到了至今较为长期系统的城市大气气溶胶光学性能及特征。研究表明:(1)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春夏季大,秋冬季小的统计规律;(2)能见度分级后,同一能见度下气溶胶光学厚度各季节之间的差别大为减小,地面能见度对整层光学厚度表现出了较强的约束作用,文中给出了统计关系;(3)气溶胶光学厚度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977年至1994年间增长了约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2.
大气臭氧总量的经验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臭氧生消与紫外辐射(UV)能量利用相互作用的观点,考虑与臭氧有关的主要因子UV、大气中物质在化学和光化学反应中对UV能量的吸收、气溶胶粒子的散射等,在分析1990—1992年臭氧总量、太阳辐射、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臭氧总量的经验模式,其优点是所用资料均可由常规气象站获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观测值符合得比较好。利用该经验模式计算了北京地区1979年1月—1996年6月的臭氧总量,计算值与观测值同样比较一致,二者相对偏差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分别为15.2%、0.05%和4.9%,相对偏差在±10%之内的比例为91.4%,因而该经验模式是合理、可行的。1991年之后北京地区臭氧的下降与Pinatubo火山气溶胶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该文依据气溶胶光学厚度测量原理,利用CE318太阳光度计,于2000年7月~2001年7月期间对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观测试验,计算得到约50天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Junge参数等大气光学特性数据,给出了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分布特征.计算统计得到北京城区晴空条件下的Junge参数为3 15、2001年3月份沙尘天气状况下急剧下降为2.28,而北京郊区顺义县的测量结果介于二者之间为2.65.分析表明,由试验获得的气溶胶光学特性数据对于分析和监测北京地区大气污染、改善北京地区空气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大气气溶胶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MODIS卫星的气溶胶产品资料和地面的光学粒子计数器的资料,对比分析了北京地区2006、2007、2008年7~9月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细粒子光学厚度、Angstrom指数、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谱及体积谱,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7月20日~9月20日)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比2006、2007年同期明显降低,气溶胶细模态光学厚度占总光学厚度的比上升,Angstrom指数上升,气溶胶细粒子数浓度没有明显相对变化,而粗粒子数浓度则减少约50%.利用大气标高,将MODIS反演的气溶胶柱的质量浓度转化为地面气溶胶质量浓度.用粒子计数器得到的体积谱,在假定气溶胶粒子密度的情况下,计算出其质量浓度.将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气溶胶质量浓度与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数换算得到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总体达到了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与2006、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气溶胶PM10质量浓度明显下降,而这主要是由气溶胶粗粒子的减少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1990~2002年北京地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Umkehr观测反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标准Umkehr反演算法, 利用北京地区Dobson仪器逆转观测资料, 反演计算出臭氧垂直分布.在反演过程中加入气溶胶订正因子, 使反演结果更加合理.利用臭氧垂直分布反演结果, 研究1990~2002年北京地区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992年秋季和1993年春季期间, 在10.3~23.5 km范围内臭氧浓度有较大幅度降低, 造成了这个期间月平均臭氧总量的明显偏低; 1990年到2002年期间, 臭氧总量的变化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 但不同高度臭氧含量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10个地方大气气溶胶1980~1994年间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发展了一个从地面上太阳短波直射辐射和能见度信息综合确定大气柱气溶胶总光学厚度和平流层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并应用这个方法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反演得到北京、昆明、喀什、上海、广州、郑州、沈阳、武汉、格尔木和乌鲁木齐等10个地方从1980到1994年间晴天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分析了这些地方气溶胶光学厚度月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并侧重分析了1982年墨西哥厄尔奇琼火山和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首先对1980年前后能见度资料非均一性进行了处理, 得到中国地区1960~2005年能见度时间序列, 并由此估算得到气溶胶光学厚度时间序列。对比已有观测及研究结果, 本文获得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时间序列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长期变化特征。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但1985年后增加趋势减缓, 这种变化在大城市区域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南部高、 西北部低的特征, 东南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普遍大于0.4, 最大值出现在四川盆地, 气溶胶光学厚度超过0.8。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3—2013年北京地区臭氧探空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结合CAM-chem模式模拟分析了北京地区对流层臭氧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11 a来,北京地区对流层臭氧整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流层臭氧总量每年增加约0.98 DU,且地表排放对该地区对流层臭氧增加的贡献相比动力过程更大。其中,由平流层向下输送造成的对流层臭氧总量每年增加约为0.13×10~(-3)~0.17×10~(-3)Tg,对北京地区对流层臭氧总量的增加贡献约20%;由水平输送造成的臭氧增加每年约为0.06×10~(-3)Tg,对臭氧总量增加贡献约10%;而由地表排放造成的对流层臭氧增加约占该地区对流层臭氧总增加量的60%。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HEIFE”1991年10月加强观测期在平川荒漠地区观测的太阳光谱资料.对平川上空大气中水汽总量和臭氧总量进行了计算。计算指出利用多渡段太阳光谱资料拟合Angstroem参数,并引入1hλ的三次多项式.大大地提高了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计算精度.在上述基础上计算出平川上空10月份臭氧总量平均为0.323cm-atm,水汽的光学厚度为0.238.分析发现该地区水汽总量与地面相对湿度有较好的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825。文中对水汽计算的几种方法还进行了比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东亚季风气候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而人类活动因子中气溶胶的作用尤为关键,采用诊断分析的手段研究东亚地区气溶胶的特征及其与云和降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气溶胶和云资料以及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降水数据,分析了东亚夏季气溶胶、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四个典型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四川盆地、京津唐)2001~2011年夏季(6~8月)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变化范围为0.40~0.68,云光学厚度平均值为18.7~23.6,水云云滴有效粒子半径在20.2~25.6 μm,冰云有效粒子半径在12.9~15.3 μm,云水路径为222.2~243.8 g m-2,降水强度平均值3.6~8.6 mm d-1;珠三角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显著降低趋势,年倾向为-3.31%,四川盆地云滴有效粒子半径(冰云、水云)和云水路径年变化趋势为-0.42%、-0.49%和-1.26%,京津唐夏季降水量年增幅为3.24%。气溶胶光学厚度和云光学厚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最大为0.77;在相对湿度较低(30%~50%)情况下,气溶胶光学厚度与云滴有效粒子半径呈负相关;气溶胶光学厚度与云水路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最大为0.92;相对于低污染情况(AOD<0.5),高污染情况(AOD>0.5)下出现大雨(>10 mm d-1)的频率增加了6.6%~19.1%,小雨(<1 mm d-1)的频率减少了0.72%~7.3%。在水汽含量较少的情况下,气溶胶的增加导致云滴有效粒子半径的减少;气溶胶增强了南方地区的对流性降水,抑制了北方地区层云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