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HBV DNA与HBVM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BVDNA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复制最直接的指标,为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通过5974例甲、乙型肝炎血清标志检测结果分析,对HBeAg阳性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它与HBeAg相关密切,在判断乙肝病毒复制时不能单凭HBeAg阳性,而应结合HBVDNA是否阳性;在判断乙肝病毒停止复制的康复期时也不能单凭HBeAg阴转、抗-HBe阳转,还应结合HBVDNA是否也阴转;同时还发现HBSAg阳性的合并甲型肝炎(甲肝)的感染率低(2.95%),而HBsAg阴性的合并甲肝的感染率高(15.36%)。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病毒性肝炎患及部分健康人群进行TTV的血清学检查,了解嘉兴区TTV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TTV-IgM及已知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BIL,ALT,AST,A/G。结果:327例各类肝病患抗TTV-IgM阳性率5.5%(18/327),TTV感染的血清学模式以HBV,HDV,HEV混合感染为主,占83.33%(15/18),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健康人群抽查三种不同职业共613名,检出抗TTV-IgM阳性16份,感染率2.16%(16/613),其中2例TTV与HBsAg重叠阳性,结论:嘉兴市区存在TTV感染,感染模式与其他已知肝炎病毒混合感染为主,健康人群表现为无症状携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组HBVDNA定量值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测681例样本中有HBsAg标志物组成模式组4种,检出HBVDNA总阳性率占68.75%(419/624),其中“1.3,5”阳性模式组即“大三阳”占97.6%,HBVDNA载量8.12±1.23copy/ml,“1.4.5”阳性模式组即“小三阳”占41.2%,HBVDNA载量5.38±1.62copy/ml,“1.5”阳性模式组占51.3%,HBVDNA载量5.37±1.16copy/ml。有HBsAb标志物组成模式组3种,检出HBVDNA总阳性率占7.02%(4/57),其中“2.4”“2.4.5”“2”模式组检出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4.3%,5.3%,4.2%,HBVDNA定量分别为3.11,3.12,4.01copy/ml。各模式组和“大三阳”模式组分别比较HBVDNA阳性率及HBVDNA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所有阳性模式组存在HBVDNA阳性检出率和HBVDNA定量水平;含HBeAg标志物阳性模式组HBVDNA阳性检出率最高,HBVDNA定量最高。将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结合检测有利全面分析乙肝患者感染和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本院传染科门诊及住院的同患327例,检测抗TTV-IgM,以了解嘉兴市区有胚TTV存在,并观察TTV感染的模式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TTV-IgM及已知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BIL,ALT,AST,A/G,结果:327例肝病患中18例抗TTV-IgM阳性,占5.5%(18/327),TTV感染患的血清学模式以HBV,HDV,HEV混合感染为主共15例,占83.33%(15/18),单独TTV阳性3例,占16.67%(3/18),临床表现似急性黄胆型肝炎,以乏力,纳差,低热为特征。结论:证明本地区亦存在TTV感染,且与其他已知肝炎病毒混合感染为主,应引起同道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了32例非甲-非戊型肝炎的血清TTV DNA。结果:11例TTV DNA阳性,急性,慢性,重症肝炎的TTV DNA检出率分别为31.8%(7/22),28.6%(2/7),66.7%(2/3),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TTV感染可能是非甲-非戊型肝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传播途径除输血感染外尚存在其它途径,TTV感染其临床特点类似乙肝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并存在无症状携带。  相似文献   

6.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盛初 《中国热带医学》2007,7(3):396-396,471
目的通过对30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抗体IgM及冷凝集试验(CAT)的检测,协助临床早期诊断mp感染及早治疗,缩短病程。方法对30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血清冷凝集试验及用ELISA方法检测其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结果308例受检样品中抗mp—IgM阳性检测结果42例(占13.64%)。在42例临床诊断为mp的病例中,血清抗-mp—IgM和CAT均阳性18例;抗-mp—IgM阳性36例,CAT阳性23例。抗-mp—IgM的敏感性为85.7%,冷凝集试验的敏感性为54.8%,抗mp—IgM的敏感性较冷凝集试验高(P〈0.05)。结论临床上同时检测抗-mp—IgM和冷凝集试验可提高mp感染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抗-HEV检测对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HEVIgG和IgM阳性对急性戊型肝炎(急性戊肝)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非肝炎住院患者血清抗-HEVIgG。结果:在369例非肝炎患者中,阳性33例(8.9%),再经不同批号的试剂复测,此33例血清仍阳性者28例,符合率85%,检测其抗-HEVIgM,阳性者4例。而确诊为急性戊肝的20例患者,复检血清抗-HEVIgG阳性率仍100%,抗-HEVIgM阳性率80%。结论:(1)急性戊肝早期抗-HEVIgG和IgM均可阳性。若IgM阴性时,结合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感染标志检测,抗-HEVIgG阳性对急性戊肝仍有早期诊断意义;(2)在非肝炎患者或健康人中,可以出现抗-HEVIgG和IgM阳性,前者为既往隐性感染,后者为近期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血清学标志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CH  Xu XY  Tian GS  Wang QH  Zeng Z  Xu JH  Wang T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36-1839
目的了解血清学标志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特征。方法对62例血清学标志阴性反复肝功能异常的肝炎患者进行血清肝炎病毒学检测、肝穿刺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查,对其中乙肝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结果62例患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3.2%,慢性肝炎轻度的符合率较高为69.1%。62例患者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示28例(45.2%)HBsAg和/或HBcAg阳性,可确诊为乙型肝炎。28例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均有炎症病变,其中G1最高占13例(46.4%),其次G2占10例(35.7%),G4最少占2例(7.1%);肝纤维化分期S0占12例(42.9%),S1占7例(25%),S4最少占1例(3.6%)。28例患者中10例(35.7%)检测血清HBVDNA阳性,平均(3.3±2.2)×10^3拷贝/ml,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各组之间血清HBV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乙肝患者和非乙肝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学标志阴性HBV感染仍是我国原因不明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且多为慢性肝炎,HBVDNA仍低水平复制,临床表现轻,炎症分级和纤维化程度较轻,但仍可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9.
