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密度对苜蓿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通过不同株行距处理对苜蓿生长发育、群体结构、结实特征以及种子产量影响的研究,发现株距对苜蓿生长速度、茎粗、分枝数、花序数、结荚数、花荚脱落率和种子产量等的影响大于行距的影响.制种苜蓿最佳密度配置方式为行距60 cm,株距30 cm,这一株行距下苜蓿单株分枝数多,枝条粗壮,株丛较矮,不易倒伏,产量达1182kg/hm2.  相似文献   

3.
对引进的苜蓿品种甘农5号进行了种植密度试验,观察了密度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结荚花序数和荚果数的影响较大,对籽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甘农5号苜蓿种子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当密度为82 53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表明,结荚花序数、荚果数、籽粒数及千粒重均与种子产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39,0.14,0.53。甘农5号苜蓿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植密度为82 530株/hm~2,即行距60 cm、株距30 cm。  相似文献   

4.
地下滴灌不同灌水量对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地下滴灌不同灌水量对新牧1号杂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苜蓿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方法]在60cm等行距苜蓿种子实验地中,每行铺设地下滴灌带,单次灌水量从150到900m3/hm2设置6个不同的处理.[结果]灌水处理不同,单株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英果种子数呈显著差异.当灌水总量达3600m3/hm2,单次灌水600m3/hm2时,产量最高,为832.51 kg/hm2.[结论]在苜蓿的现蕾期至结荚期增加灌水次数,能提高种子产量.地下滴灌应用在苜蓿种子生产中能起到节水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对老芒麦产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设计,连续3年对川西北高原老芒麦草产量与种子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与施肥量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播种量影响较小;处理主要通过增加枝条密度与高度而影响草产量,通过增加生殖枝比例与小穗数而影响种子产量;处理对鲜草、干草与种子的3年总产量都有显著影响,行距对鲜草与种子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鲜草、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种子产量影响不明显;30 cm行距、45 kg/hm2氮肥草产量最高,50 cm行距、45 kg/hm2氮肥种子产量最高,产量是行距与氮肥量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构建四川盆地直播油菜适宜机收的高产群体结构。【方法】于2013/2014、2014/2015年选用中熟杂交油菜品种川油36,在成都平原区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5×104~60×104株/hm2)及行距配置(20 cm、30 cm、40cm、40 cm+20 cm)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有重要影响,增密处理(30~60万株/hm2)可提高主序角果所占比例。随种植密度的加大(15~60万株/hm2),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密度在3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继续增加密度,籽粒产量则显著降低。种植密度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相同密度(30~36万株/hm2)下,不同行距配置(20 cm、30 cm、40 cm、40 cm+20 cm)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较宽的行距配置(30 cm、40 cm)的主序角果数和产量均高于窄行距(20 cm),籽粒含油率则显著高于窄行距(20 cm)。【结论】在充足施肥条件下,直播油菜适宜机收和高产的种植密度为30~36万株/hm2,行距配置以等行距30~40 cm为宜,或采用宽窄行40 cm+20 cm。  相似文献   

