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门脉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崔东来  梁世赞 《临床荟萃》1993,8(13):590-591
门脉高压症是各种慢性肝病晚期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由此导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对门脉高压发生机制的研究和各种降低门脉压力药物的不断出现,使门脉高压症内科治疗逐渐有了新的突破,现综述如下。 1 血管收缩剂 1.1 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 VP) 1957年Kahne等首次报道血管加压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而获得成功。迄今,VP已成为治疗食管曲张静脉出血的最常用药物,目前认为其机制为:①直接收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肝脏,造成肝组织慢性、进行性、弥漫性损害,引起以门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为主表现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现将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肺综合征(Hepatopul monary syndrome,HPS)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也可发生于非肝硬化的门脉高压症[1]及无肝硬化、无门脉高压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2]。肝肺综合征在慢性肝病中发病率达15%~20%[3],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容易误诊。现将我科2003-01-2009-12收治的6例肝肺综合征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病产生肝纤维化,最终形成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的肝纤维化以汇管区为主,形成网络样肝纤维化特征,导致严重门脉高压。为探索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特征及肝纤维化进展原因,本文对48例晚期血吸虫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肝穿刺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肝源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胃肠病变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肝源性溃疡和肝性胃肠功能不全等基础上所发生的上消化道出血。由于严重肝病本身的原因,常并发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以及内环境紊乱和  相似文献   

6.
舌脉是近十几年来,舌诊研究与应用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舌象观察范畴内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形态、色泽变化,对临床中血淤证、门脉高压症、肺心病、高血压病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辨证辨病价值。本文通过对血淤证和三种疾病的临床观察和动物造型,提示了舌脉诊断血淤证,特别是门脉高压症,可称得起有“金标准”般的重要作用。舌脉管径扩张、形态改变、色暗紫、病人有肝病史,即应诊断有门脉高压症;舌脉伸张呈螺丝状串珠样改变,色绛紫有咳嗽气喘病史,即应考虑为肺心病;舌脉伸长羽状侧支形成问杂有淤斑淤点、色红或淡紫,伴有胸闷气短其血压升高者,多考虑为高血压病。三种疾病,由于其病理机制不同,其产生的舌脉病变程度各有不同,更进一步说明,在某些病症中,观察舌脉的辨证辨病意义的重要,值得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高压症是各类慢性肝病晚期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研究显示门脉阻力增加与肝脏结构的改变的器质性因素有关外,还与肝纤维膈中的肌纤维母细胞的收缩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增加的功能性有关。实验证明,这种门脉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能被相应的药物所阻断,急症实施愤门周围血管断离术,疗效满意,这为应有的急症手术及某些缩血管药物降低门脉压力防止EVF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门脉高压症多是在肝硬化基础上继发的门静脉压力增高及侧支循环建立,食管下段及胃底贲门周围及脾静脉代偿性曲张是基本的病理变化,门脉高压患者在长期肝病的影响下,一般状态多较差,围手术期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严密观察及护理措施得当非常重要.我科近年来为4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门脉高压症多是在肝硬化基础上继发的门静脉压力增高及侧支循环建立,食管下段及胃底贲门周围及脾静脉代偿性曲张是基本的病理变化,门脉高压患者在长期肝病的影响下,一般状态多较差,围手术期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严密观察及护理措施得当非常重要.我科近年来为4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常见于肝硬化伴有门静脉高压者,该病的发生发展与门静脉高压相关,并随着门脉压力的升高,胃黏膜病变逐渐加重。但与肝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论不一。并与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一起成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两大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门脉高压症治疗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脉高压症是指门脉系统血流受阻和 (或 )血流量增加 ,导致门脉及其属支内静脉压升高。临床上主要见于慢性肝病 ,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和腹水形成 ;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正常门静脉压力 (Ppv)为 5~1 0mmHg,Ppv或肝静脉嵌塞压 (WHVP)大于 1 2mmHg即为门脉高压。正常人肝窦内压力极低 ,肝窦内压与下腔静脉压力之差小于 5mmHg ,当腹腔内压增高时 ,下腔静脉压和Ppv均增高 ,两者的压力梯度不变 ,因此用Ppv或WHVP大于下腔静脉 5mmHg以上 ,是诊断门脉高压的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三型肝病进行多普勒技术测量门脉血流速度,门脉内径,血流量(部分病例流出量测量)等测量,发现肝硬化组门脉内径均值>1.6cm,明显大于其他两型肝病组,门脉血流量明显高于其他二型肝病组,最高达1553.6me/nin,与门脉高压形成的病理基础密切相关;而流出量以慢活肝,慢迁肝比较,发现慢活肝组呈动态不平衡特征,且流入量(门脉)低于慢迁肝组,两者有显著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笔者临床护理48例,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6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必现患者幽门螺杆攻感染情况,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比。结果: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HP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展及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是一种独特类型的胃病,其发生与发展与HP感染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张勇湛 《临床荟萃》2011,26(2):183-184,F0003
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与再生,并诱发广泛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与重建,形成假小叶及结节增生的严重肝病。早期可无症状,后期则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及多系统损害等表现。肝硬化患者易并发肝衰竭、消化道出血、感染、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是指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黏膜病变,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系出血症,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时危及生命。近年来关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发展较快,现就近年来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成伟 《新医学》1996,27(9):458-459
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处理南京军区上海临床肝病研究中心(200233)陈成伟慢性肝炎时因汇管区炎症,相当部分患者可有窦前梗阻致门脉压升高,发展至肝硬化时,临床逐渐表现出门脉高压症。本文就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和腹水的内科处理作一介绍。上消化道...  相似文献   

18.
非肝病性门脉高压症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彩超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往的研究认为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内径分别大于16、12、11mm则应认为是门脉高压的指征。然而,近年研究认为,由于门静脉不同分支水平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的门脉高压症,应得到人们的关注。此种病理改变被称为非肝病性、特发性或肝前型门脉高压症。这类患者常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相似文献   

19.
超选择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性门脉高压及脾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性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性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11例,低压流控法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性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3例,观察治疗前后门脉压力,血液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判断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人治疗后门脉压力明显降低,血液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肝功能GVF下降。2例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复发,经第2次栓塞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硬化性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的方法,既可以降低门脉压力,又可以改善脾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肝脏造成肝组织慢性进行性弥漫性损害,引起以门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