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膜间皮瘤的X线及相关影像表现。为临床提供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以提高诊断率并尽早使患者得到治疗。方法:X胸片,胸部透视,CT检查,超声引导下经皮肿块或胸水穿刺。结果:胸膜增厚,多发性不规则结节,肿块,并反复性胸水的恶性肿瘤5例,占41%。其中肺、纵隔、局部胸骨转移4例。孤立、光滑、宽基肿块6例,带蒂1例。7例为良性全部经手术或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胸膜改变的CT特征,提高胸腔积液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组织学或临床证实的胸腔积液的良、恶性胸膜改变的CT表现。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70例胸腔积液中良性30例,恶性40例。恶性胸腔积液胸膜改变的CT特征:(1)壁层胸膜结节样增厚;(2)壁层胸膜不规则增厚(厚度〉10mm);(3)环状胸膜增厚;(4)纵隔胸膜增厚。良性胸腔积液大多显示胸膜均匀性增厚,线状粘连与钙化。结论CT对胸膜增厚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价值,单侧胸膜不规则增厚、环状增厚〉1Cm,纵隔腿膊受累常提示为恶性。  相似文献   

3.
恶性胸膜间皮瘤可发生于脏层胸膜或壁层胸膜,引起胸膜普遍性增厚,胸腔内可出现大量血性、浆液性及纤维性液体。也可先为澄清渗出性胸水,后转为血性。因此,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容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转移性肿瘤、慢性脓胸等疾病。现将恶性胸膜间皮瘤误诊原因及鉴别诊断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9例加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的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其中弥漫性胸膜增厚10例。14例中,呈结节状胸膜增厚4例,肿块状胸膜增厚7例,环状胸膜增厚3例,胸膜增厚≥1cm者12例。合并胸腔积液、纵隔固定、患侧胸腔体积缩小10例。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良、恶性胸腔积液的X线、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x线、CT鉴别诊断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的良、恶性。方法对我院1997-2006年收治的中等量积液以上100例患者的x线、CT表现及病理结果、临床治疗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胸腔积液72例,右侧胸腔积液30例,左侧胸腔积液25例,双侧胸腔积液17例;包裹性积液21例,出现胸膜增厚19例,纵隔胸膜增厚5例。恶性胸腔积液28例,右侧胸腔积液12例,左侧胸腔积液11例,双侧胸腔积液5例;出现胸膜增厚26例,纵隔胸膜增厚16例。结论对于中等量以上积液,良性胸腔积液大部分具有典型的外高内低弧形曲线,并较易形成包裹性积液,有胸膜增厚时以弥漫均匀增厚为主,纵隔胸膜很少受累。恶性胸腔积液大部分呈反常曲线,单侧、大量积液并胸膜不规则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有特异性。胸膜增厚以多发局限性或结节样增厚,纵隔胸膜易受累,良性胸腔积液一般为纵隔一致性移位。恶性胸腔积液纵隔为非一致性移位。  相似文献   

