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白芍总甙对豚鼠结肠平滑肌M受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白芍总甙对离体豚鼠结肠平滑肌的作用方式及结肠平滑肌M受体在调节结肠运动中的作用。方法:制备豚鼠结肠纵肌和横肌肌条,观察不同剂量白芍总甙及工具药对离体结肠肌收缩活性的效应,结果:白芍总甙使豚鼠结肠离体平滑肌收缩积分和时间显著性增加。且收缩效应的改变具有剂量依赖性。白芍总甙的这种作用能被阿托品抑制。结论:白芍总甙可通过延长结肠收缩时间,增强结肠收缩幅度而调节结肠运动,结肠平滑肌M受体是白芍总甙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的研究发现,消化道广泛分布一氧化氮合酶;NO为结肠平滑肌的抑制性调节介质,是调节胃肠粘膜血流、胃肠道分泌和运动的重要因素,并参与胃肠膜屏障及炎症过程。NO尚与结肠疾病有密切关系,为先天性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自发性腹泻或便秘的重要发病机制,研究表明人参,黄芪的健脾益气作用,以及中药复方“胃肠康”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及其结肠动力异常的治疗作用都与NO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刺和结肠水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的疗效和肠电图(EIG)的变化.方法 观察46例STC患者针刺及结肠水疗治疗前后结肠4个部位EIG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肠电图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针刺结合结肠水疗可以改善肠电,调节结肠的运动,从而改善STC患者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结肠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结肠腺癌及癌旁组织58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SIRT1在结肠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IRT1在结肠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1%和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腺...  相似文献   

5.
陈皮、党参等中药对大鼠结肠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陈皮、党参等八味中药对结肠运动的影响。方法:结肠肌条在盛有5mlKrebs液37℃并供给95%O2和5%CO2混合气体的灌流肌槽中孵育,记录肌条自发收缩活动。以肌条平均收缩幅度,静息张力和收缩频率为指标,观察各药对大鼠结肠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陈皮、党参、黄芪、白术、太子参、藿香、苍术和薤白均对大鼠结肠肌条收缩幅度有一定的影响(P<0.05)。结论:陈皮、党参、黄芪、白术、太子参、藿香、苍术和薤白可以调节结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多巴胺(dopamine,DA)与其受体结合调节肠道动力、黏膜分泌及屏障等,黏膜下神经元参与DA对黏膜的生理调节,但其受体的具体分布尚不明了。通过检测DA受体在大鼠结肠黏膜下层的蛋白和mRNA表达及细胞分布,为DA调节大鼠结肠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定性测定DA受体在大鼠结肠黏膜下层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A受体在黏膜下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能和胆碱能神经元上的分布。结果在大鼠结肠黏膜下层,DA受体D_1、D_2、D_5的mRNA及蛋白均有表达;在黏膜下神经丛VIP能阳性的神经元中有大量分布,其中D_1阳性的神经元占58.94%±2.245%,D_2阳性神经元占52.03%±9.384%,D_5阳性神经元占86.21%±2.902%,且D_5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D_1和D_2;在黏膜下神经丛胆碱能阳性的神经元广泛表达DA受体,其中D_1阳性神经元占87.75%±7.307%,D_2阳性神经元占88.50%±8.761%,D_5阳性神经元占89.25%±10.75%。结论 DA受体在大鼠结肠黏膜下层有D_1、D_2及D_5的表达,且在VIP能及胆碱能神经元上均有分布,其中D_5受体在VIP能神经元上的分布显著高于D_1及D_2受体。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DA调节结肠黏膜生理及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皮、党渗等中药对大鼠结肠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陈皮、党参等八味中药对结肠运动的影响。方法:结肠肌条在盛有5ml Krebs液37℃并供给95%O2和5%CO2混合气体的灌流肌槽中孵育,记录肌条自发收缩活动,以肌条平均收缩幅度,静息张力和收缩频率为指标,观察各药对大鼠结肠自发收缩自动的影响。结果:陈皮、党参、黄芪、白术、太子参、藿香、苍术和薤白均对大鼠结肠肌条收缩幅度有一这的影响(P<0.05)。结论:陈皮、党参、黄芪、白术、太子参、藿香、苍术和薤白可以调节结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刺和结肠水疗治疗STC患者的疗效及血浆VIP和SP的变化.方法 用放免法测量30例健康人及36例STC患者针刺及结肠水疗治疗前后血浆VIP、SP浓度变化.结果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血浆SP浓度较正常对照组低,VIP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高,治疗后血浆VIP水平下降,SP水平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结肠水疗可以影响血浆SP、VIP水平,改善STC患者便秘症状,调节结肠的运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胃动素(Motilin,MTL)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含量的影响,研究胰岛-肠轴调节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机制及干预效果.方法 将8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痛泻要方组(C组)、阳性药物对照组(D组),造模成功后分组干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对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GLP-1、SS及MTL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中GLP-1含量降低,SS及MTL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痛泻要方组和西药斯巴敏组均能升高血清及结肠组织GLP-1的含量,降低SS及MTL含量(P<0.05,P<0.01).结论 痛泻要方可通过调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中GLP-1(升高)、MTL及SS含量(降低),调节胰岛-肠轴中的代谢物质,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对幼龄脾虚大鼠胃肠运动及血清、结肠、下丘脑SP含量的影响,探讨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幼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方药组和捏脊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幼鼠灌服番泻叶汤建立脾虚证模型。造模结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方药组灌服四君子汤,捏脊组进行捏脊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墨汁灌胃法检测幼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幼鼠血清、结肠、下丘脑S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方药组、捏脊组胃内残留率均降低(P0.05),小肠推进率均升高(P0.05);方药组血清、结肠、下丘脑SP显著降低(P0.01);捏脊组结肠、下丘脑SP显著降低(P0.01)。与方药组比较,捏脊组血清、下丘脑SP略微上升(P0.05),结肠SP显著升高(P0.01)。结论:捏脊疗法可调节幼龄脾虚大鼠胃肠运动及血清、结肠、下丘脑SP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SP分泌来改善胃肠运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献整理中发现其调控细胞凋亡的六个途径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呈密切相关性,提示调控P38MAPK信号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的新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日益升高,病情复杂多变,易迁延反复,甚至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众多医家"从脾论治",应用健脾类方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显著疗效.