7.
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培育高产、优质紫花苜蓿品种提供依据,采用形态标记和RAPD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单位面积单枝数、单枝花序数、花序结荚数、花序种子数、单荚种子数和种子千粒重等种子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品种间种子产量性状的变异为4.43%~51.61%,种子产量变异最大,变幅为92.6~381.9 kg/hm2 (p<0.05);种子千粒重的变异最小,且差异不显著(p>0.05);RAPD分析表明,各品种的遗传距离变异范围为0.21~0.35,其中WL323和Shanbei变异最大,而Derby和Prime变异最小,表明紫花苜蓿品种间的种子产量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陇东半湿润区全膜微垄沟播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陇东半湿润区采用完全组合设计进行了大豆全膜微垄沟播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的增大可促进大豆提早成熟,不利于提高单株分枝数和荚长增加,降低百粒重。在试验设计范围内,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株距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在试验区条件下,全膜微垄沟播大豆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30183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696.5 kg/hm2。适宜种植密度为142857.1株/hm2(行距为50 cm,株距为14 cm),产量为1664.5 kg/hm2。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甘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食用型甘薯品种“冀秦薯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行距(60、70和80 cm)和3种株距(20、25和30 cm),研究不同行株距对甘薯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加宽行距或加大株距均可以提高甘薯的鲜薯产量、单株鲜薯重等指标.60 cm×20 cm,60 cm×25 cm以及70 cm×25 cm这3种行株距配置甘薯的鲜薯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行株距配置.当行株距为70 cm×25 cm时,单株鲜薯重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8种行株距配置.当行株距为70 cm×30 cm和80 cm×30cm时单株茎叶鲜重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配置.[结论]行距×株距互作除了对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影响外,对其他8个性状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和种植密度对盐碱地蒲公英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筛选出适于蒲公英生产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鲜叶产量最高的组合为磷酸二氢钾225kg/hm2、尿素675kg/hm2、行距20cm、株距10cm;生物产量最高的组合为磷酸二氢钾225kg/hm2、尿素675kg/hm2、行距30cm、株距10cm。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株行距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保证一定种植密度的前提下,株行距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有较大的影响.试验采用相同密度、不同株行距的方式种植马铃薯,研究株行距对马铃薯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适当增加行距,可使结薯数增加,大中薯率增加,从而提高马铃薯的总产量和炸条合格的商品薯产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毛管间距与种植密度互作对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毛管间距与种植密度最佳组合,改善群体结构,提高棉花产量。【方法】 采用1膜3行76 cm等行距机采种植模式,选用新陆早61号为材料,裂区设计,主区设毛管间距:1膜2管3行、1膜3管3行,每种毛管配置下设3个株距配置为6、8和10 cm。测定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叶倾角(MLA)、冠层开度(DIFN)、透光系数(TC)、产量等指标。【结果】 同一株距下,1膜3管处理较1膜2管株高增加1.4~3.6 cm,同一毛管间距下,D8处理较D6处理高7.6~9.3 cm、D10处理较D8处理高1.8~2.3 cm;盛蕾后,I3D8处理LAI与MLA保持了较高值,较D6处理明显增加了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最高。【结论】 盛蕾后,D8处理能较好的调节棉花群体密度与个体发育的矛盾,保持了较高的LAI与MLA,是保证一定种植密度条件下 ,提高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下小麦生产与产量形成特点,为小麦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高产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开展15.0 cm+15.0 cm和16.7 cm+16.7 cm+26.7 cm行距配置研究。[结果]干物质积累量以15.0 cm+15.0 cm处理稍高,而产量以16.7cm+16.7 cm+26.7 cm处理较高。生育前期以叶片干物质的积累量最高,生育后期以子粒干物质的积累量最高。开花前储藏在营养器官的同化物开花后向子粒再分配量和再分配率以15.0 cm+15.0 cm处理较高。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子粒的贡献率以16.7 cm+16.7cm+26.7 cm处理较高。[结论]15 cm+15 cm和16.7 cm+16.7 cm+26.7 cm这2种行距配置均适用于河北平原区当前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下,不同种肥间距(种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夏玉米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裂区设计,4种种肥水平距离(5、10、15、20 cm)为主处理;4种施肥深度(4、8、12、16 cm)为副处理.[结果]不同种肥间距(种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出苗率、根系形态和产量因子、产量都有显著的作用效应,二者交互作用产生显著正效应,保持较高出苗率、根系形态及获得更好产量因子,进而提高产量,作用效应达显著水平.夏玉米产量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趋势.处理组合中,获得最高产量的为A2B2,夏玉米产量达8431.97 kg/hm2.其次为A2B3处理8426.88 kg/hm2、A2B4处理8421.27 kg/hm2、A3B2处理8414.45 kg/hm2.A2B3、A2B4和A3B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组合间差异达显著水平.A1B1产量最低为7596.11 kg/hm2.[结论]获得较高产量的处理为A2B2>A2B3>A2B4>A3B2,这4个处理的夏玉米产量与其他处理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因此,夏玉米异位同播较适宜的种肥间距为种肥水平距离10 cm时,施肥深度8~16 cm;种肥水平距离15 cm时,施肥深度8 cm.  相似文献   

15.
行距对麦棉套种小麦产量及其三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麦棉两熟条件下,采用3-1式播种方式,对大穗、大粒型小麦品种93中6(37系)进行了3种不同行距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缩小行距有利于小麦、棉花产量的提高,3种行距间产量差异显著;随着行距的缩小,亩产量和有效穗数增加,千粒重和穗粒数减少,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13P 2-6、川农32、川麦42 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不同栽培行距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本苗一致的情况下,3个小麦品种在行距为20 cm时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 configuration of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RS/IS)of double-cropping rice.[Methods]With early rice‘Ganxin 203’and‘Zhongjiazao 17’and late rice‘Ganxin 688’and‘Wufengyou T025’as materials,the effects of RS/IS on yield,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were studied in the same planting density of31.20×104hills/hm2.[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yield of early rice was higher in RS/IS2.8(30.0 cm×10.7 cm)and RS/IS2.0(25.0 cm×12.8 cm)treatment,and lower in RS/IS5.0(40.0 cm×8.0 cm)and RS/IS1.3(20.0 cm×16.0 cm)treatment,while late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5.0and RS/IS2.0treatment,and lower in RS/IS2.8and RS/IS1.3treatment.Total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apparent utilization ratio of nitrogen of early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2.0treatment and lower in RS/IS5.0treatment,while,for late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2.8treatment and lower in RS/IS5.0treatment.Nitrogen requirement for 100 kg grain production of early rice was higher in RS/IS1.3treatment and lower in RS/IS2.0treatment,while,for late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2.8treatment,lower in RS/IS5.0treatment.[Conclusion]In sum,4 varieties of early and late rice obtained higher yield in 25.0 cm×12.8 cm and lower yield in 20.0 cm×16.0 cm,and total nitrogen accumulation,nitrogen requirement for 100 kg grain production and apparent utilization ratio of nitrogen were all lower in 40.0 cm×8.0 c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插秧适宜的栽插密度。[方法]12011~2012年以常规粳稻南粳46为试验材料,采用两种不同行距的插秧机进行栽插,研究不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结果]8行25cm栽插行距比6行30cm栽插行距具有较明显的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密度、基本苗和成穗数增加,对穗型的影响较小,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从而提高单产。[结论]该研究可为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 configuration of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 (RS/lS) of double-cropping rice. [Methods] With early rice ‘Ganxin 203’ ...  相似文献   

20.
宽窄行种植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松-122水稻品种为试材,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水稻在不同宽窄行配置下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 cm-20 cm宽窄行距配置使水稻的分蘖数、穗数、粒重降低,导致产量减少;50 cm-20 cm宽窄行距配置对水稻形态发育和产量形成无明显影响,可提高插秧效率,改善田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