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源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以一次性能源为主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日益激化.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迫使人们将对能源的关注目光转向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在这种大背景下.前不久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可再生能源设备与技术展览会暨国际  相似文献   

2.
<正>7月20号,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议书》研讨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国家能源局,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东华设计研究院,武汉光谷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泛华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会员单位专家及领导出席会议。许文发主任致欢迎词,并对《中国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能源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以一次性能源为主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日益激化,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迫使人们将对能源的关注目光转向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在这种大背景下,前不久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可再生能源设备与技术展览会暨国际研讨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时值我国政府起草《可再生能源促进法》期间,召开这样的会议,也倍受国际能源组织的关注。研讨会不仅有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的专家作精彩演讲,也吸引了世界可再生能源委员会、国际可持续能源组织…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是一个拥有多品种能源的国家,水力资源(包括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它占到主要能源的11%和电力能力的60%。生物能是第二大的可再生能源,占到主要能源的6%。由于技术的发展,利用废水.谷物的酒精、风能和光电池的产生的能源在迅速增长。像中国一样,在加拿大的边远地区对这些技术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5.
2013年恰逢伊顿进入中国20周年,以此为契机,秉承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伊顿精心准备并发布了《能源创新及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希望积极促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提供创新思维、技术与资本投入,为中国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目标提供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是一个拥有多品种能源的国家,水力资源(包括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它占到主要能源的11%和电力能力的60%。生物能是第二大的可再生能源,占到主要能源的6%。由于技术的发展,利用废水、谷物的酒精、风能和光电池的产生的能源在迅速增长。像中国一样,在加拿大的边远地区对这些技术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加拿大在清洁能源的强项技术是水力发电、林业(林业的废料燃烧以发电、水蒸气和用于自我采暖)、采矿(清洁煤技术)、石油和天然气(有效清洁和恢复技术)。加拿大的公司在太阳能光电池、风、燃料电池、地热和潮能显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一种城市规划的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能源利用的数量特征和其他特征,分析了发达国家城市能源利用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城市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11月11日,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中国机构WADE中国在北京成立。过去5年中,WADE见证了中国的天然气以及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巨大变化,分布式能源也将在国家十二五期间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此次,WADE中国的成立,将会为中国的分布式能源带来更多的先进技术以及燃气技术,为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在能源消耗上高于其他国家,如不能合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6月16日,第5届全球分布式能源及储能(中国)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隋军研究员作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综合梯级利用技术》的报告,指出分布式供能和大规模集中供能的有机结合是未来能源系统的发展方向,为解决小型化分布式系统的难题,需要发展综合梯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建筑节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涌  梁境 《重庆建筑》2006,(3):6-19
1建筑节能在中国能源发展中的地位能源是国家经济的生命线,能效是可持续发展能源政策的基石。未来20年,中国将实行“节能优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节约资源已经提升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我国建筑能耗由于长期快速增长的趋势和增量在能源需求增长中的主导地位确定了其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报告中指出:未来20年中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将节能战略重点调整为:在继续推进工业节能的同时,把建筑、交通作为节能的重点领域。1.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