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耐药性及疾病特点.方法 选取6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并发相关性肺炎患者96例(观察组),未并发相关性肺炎患者550例(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特征、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一般资料,并对病原菌分布情况与致病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吸烟史、心房纤颤、卒中史、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灌注的改善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6月期间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丹参多酚酸能够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踝臂指数(ABI)异常的发生情况及踝臂指数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定点连续收集的699例年龄大于40岁的(平均年龄61.2±11.20岁)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测量其踝臂指数.同时收集患者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踝臂指数异常的发生率为22.5%,ABI异常组患者ABI均值为0.71±0.17;ABI正常组患者ABI的均值为1.10±0.09.ABI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糖尿病史、既往冠心病史、既往脑卒中病史、颈动脉斑块、TG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糖尿病史、既往冠心病史、既往脑卒中病史、颈动脉斑块是A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异常发生率高,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糖尿病史、既往冠心病史、既往脑卒中病史、颈动脉斑块是A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住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而实验组患者采用氯呲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67.5%)明显低于实验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得到明显控制,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确诊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90例,全面采集入院临床特征、既往史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并将所有病例按照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亚型分类标准进行卒中分型,以住院30 d内死亡为结局,对影响死亡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死23例,病死率4.69%。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59,95%CI 1.046~1.516)、并发症(OR=65.073,95%CI 11.505~368.053)及入院NIHSS评分(OR=1.239,95%CI 1.114~1.378)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死亡独立相关。结论高龄、有并发症、入院NIHSS评分高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35例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治疗组,73例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心衰、高血压、心肌梗死、房颤、烟酒史、脑卒中史及糖尿病等资料,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治疗组房颤、高血压、烟酒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脑卒中史及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脑卒中病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高血压及糖尿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其中脑卒中病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高血压及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伴发尿蛋白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8例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根据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的多少以及标准,分为A组: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组(212例),B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蛋白尿组(266例)。结果 A组中年龄≥60岁的患者为96(45.28),而B组中年龄≥60岁的患者为187(70.30),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急性脑卒中伴有尿蛋白组(B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重度显著高于A组急性脑卒中无蛋白尿组,两者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龄是影响脑卒中患者肾功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中蛋白尿的严重程度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而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其血糖水平和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三组,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糖水平与病损范围、预后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与高血糖组其空腹血糖值高于正常血糖组(P<0.001),高血糖组梗塞灶>2cm者较多(P<0.001),糖尿病组以多发灶居多(P<0.005),正常血糖组发病后治疗好转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P<0.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糖水平可作为预测病情的参考指标之一,血糖高,预后差,及时检测血糖,有利于对病情的诊治及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以指导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5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2)男性和女性患者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方面的表现有差异.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女性患者尤为突出,临床护理人员应重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问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急性脑卒中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结果出血性卒中37例,缺血性卒中63例;高血压、冠心病为常见诱发疾病;动态发病以出血性卒中常见(64.0 %),静态发病以缺血性卒中常见(61.0%);CT显示卒中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多见. 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有自身临床特点,针对高血压、冠心病的治疗,对预防此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压变异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过程中血压波动幅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期间的血压管理,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在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198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73例,年龄22~91岁,平均年龄(67.6±12.8)岁.根据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监测静脉溶栓开始及溶栓过程中血压变化水平,评估指标包括均值(mean)、极大值(max)、极小值(min)、极差(max-min)、标准差(SD)、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SV)等.在各基线资料的校正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压参数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溶栓前NIHSS分值、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平均溶栓前收缩压(So)、平均溶栓前脉压(P0)以及在静脉溶栓过程中最大收缩压(S.)、收缩压连续变化(SsV)、最大收缩压连续变化(Ssvmax)、舒张压最大值(Dmax)、舒张压连续变化(DSV)、最大舒张压连续变化(DSVmax)等为影响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病至治疗时间短、溶栓前NIHSS评分低、溶栓前收缩压值低,溶栓过程中连续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率低为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静脉溶栓预后与溶栓开始时的收缩压、脉压及溶栓过程中血压变异率直接相关.