本文对近10年应用健脾类方剂如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痛泻要方、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白头翁汤给予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前后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探讨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DSS复制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小鼠血清样本进行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来筛选差异性代谢物。结果 经分析,对照组、模型组和白头翁汤治疗组血清样本能够得到很好的区分,共鉴定出6种潜在生物标志物,白头翁汤给药后溃结小鼠的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回调。结论 白头翁汤可以使DSS诱导的溃结小鼠的异常代谢有所恢复,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机体内6个代谢物及3条相关代谢通路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资料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国内外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肠病学家的关注,所以建立接近于人类的稳定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现在看来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常用的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化学方法的详述及评价,为基础与临床研究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Despite more than a century of existence as a clinical entity, the true origin of ulcerative colitis still remains elusive. Several factors probabl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ondition. Recently discovered technologies have clarified the role of bacterial species, which may account for intestinal dysbiosis, as a factor triggering ulcerative colitis.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gether with abnormal innate immunoreactivity probably comprise the essential prerequisites for the initiation and perpetuation of ulcerative colitis. Although the genetic background has been more clearly recognised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than in thos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some candidate loci associated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have also been intensively studied. Additional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y interfere with inherent predispositions to ulcerative colitis, and either suppress or reinforce them. Whatever the origin, the search for the aetiology of ulcerative colitis must have the same goal: the improvement of treatmen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6年6月于上海长海医院就诊的192例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97例,肠易激综合征95例,分析2组患者PLR差异,并评价PLR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通过改良的Mayo评分系统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度,结肠镜确定病变蔓延部位,评估PLR与疾病活动度及病变蔓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与肠易激综合征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血红蛋白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在溃疡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PLR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和58%.肠易激综合征和轻、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PLR分别是123.73±60.47、114.32±43.66、160.19±56.52、253.35±86.82.肠易激综合征PLR与轻度溃疡性结肠炎P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与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P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P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在溃疡性结肠炎不同病变蔓延部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R在溃疡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和临床意义,并且可以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功能和C反应蛋白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1年10月本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进行D-二聚体、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液内存在高凝状态,持续的高凝状态可能与其临床进展有关.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测定可作为判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治疗时机。方法总结5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及生化资料,分析不同病变程度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结果经内科治疗后转入外科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2例,32例行结肠切除术,20例保守治疗缓解后9例复发,其小4例手术治疗。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血清类粘蛋白初始值显著较高,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初始值较低,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及早考虑某种方式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临床诊断明确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进行超声检查,并与纤维结肠镜检查对照,观察其超声图像特点.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为肠壁增厚,回声减低,肠腔变窄,肠气消失.结论:超声检查可以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受到相当的重视。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内生存着几百种菌群。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会发生改变,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运用微生态制剂普遍受到关注。文章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肠道菌群关系做一个系统的论述,并对中药对渍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调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