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河道治理已从传统的功能治理发展为生态治理。泉州市梧垵溪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典型案例之一,其通过采取划定生态蓝线、拓宽生态河道、减少裁弯取直、砌筑生态挡墙、保护生态河床、开展清淤疏浚、截污纳管、创新支护技术、生态补水、提升景观绿化以及实施河长制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和管理措施,大大改善了河道生态水环境,既提高了防洪排涝标准、提升了水质,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刘扣生  毛桂龙 《浙江建筑》2012,29(10):10-13
以余杭塘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分析了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出现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从疏浚淤泥、截污纳管物理治理到湿地景观的生态治理以及生物治理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河道整治的方法和途径,并提出了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城市景观水体补充水的现状总结,分析了补充水与景观水体的水质差距;阐述了目前深度处理的工艺技术及存在的技术难点和问题;以西湖长桥溪生态修复工程为例,提出了一种污水处理与景观水体补水相结合的城市景观湖泊补水模式,为开展城市环境整治、生态恢复和景观建设提供了经验。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同时,合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最新政策要求。以深圳市光明区鹅颈水为例,介绍了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协同建设实践。在鹅颈水水体治理中,雨水径流源头污染控制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提质、长制久清”等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协同,在河道整治、绿化景观、雨污水分流改造、正本清源等工程中落实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作用,实现了“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的协同。鹅颈水河道治理实施效果表明,流域内的光明水质净化厂进水水量及进水污染物浓度实现双提升,河道已经稳定消除黑臭现象,水环境和水景观均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7,(Z2)
"城市双修"成为新时期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工作。潍坊通过实施河道整治规划,将贯穿城区的主要河流相互贯通,修复生态,构建了完整的城市水生态网络体系;并通过打造沿河景观,提升沿岸土地价值,带动了老城区的开发和产业升级,实现了城市修补。潍坊河道整治规划在区域协调、建设资金筹措、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功能提升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其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银川银新干沟整治工程为例,对当前国内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项目的设计与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介绍银新干沟整治工程的建设背景与实施情况,阐述基于景观更新理念下的综合性水体治理策略,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滨水景观环境更新融合"的交叉议题进行初步研究。介绍在生态自净系统遭到破坏的城市水道治理项目中,运用景观更新理念进行整治修复的思路和设计手法,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案例与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市政技术》2017,(4):158-160
根据河道所在城市的规划定位和两侧用地性质及控规范围,借鉴海绵城市的最新规划理念,提出"水安全"、"水安全+水景观"、"水安全+水景观+水生态"3种城市河道整治与岸线设计模式,并根据实例阐述了这3种设计模式所适应的城市河道类型,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海绵城市河道整治与岸线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城市双修"工作,河南省新乡市决定修编城市水系生态规划,以求解决黑臭水、河道生境恶化、洪涝灾害和水景观缺乏等水生态问题。从过去偏重中心城区重点河段、形象性的景观整治作法,改变为根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政策思想,立足于长远,以城市水生态安全为重心,建立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主导,水利、市政、环保和规划专业为协同的技术团队,开展城市水系连通生态规划。将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与农田输配水工程、城市防洪、运河旅游、滨水区修补和海绵城市规划等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实现以改善水生态质量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建设机制。在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在不同尺度和项目类型上,风景园林专业将获得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道正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整治,自然环境恶化,河流防洪等级不断提高,势必对河道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以景观水利生态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统筹设计理念,阐述具体内涵和意义,解决以水利治水为主转向景观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城市滨水带综合治理,并结合上海南翔镇横沥河生态文化景观工程的实践,初步构建该设计理念的模式及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河流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河道被侵占、水质污染、水环境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城市河流治理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河道治理措施研究的重心也从河道行洪、航运等的基本功能向重视河流的生态治理与修复转变。本文以过芸溪流域河道治理工程为例,探讨河道防洪与城市景观工程相结合的城市河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仕方 《城乡建设》2014,(10):49-50
正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温岭市率先实施河道整治,将前溪、东月河综合整治作为"五水共治"的示范性项目,在查阅相关规划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设计理念、工程措施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建议,规划并实施整治工程,为进一步提升美化城市河道周边环境、有效保障河道防洪排涝、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城市河道生态化建设调查研究——以杭州城市河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思思  倪琪 《华中建筑》2012,(7):121-123
该文实地调研分析杭州主城区城市河道,从生态河道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生态护坡建设与植物配置出发,结合具体实例,重点探讨生态护坡建设的原则、分类和形式;将河道植物分成河岸植物与水生植物,详细分析植物配置形式,阐明其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及其与滨水景观小品的搭配,为后续的城市河道生态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管理绩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河道是城市的生态线、生命线、景观线。如何开展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管理绩效评估是河道建设保证城市河道生态水文安全、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河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科学问题。以西北干旱地区国家级园林城市库尔勒市为例,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扎根理论和ANP法,首先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绿化养护三个阶段构建了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可持续建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其次,基于可拓物元法对库尔勒市杜鹃河景观工程可持续建设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确定评价等级为"良";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库尔勒市河道景观工程可持续建设管理提质增效策略,可为其他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蒋庆云  王素梅  姜思华 《山西建筑》2011,37(14):204-205
针对北京市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明确生态河道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以生态治河理念为指导,恢复自然河道的生态系统,对边坡进行生态防护和绿化,恢复和营造良好的都市型河道景观,改善河道水体水质,以期满足水安全和人们对水的各种需求,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水和谐。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道有其自身的基本功能,如: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等,要将其作为城市生态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门户和窗口,这就需要关注对城市河道的生态恢复设计,分析城市河道治理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切实有效的生态恢复设计方法和措施,依循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和景观设计并行的理念,更好地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  相似文献   

16.
河道的生态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生态河流的构建是融合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生态河流的建设,更着重于新型生态工艺和生态材料的使用,在满足防洪、排涝的水利工程基础上,建设出自然与人和谐的水环境。对自嵌式加筋土挡墙、石笼挡墙、生态袋挡墙三种驳坎的结构和生态、景观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河道整治中驳岸形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结合龙泉市龙泉溪综合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案例,探讨了山溪性河道景观的建设理念与方向,并从堤防护岸设计、河滩地景观生态建设、慢行系统构建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建设内容,旨在以生态治理为第一要素,营建适宜自然发展规律的健康河道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遵循海绵城市景观适应性设计原则,将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恢复城市河道的重要生态、文化和景观价值,从城市居民需求角度出发,以无锡市梁溪河启动段景观带整治与提升工程项目实践为例,将生态技术和海绵理念融汇其中,打造生态美好、韧性安全、特色鲜明的河道沿岸景观系统。  相似文献   

19.
隆德县渝河(县城段)生态治理工程采用生态治理手法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满足防洪需求与景观功能的有机结合,结合河道两岸现状,提出河道治理理念、原则及措施,营造集休闲、健身、游憩、娱乐、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滨河生态景观长廊,其经验可为其他城市的河道水生态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23)
根据生态温泉城开发的目标,提出项目区河道整治的主要技术措施,应以水质处理、人工湖、水上乐园、漂流河段等主要的水景观建设为重点,带动其它河段和支流的治理。在护岸设计中应以生态修复为主导,不宜采用渠道化设计。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