血压的变异率越大,即血压的波动越明显,对预后越不利.维持稳定的血压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 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 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 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静脉溶栓后短时血压变异性(BPV)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以及死亡的重要因素。静脉溶栓后“血压骤降”可能预示着血管再通。短时BPV主要通过影响缺血半暗带组织周边的持续性脑血流供应来影响脑卒中的预后。目前多数研究表明,静脉溶栓后收缩压维持在141~150 mm Hg可能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最佳血压管理方案尚未确定,尤其是降压指征和幅度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BPV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个人史,合并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观察上述指标与患者溶栓结局的关系。结果 143例患者中84例(58.74%)结局良好(结局良好组),结局不良患者59例(41.26%)(结局不良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饮酒、房颤史、基线收缩压和基线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发病至溶栓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基线NIHSS评分、基线血糖、基线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至溶栓时间[R=4.274(95% CI:2.085,8.169)]、基线NIHSS评分[R=1.459(95%CI:1.238,2.054)]、基线血糖[R=1.794(95% CI:1.317,2.576)]和基线低密度脂蛋白[R=2.246(95% CI:1.872,3.417)]是导致溶栓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基线血糖、基线低密度脂蛋白是导致溶栓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以改善静脉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MB)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各TOAST亚型间的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连续收集老年性脑梗死的住院病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白质病变(WMC)的严重程度。对所有入组病例行TOAST分型,观察各亚型间MB发现率的异同。结果 694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入本研究。217例患者(31.3%),其中26例小动脉闭塞型患者(55.3%)脑内存在MB。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21),高血压病(P=0.024),入院时收缩压(P〈0.001)、舒张压水平(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P〈0.001)及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P=0.002)与MB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C分值(OR 1.157。95%CI 1.112-1.203,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OR 1.587,95%CI 1.013-2.486,P=0.044)及舒张压水平(OR 1.019,95%CI 1.007-1.032,P=0.003)为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型的患者。MB的发生率增高,提示更为严重的脑内微血管病变及可能的出血倾向。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既往脑梗死病史、舒张压水平是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脑内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高艳  刘悦  叶斌 《安徽医学》2023,44(3):245-251
目的 探究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n=20)和非出血组(n=72)。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年龄、房颤和舒张压)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预测方程,检测方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效度,用分层回归分析差异变量舒张压在年龄和是否出血转化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存在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072,95%CI:1.007~1.142)、房颤(OR=12.980,95%CI:1.701~99.026)、舒张压(OR=1.076,95%CI:1.030~1.123)是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0.692,P=0.003,诊断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0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后第90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55例)与预后不良组(46例)相比,年龄较小(P=0.029),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较少(P=0.012),溶栓前血糖较低(P=0.012),溶栓前收缩压较低(P=0.003),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低(P=0.002),起病到治疗时间较短(P=0.044),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者较少(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与溶栓预后好显著相关。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的溶栓预后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rtPA溶栓治疗病人预后状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探讨MPV对溶栓治疗的预后的影响。结果:2组病人年龄、房颤发生率、既往服用阿司匹林、收缩压、舒张压、NIHSS评分、INR、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压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和CISS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服用阿司匹林、基线NIHSS评分、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PV、血小板分布宽度、心源性卒中型及穿支动脉疾病型均为rtPA溶栓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与MR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435,P<0.05),MPV诊断rtPA溶栓治疗预后的最佳临界点为10.12 fL,其灵敏度、特异度、AUC、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9.2%、87.8%、0.882、84.6%、91.5%、88.4%。结论:MPV对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为短期溶栓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AIS患者资料,分析即时取栓效果,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分析术后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26例进行支架机械取栓的AIS患者中23例(88.5%)成功获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分(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进行评估,达到3级或2b级为血管再通;26例患者中3例(11.5%)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15.4%)出现临床死亡。(2)出院时NIHSS评分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0 d有12例患者(46.2%)达到良好临床预后(mRS 0~2分)。结论: 使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导致的AIS可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例预后差,提示应更加严格地筛选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SVD)总体负担对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rt-PA溶栓治疗,根据病人发病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以60分为界值,将总分>60分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0分者分为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