用IgM抗体捕捉法ELISA检测试剂盒测抗乙脑病毒(抗JEV)-IgM,测血清标本169例,唾液标本13例。其中血清抗JEV-IgM阳性115例(77.3%)。唾液标本均为血清抗JEV-IgM阳性患者提供。唾液抗JEV-IgM阳性12例(92.7%)。检测结果提示,检测唾液中抗JEV-IgM,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为乙脑抗体检测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的建立,已能对临床上常规方法难以诊断的肝炎作出较为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我们用PCR法检测了27例抗HCV阴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HCV-RNA,以探讨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与抗HCV阴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临床诊断为抗HCV阴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27例,酶联免疫及(或)放射免疫检测其血清抗HAV-IgM、HBV-M及抗HCV均为阴性。其中,急性肝炎患者13例,慢性肝炎患者14例,均符合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1.2试剂和方法HBV-…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我院431例各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进行了丁型肝炎病毒(HDV)标志物的检测及分析。结果显示:乙型肝炎患者中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4.6(20/431);20例丁型肝炎患者其血清标志物HD-Ag、抗-HD-IgM及抗-HD的检出率分别为60.0%、70.0%及15.0%;乙肝与丁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者其乙肝复制指标的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单一乙肝感染者(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病毒性肝炎患及部分健康人群进行TTV的血清学检查,了解嘉兴市区TTV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TTV-IgM及已知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BIL,ALT,AST,A/G。结果:327例各类肝病患抗TTV-IgM阳性率5.5%(18/327)。TTV感染的血清学模式以HBV,HDV,HEV混合感染为主,占83.33%(15/18)。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健康人群抽查三种不同职业共613名,检出抗TTV-IgM阳性16份,感染率2.61%(16/613),其中2例TTV与HBsAg重叠阳性,结论:嘉兴市区存在TTV感染,感染模式与其他已知肝炎病毒混合感染为主,健康人群表现为无症状携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HBV携带产妇血清、乳汁中HBVDNA含量以及与血清HBV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探讨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乳汁中HBVDNA含量。结果32例HBeAg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8%(X^2=7.86,P〈0.05),其中HBVDNA〉10^7拷贝/mL各占75%和6%(X^2=31.35,P〈0.05);38例HBeAg阴性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分别为63%和26%(X^2=10.43,P〈0.05)。结论HBV携带产妇乳汁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乳汁的传染性低于血液;HBeAg阳性产妇经母乳传播HBV的机率高于HBeAg阴性产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血清前S1抗原感染状态与胎儿官内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137例HBsAg阳性孕妇的血清与脐血,HBeAg是否阳性分为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和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采用ELISA和PCR方法对两组标本进行preS1与HBVDNA检测。结果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preS1检出率为88.5%,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34.1%(P〈0.01);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HBVDNA检出率为96.1%,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25.9%(P〈0.01);HBeAg阳性孕妇脐血HBVDNA检出率为46.2%,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组11.8%(P〈0.01);preS1在HBVDNA阳性组中的检出率为88.8%,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23.1%(P〈0.01)。结论育龄妇女血清乙肝病毒preSl的常规检测,有利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作为母婴垂直传播的一项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乙肝病人血清前S1抗原(PreS1Ag)、e抗原(HBeAg)的进行检测,与HBVDNA结果相比较,判断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方法收集本院乙肝血清阳性标本99例,用ELISA方法检测PreS1、两对半标志物,用PCR法检测HBVDNA拷贝数,对此进行结果比较。