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豌豆种质资源抗绿豆象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豌豆(Pisum sativum L.)仓储期间,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较豌豆象(Bru-thus pisorum L.)危害程度更大。在室温条件下,对256份豌豆资源采用饱和侵染法接种绿豆象,鉴定各资源的杭性情况。结果显示,供试的256份豌豆资源均达到饱和侵染。粒色为浅色(浅黄、淡粉、黄绿)、绿色和深色(褐色、揭麻等)的豌豆资源,绿豆象卵孵化并形成蛀孔的豆粒数量分别为8.19±7.40,13.23±7.18和2.66±4.31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来源为国外、国内春播区和国内秋播区的豌豆资源,绿豆象卵孵化并形成蛀孔的豆粒数量分别为10.26±6.64,6.%±7.82和4.21±5.48个/处理,差异性显著(P<0.05)。表明粒色较深的豌豆具有较强抗性,来源于秋播区的豌豆种质具有较强杭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蚕豆的遗传多样性,选用50对引物,对41份非洲和湖北蚕豆种质资源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引物的PIC值介于0.28~0.91之间,平均值为0.68,50对引物共获得扩增DNA条带249条,多态性条带(等位基因)为246条。利用NTSYS软件对41份非洲和湖北蚕豆种质SSR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在D-0.6957处将41份种质资源分为三大类群。第Ⅰ类(13个品种)为埃及和埃塞尔比亚的材料;第Ⅱ类(12个品种)主要为苏丹的材料;第Ⅲ类(16个品种)包括所有湖北地区的材料。通过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高度吻合。本研究结果可为蚕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SSR标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人工接虫、“自由选择”方法和田间自然感虫法相结合、初筛和复鉴相配套的适于大批量绿豆种质资源抗豆象筛选的方法,对亚蔬80份种质和国内784份品种资源进行了绿豆抗豆象鉴定,以绿豆籽粒被害率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引自亚蔬的80份中共有17份材料对绿豆象表现中抗至高抗甚至免疫,国内仅广西的3份地方品种表现中抗。田间抗感趋势与室内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青海蚕豆核心种质的构建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153份蚕豆资源的出花天数、株高等18项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和分级整理,利用NTSYSpc聚类分析软件对其形态表型的基本数椐进行聚类分析.并在聚类过程中结合育种需要,优先选择花色、开花习性、粒色、脐色等性状特异性较大的种质.次要选择英粒数、百粒重等优质性状的种质.初步构建21份核心种质.占总体资源的13.73%。结果表明.初步构建的21份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总体资源差异不显著.表明初步构建的蚕豆核心种质能代表总体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为青海省蚕豆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1992~1993年对川东北及川西南23个县(市)的作物种质资源进行考察,搜集到蚕豆种质资源125份。鉴定结果表明,单株荚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大(29.1%~32.6%),均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筛选出2份大粒种质和6份具有较高产量潜力的种质,可作为育种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和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湖南永州地区三面环山,地貌复杂,特色作物资源丰富。自2021 年先后 4 次对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共收集到种质资源 140 份,经初步田间鉴定,筛选出高产、抗逆、抗病虫、优质等表现优良的资源 43 份,其中 8 份适宜大面积推广。分析了永州市农作物地方种质资源的现状,并对该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形态性状的青海蚕豆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53份供试蚕豆资源的开花天数和株高等18项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和分级整理,利用NTSYSpc软件对其表型性状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在聚类过程中结合育种需要,优先选择花色、开花习性、粒色和脐色等性状特异性较大的种质,次要选择荚粒数和百粒重等优质性状的种质,初步构建21份核心种质,占总体资源的13.73%.结果显示,这21份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总体资源差异不显著,表明初步构建的蚕豆核心种质能代表总体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为青海省蚕豆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蚕豆种质资源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ISSR标记对中国18个省(区)的527份春播区和秋播区蚕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78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68条(占96%)。不同地理来源蚕豆资源群间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1267~0.2509之间,平均为0.1716;Shannon指数范围为0.1932~0.3767,平均为0.2608。两指数均以内蒙古资源群最高,云南和甘肃资源群次之,江西资源群体最低。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的聚类分析和二维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中国春播区和秋播区蚕豆资源明显不同,浙江和四川的资源形成独立的组群,明显不同于其他省份,其遗传背景独特,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蚕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差异和遗传关系与其生长习性、生态分布及地理来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截至1996年底收集的中国小豆种质有4053份,其中栽培种3993份,野生种60份。地方农家品种占栽培种的97.4%,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和中部生态区。1986~1995年间对这些资源进行农艺性状和特性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矮秆,直立,早熟,大粒,种子高蛋白、高淀粉含量,抗旱,抗寒,耐盐和抗病虫的种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来自四大洲 17 个国家的 253 份蚕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研究蚕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12 个农艺性状在不同蚕豆种质资源间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在 9.97%~58.45% 之间,其中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粒厚变异系数最小。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单株有效籽粒、单株有效荚及百粒重可作为今后选育高产蚕豆品种的指导目标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 3 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 75.2578%,其中百粒重、籽粒表面积、粒长、粒宽、单株有效籽粒、单株有效荚、单株产量等性状是蚕豆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基于 UPGAMA 的聚类分析将 253 份参试蚕豆资源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群主要特征为籽粒较大,单株产量高,是培育大粒高产品种的重要材料来源;第二类群籽粒较小,百粒重较小,是选育粮饲兼用型蚕豆品种的重要材料。综合分析国外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为我国蚕豆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育种亲本选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