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历经漫长发展,其保留了中国茶道文化的优秀思想,同时也融入了诸多现代发展元素。日本茶道文化对日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二者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日本特色文化体系的形成。本文立足日本茶道文化,就其与日语语言文学的融合加以探讨,以期从另一视角探讨日语语言文学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而且内涵十分丰富,茶道就是茶文化的一种。茶道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元素来与之相结合。从茶道文化发展来看,茶道文化和民族音乐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都是相辅相成的。在表演茶道的过程中融入民族音乐,能够使个人情感进一步升华。本文主要是研究和茶道文化和民族音乐的融合,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不断成熟,人们对该活动的开展要求也出现了全新变化,尤其是赋予了设计活动"生命",所以,选择得当、匹配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元素,不仅能够提升建筑活动的具体品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整个文化属性的有效传承。本文拟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活动开展实况认知入手,结合传统茶道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通过融入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活动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探究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传统茶道文化的具体传承机制思路。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类院校开始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舞蹈教学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舞蹈本身蕴含诸多艺术元素,将茶道文化融入在舞蹈教学思维中,不仅有利于拓展舞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本文将分析茶文化内涵,并讲述舞蹈教学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还会阐述茶道文化与舞蹈教学思维的关联,期望加强对茶道文化与舞蹈教学思维的全方位分析,并以此促进茶道文化与舞蹈教学思维的有机融入。  相似文献   

5.
对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作为一种极具内涵和设计活动,在整个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具体的设计元素应用和设计品质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设计活动的质量。本文拟从现代建筑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道艺术的具体内涵,通过融入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的相关要求,从而分析融入传统茶道开展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着浓厚的文化体系,传统茶道艺术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想要实现对整个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应用和传承融入,必须建立在具体的载体基础上,从而实现中国画创作与整个传统茶道艺术体系的有效结合。本文拟从当前中国画的具体风格特点分析入手,结合整个中国画绘画过程中的新思潮认知,通过探究茶道意境的具体内涵,从而探究茶道意境在中国画风格中的具体体现状况。  相似文献   

7.
任健 《福建茶叶》2016,(9):229-230
中国茶道的基本思想就是四个字:和、静、怡、真。"和"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最佳选择,"怡"是在中国茶事活动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将中国茶道的精神真谛融入茶室的设计,并不断将现代设计理念补充其中是每一位优秀的设计师的责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茶道进行分析,为现代建筑艺术充分地融入茶道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朱志锋 《福建茶叶》2016,(9):309-310
中国茶道作为武术生活的典范代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元素与文化内涵于其中,尤其是与太极有着颇深的渊源关系。本文以太极武术和中国茶道基础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运用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对比和分析,针对中国茶道对太极武术的影响从"气韵"两个审美范畴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王露 《福建茶叶》2016,(7):325-326
中国的茶道是世界茶道的鼻祖,而日本的茶道也主要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与日本人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世界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在传承中国茶文化中精华部分的同时,也在其中融入了新的创新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日语中的"茶"字,从茶名、茶与人的交互以及茶的谚语方面对日语中的"茶"字表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的起源是中国,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如果要归根溯源,最终都要落到中国茶文化上。所以说,很多国家的文化之中,都留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文化中茶道作为核心内容,其中以"禅茶一味"最具影响力。其所主张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实际上是受到中国茶文化中佛家思想,日本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从而融入了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进而建立属于本国的茶道系统。从日本茶道中对其文化审美进行思考,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何鑫  许唱 《福建茶叶》2016,(7):290-291
台湾刘汉介说:"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以平和之心境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中国的绘画艺术"以气韵求其画",讲究"物我浑一",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历代士大夫、文人书画家以茶会友,借茶陶冶情操,并将这种艺术修养融入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文章主要从茶道对书画创作主体、书画作品的影响和其共同的精神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究茶道与书画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茶道属于一种精神层次的内涵所在,给予了许多事物全新的精神面貌。在茶文化与其他文化广泛融合的过程中,茶道精神也可以融入其他文化当中,并与其他文化原有的精神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全新的精神面貌。本文主要探讨了茶道在中国武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融入思路,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3.
唐壮鹏 《福建茶叶》2016,(9):379-38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茶不但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并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在茶文化广泛推广的今天,茶道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建筑设计被视为是一个载体,对我国古老的茶道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播。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与我国茶道文化二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中国的茶道文化进行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对中国茶道文化的传承,以此来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茶道精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茶道精神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不仅能够丰富高校体育训练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有效推动高校体育训练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对中国茶道精神以及中国茶道精神与高校体育训练教学的契合性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茶道精神在高校体育训练教学的融入策略作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时,其需要注重丰富和融入具体的思维内涵和认知,尤其是通过结合合适的元素内涵,即茶道文化。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内涵与整个体育教学课程设计活动中时代价值的最佳诠释。本文拟从当前体育教学课程设计的具体不足认知入手,结合茶道文化的理念内涵和价值思维认知,通过具体分析整个体育教学课程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从而探究茶道对整个体育教学课程设计活动的影响和融入机制。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茶道思想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况且,传统茶道文化的精髓可以运用到很多地方,茶道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帮助我们处理很多人际交往关系,在调节家庭关系是也尤为使适用,所谓家和万事兴。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将传统茶道思想融入图书馆管理中,使之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茶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内涵是"和"、"静"、"怡"、"真"。其中,"和"是荼道精神的核心,"静"与"怡"是茶道修炼的必由之路,"真"是茶道追求的至高境界。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同样应当在"和"、"静"、"怡"、"真"四个字上下功夫,建设和谐、宁静、舒适、真实图书馆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谭宏伟 《福建茶叶》2016,(12):360-361
中国"茶道"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茶道精神中包含了"和、静、深、品、远"等特性,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是极其深远的,茶道精神与茶性和禅性是融为一体的。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道精神所体现的精神思想内涵是广泛而深远的,并且中国的茶道精神已经影响到了全世界范围的许多国家,对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是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韩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其茶道精神与韩语、韩文化一脉相承。本文结合韩国茶文化与茶道精神,重点就韩国茶文化对思政内容融入韩语课程教学的启示加以探讨,以期为高校韩语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融合问题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前大众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中华武术与茶道文化的养生健康价值日益被社会所认可。因此,站在文化包容与应用的基础视角,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创新体系,从而为中华武术的价值影响提升注入新的力量。本文拟从茶道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入手,结合中华武术的发展状况理解,通过探究中华武术中的茶道文化元素,进而分析当前环境下融入茶道文化的中华武术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20.
日本茶道文化是当前世界茶道文化体系中极其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化体系,在对该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过程中,不难看出日本茶道文化的具体内涵极为丰富,其中不仅承载了日本饮茶生活,同时其中也将系统化的精神理念和人生启迪融入其中,实现了日本茶道文化的"生动"、"形象"构建。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理解,从而探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日本茶道文化及日语构造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