6.
胸膜活检术在胸膜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淼  李占华  金普乐  孙毅 《临床荟萃》2010,25(9):823-825
临床上常常遇到不明原因的胸膜疾病如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而诊断胸膜疾病的重要方法是胸膜病理检查。胸膜活检术是获取胸膜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诊断胸膜疾病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胸膜活体组织学检查不仅可作出疾病诊断,而且对肿瘤性病变可能获得病理组织学分型,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价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膜间皮瘤的X线成像及相关影像表现,为临床提供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不断提高诊断率尽早得到治疗。方法:X线胸片。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后称CT),磁共振成像(后称MRI),电视透视,超声引导下经皮肿块,胸水穿刺。结果:多发性不规则结节,肿块,胸膜增厚并反复胸水的恶性肿瘤7例,占43%,其中肺,纵隔.胸肋骨转移6例。孤立,光整,宽基肿块7例,带蒂2例,9例为良性。全部病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局灶性胸膜增厚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的胸膜增厚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取得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根据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将其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特征,绘制ROC曲线计算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对胸膜增厚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 结果36例胸膜增厚病变中良性组与恶性组各18例,2组间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组胸膜增厚病变累及的长度小于良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5±1.49)cm vs(5.36±2.98)cm,P=0.002]。超声造影结果显示,等-高增强主要见于恶性组(16/18,88.9%),低-无增强主要见于良性组(9/18,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胸膜增厚累及长度诊断胸膜增厚病变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最佳截断值为4.75 cm,等-高增强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4。2项指标相结合后联合因子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816,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9.4%、66.7%、80.0%,约登指数为1.611。 结论常规超声测量的病变最大长度及超声造影强化程度能够有效鉴别局灶性胸膜增厚病变的良恶性。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能够有效提高胸膜增厚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为后续穿刺活检和诊断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4岁。右侧胸痛半月,呈持续性胀痛,无咳嗽、发热、胸闷或气促。胸片示右侧上、下外侧可见两个胸膜局限性隆起性改变,密度均匀,边缘光整,与胸壁相交呈钝角。CT片显示胸膜局灶性增厚成结节状突向肺实质内。临床及放射影像学诊断均考虑为“胸膜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1例胸膜间皮瘤均先行CT检查后发现,其中5例行开胸手术,4例行胸膜活检,2例行CT定位下穿刺。结果:11例胸膜间皮瘤中,4例为良性,7例为恶性。位于左侧胸腔7例,右侧胸腔4例;6例为局限型单发胸膜增厚或肿块,其中良性4例,恶性2例。5例为弥漫型,均为恶性。11例中合并胸水6例,1例伴有肺内转移,2例伴有肋骨或胸骨破坏及累及大血管。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大小、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无胸水及转移,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心力衰竭时的征象。方法18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PQ2000S螺旋CT平扫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冠心10例、扩心3例、风心5例临床,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心力衰竭。结果螺旋CT在纵隔窗能够较清晰,显示心脏及大血管形态异常改变,以及心包病变,冠状动脉钙化,胸腔积液有形态和CT值的测量,肺窗则是判断肺瘀血乃至水肿小叶间隔增厚或叶间胸膜肥厚、积液的最佳观察方式。结论相对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当CT表现心脏增大,肺内云雾状渗出或小叶间隔、叶间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时应考虑为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膜转移瘤的CT特征,提高胸膜转移瘤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在我院做CT检查的30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胸膜转移瘤病例,使用GE公司生产的Hispeed.zx/i型单层螺旋CT机,层厚、层距均为10 mm,螺距1.5,病分病例行5 mm薄层或高分辩扫描,所有病例均先行平扫,25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 胸膜转移瘤的CT表现依次为:包裹性胸腔积液伴不规则胸膜增厚(56.6%)、胸膜结节及结节状胸膜增厚(46.6%)、胸膜软组织肿块(13.3%)、少量气胸(1.0%)等,包裹性胸腔积液及胸膜结节或结节状胸膜增厚共占76.6%,增强扫描胸膜软组织灶呈中等度以上强化,CT值>20 HU,66.6%病例并其他胸内转移征象,73.3%原发灶为肺癌,20.0%找不到原发灶.结论 螺旋CT能发现大部分胸膜转移瘤,结合原发灶病史及其他胸内转移征象,大部分病例能作出正确诊断,但对表现为少量胸腔积液或轻度带状胸膜增厚与反应性改变尚难鉴别,诊断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84例包裹性胸腔积液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裹性胸腔积液是胸腔积液的特殊类型,由于胸膜炎症,纤维蛋白沉着,导致胸膜增厚粘连,形成局限性或多房性积液的表现,其病因复杂,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作对84例包裹性胸腔积液作一回顾性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胸膜炎是临床常见病,早期胸膜炎常无明确的影像诊断,多以临床诊断为主要手段。而利用胸部X线检查早期胸膜炎,容易忽略不明显胸膜增厚及微量的胸膜腔积液,且胸部X线对早期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有限。近几年来,我们应用超声对胸部检查时发现,超声检查是完全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早期胸膜炎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 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征象,评价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征象,并讨论其鉴别诊断。结果 20例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中,19例胸膜增厚大于10mm,占95%,胸膜增厚呈结节状或肿块状13例,占68%,环状胸膜增厚15例,占75%,纵隔胸膜受侵犯18例,占90%,29例有半侧胸体积缩小,7例CT判断为1期的患者,手术证实3例有胸壁破坏或横  相似文献   

16.
转移性胸膜肿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30例胸膜转移瘤的超声诊断结果,所有病例均经胸水细胞学和胸膜活检等证实。根据不同图像特征将胸膜转移瘤的声像归纳为三型:胸膜增厚型、结节隆起型、块状浸润型。超声显示各型转移瘤15例,并检出原发肿瘤18例,文章详细地讨论了胸膜转移瘤的各种声像表现及鉴别诊断的方法,认为B型超声对胸膜肿瘤的诊断明显优于X线,在某些方面可弥补CT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4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提示恶性胸腔积液者85例,良性胸腔积液者39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观察CT诊断结果,分析良恶性胸腔积液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CT对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总正确率为95.2%,在CT征象方面,恶性胸腔积液组患者结节状增厚、不均匀环状增厚、纵膈胸膜受累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患者(P<0.05),良性胸腔积液组患者弥漫性线状增厚和胸膜钙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患者(P<0.05).结论:胸部C T检查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不同的影像学征象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从而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胸部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全部病例均经常规CT扫描,其中25例予以增强扫描,部分病例采用高分辨率薄层局部放大扫描。结果胸部淋巴瘤按侵犯部位可分为三型:纵隔型(8例)、肺型(3例)、混合型(19例)。其侵犯纵隔和肺门主要表现为不对称性肿大的淋巴结并大多融合成块。侵犯肺组织主要表现为:肺部肿块影(6例)、结节空洞影(8例)、渗出实变影(15例)。其中半数以上伴有充气支气管征(15例)。侵犯胸膜或心包的主要表现是胸腔积液(12例)或心包积液(6例),较少有明显的胸膜增厚(2例)或心包增厚(0例)。结论胸部淋巴瘤具有较明显的CT特点。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和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9.
恶性胸腔积液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的CT表现特点。及CT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胸水等证实的恶性胸腔积液的CT征象,结果:恶性胸腔积液的特征性CT表现为胸膜的明显增厚,其形态改变有一定特点,可分为四型,但CT对无或仅有轻度胸膜增厚的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仍较困难。结论:CT是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可清楚显示胸膜增厚的范围及程度,后者是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20.
胸膜结核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胸膜结核瘤的X线和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由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3例胸膜结核瘤病例,回顾性分析其胸片和CT表现。结果:单发胸膜结核瘤15例,多发8例。X线与CT表现为自胸壁突向肺野的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阴影,边缘光滑整齐,大多数病灶密度均匀,另8例病灶有钙化。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往往无强化或呈现病灶周边强化。19例伴病灶周围胸膜增厚、粘连或钙化,8例伴肺内结核。结论:大多数胸膜结核瘤的X线和CT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