结果在HBeAg阳性和阴性乙肝病人中的前S1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79.2%(19/24)、36.0%(27/75),HBVDNA阳性标本中PreS1Ag和HBeAg联合应用的阳性率为89.3%(50/56),PreS1及与HBeAg的联合运用与HBVDNA用卡方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检测PreS1和HBeAg对乙肝病毒复制有较高的价值,对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的医院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孕妇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本,滴度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母婴垂直传播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855例孕妇采集肘静脉血,其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消毒脐带留取脐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并对HBsAg,HBeAg,抗-HBc及HBsAg滴度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855例孕妇HBsAg阳性者120例(占14.04%),120例HBsAg阳性孕妇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32.50%(39/120);孕妇血清中HBsAg滴度的高低与胎儿宫内感染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孕妇血清中单纯HBsAg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6.67%(1/6),HBsAg 阳性合并抗-HBc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2.32%(9/73),而孕妇血清中HBsAg阳性合并HBeAg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70.73%(29/41),与前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孕妇血清中HBsAg的滴度与胎儿发生宫内感染无关,但HBeAg阳性率越高,其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机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人伍人员戊型肝炎感染情况,观察病毒抗体消长规律,评价控制效果及有效隔离时间。方法检测血清抗-IgM和IgG、肝功能变化和尿胆红素及HEV—RNA。结果总感染率为32.14%(45/140),新兵感染率为34.65%(44/127)。尿胆红素阳转率为62.22%(28/45),肝功能异常73.23%(93/127);抗IgM阳性为32.14%(45/140);抗IgM加肝功能异常为73.33%(33/45),IgM、IgG阳性、肝功能异常、尿胆红素四项阳性为62.22%(28/45)。抗IgU和IgG阳性率于发病3d内为97.1%,HEVRNA阳性占10.8%(24/45)。结论以亚临床型病例为主,持续时间为35d;IgM最早阴转时间为15d,病毒感染主要出现在急性早期。瘦隋发现早,各项措施科学得力,疫情无扩散。  相似文献   

18.
散发性戊型肝炎及乙戊重叠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情况,并了解戊型病毒性肝炎及被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的病情。方法:采用ELISA法对1547例肝炎患进行乙肝病毒标志(HBV-M)系列及戊肝病毒抗体(抗HEV-IgM和抗HEV-IgG)检测,对临床不同类型的86例单纯戊肝抗HEV和124例乙戊重叠感染HBV-M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戊肝患血清抗HEV-IgM和抗HEV-IgG的阳性结果在临床不同类型之间差异有显性(P<0.005),单纯戊肝抗HEV-IgG阳性率占22.4%,尤其是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其阳性率占50.0%,乙戊重叠感染HBsAg阳性率急肝显低于慢肝(P<0.001)与肝硬变(P<0.05),HBeAg阳性率急肝低于慢肝(P<0.005)与肝硬变(P<0.05),抗HBe阳性率急肝高于慢肝(P<0.01),抗HEV-IgM阳性率重肝高于慢肝(P<0.001)与肝硬变(P<0.05);单纯戊肝中3例重肝临床均治愈,而乙戊重叠感染中重肝33例死亡24例。结论:抗HEV-IgM阳性可作为急性HEV感染的依据,戊肝存在极少慢性化的可能,散发性戊肝很少发生重症型,感染HEV无促发HBV变异,病情加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一种简单的改良抗-HCV免疫检测法检测抗-HCV IgM。39例丙型肝炎中17例抗-HCV IgM阳性,其中急性肝炎9例,慢性肝炎组5例,肝硬化组例3例。对照组的急性甲肝、急性乙肝、健康献血员无1例阳性;急性丙肝在临床症状出现时抗-HCVIgM、抗-HCV IgG的阳性率分别为50.0%(8/16)、43.8%(7/16),慢肝、肝硬化组中5例抗-HCV IgM持续高水平出现,病情反复,一过性抗-HCV IgM阳性者病情稳定或缓解。结果提示,抗-HCV IgM可作为病情活动性指标,有助于近期HCV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肺癌与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与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88例肺癌及117例肺非癌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CMV-IgG,IgM抗体,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尿HCMV-DNA。同时检测其中64例肺癌及67例肺非癌患者的病灶局部冲洗或支气管肺泡灌洗回收液HCMV-DNA。对肺癌组中抗癌化疗的患者于每一化疗周期复查血清HCMV-IgM,尿HCMV-DNA。结果:肺癌组血清HCMV-IgM阳性率26.1%,病灶局部冲洗或支气管肺泡灌洗回收液HCMV-DNA阳性率26.6%,均显著高于肺非癌组(P<0.01);血清HCMV-IgG及尿HCMV-DNA阳性率两组未见明显差别。42例肺癌到化疗第二周期时,血清HCMV-IgM16例由阴性转阳性,尿HCMV-DNA6例转阳性。结论:肺病与HCMV感染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抗癌化疗使肺癌患者HCMV活动性感染明显增多,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