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究响应面法优化筛选6种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果胶酶)添加于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最优组合酶谱。采用第3代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进行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个水平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每个水平设5个重复,以还原糖释放量(RS)和干物质消化率提高值(IDMD)为评价指标,确定单酶的最佳添加量;据此结果,进一步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6 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6因子3水平L_(54)(3~6)试验,对6种单酶进行复配组合,以RS和IDMD为响应值,确定6种单酶的最佳组合酶谱。结果表明:在1~3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9.71 mg/g和2.86%;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9.59 mg/g和2.81%,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24%和1.75%,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在4~6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β-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10.45 mg/g和2.95%;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10.34 mg/g和2.92%,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05%和1.02%,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综上所述,1~3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4~6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β-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  相似文献   

2.
通过预消化法考查了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等非淀粉多糖酶对饲用海藻粉中非淀粉多糖的酶解情况。首先由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了3种非淀粉多糖酶和中温淀粉酶酶解饲用海藻粉的最佳使用条件。其次通过评价试验证明3种非淀粉多糖酶对海藻粉均有较好酶解效果,还原糖增加率均达到10%以上。最后通过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与中温淀粉酶的复合试验进一步发现,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在酶解细胞壁中的非淀粉多糖时效果明显,其还原糖增加率最大可提高到50.9%。研究表明:非淀粉多糖酶可以有效地酶解海藻粉中难以被动物利用的非淀粉多糖,提高其营养成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玉米-豆粕型日粮的非淀粉多糖(NSP)种类与含量,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的理论依据以及非淀粉多糖酶对玉米-豆粕日粮养分消化率和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酶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养分消化率和畜禽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采用体内法和体外法评估辽东栎籽实(QLS)在生长猪饲粮中的营养价值。试验共由3个试验组成:试验1测定基础饲粮添加10%和20%QLS对生长猪饲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并采用套算法计算QLS在猪上的消化能值;试验2采用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测定饲粮添加2%、6%和10%QLS对猪饲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3选择在6%QLS饲粮(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添加6 mg/kg单宁酶(100 000 U/g)、500 mg/kg非淀粉多糖酶(包含10 000 U/g的木聚糖酶、250 U/g的纤维素酶、1 000 U/g的β-葡聚糖酶、1 000 U/g的酸性甘露聚糖酶和500 U/g的果胶酶)以及单宁酶和非淀粉多糖酶组合的外源酶制剂,测定其对含QLS的猪饲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1、试验2中饲粮总能、粗蛋白质和干物质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ATTP)均随QLS添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降低(P0.05)。2) 0、10%和20%QLS饲粮的消化能分别为(14.41±0.26) MJ/kg DM、(13.64±0.59) MJ/kg DM和(12.73±0.45) MJ/kg DM,以套算法计算得到QLS消化能约为6.36 MJ/kg DM。3)与对照组相比,各外源酶制剂添加组总磷的ATTP显著提高(P0.05),总能和粗纤维的ATTP有提高趋势(0.05≤P0.10),干物质、粗蛋白质和钙的ATTP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2%~10%QLS对生长猪饲粮养分的体外消化率有降低作用,添加单宁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QLS饲粮的养分消化率无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饲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益生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AA+肉仔鸡,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饲喂基础饲粮+400 mg/kg非淀粉多糖酶,试验2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益生素,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益生素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提高1~42日龄肉仔鸡的日采食量5.26%(P<0.05),分别降低1~21日龄6.43%(P<0.05)和1~42日龄料重比4.57%(P<0.05)。非淀粉多糖酶和益生素能显著提高钙的表观代谢率6.83%(P<0.05)和11.86%(P<0.05),以及磷的表观代谢率11.45%(P<0.05)和16.10%(P<0.05)。由此得出,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益生素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表观养分代谢率作用有所提高,益生素组好于非淀粉多糖组。  相似文献   

6.
针对饲粮非淀粉多糖(NSP)酶的海量筛选工作和动物试验间的可比性差等问题,本研究探讨使用体外模拟法优化生长猪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的NSP酶谱。首先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研究NSP酶的添加水平与饲粮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的关系。在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和果胶酶6种NSP酶,分析各NSP酶对饲粮IVDMD的作用效果。然后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筛选2种饲粮中6种NSP酶的最佳酶谱。结果表明:1)6种NSP酶的添加水平与2种类型猪饲粮IVDMD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2)α-半乳糖苷酶对玉米-豆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最高,达到了1.28%,木聚糖酶对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最高,达到了1.95%。3)玉米-豆粕型饲粮的最佳酶谱为:纤维素酶533.6 U/kg、木聚糖酶9 983.7 U/kg、β-葡聚糖酶1 014.4 U/kg、β-甘露聚糖酶4 080.6 U/kg、α-半乳糖苷酶251.6 U/kg和果胶酶107.3 U/kg。玉米-杂粕型饲粮的最佳酶谱为:纤维素酶960.0 U/kg、木聚糖酶17 177.6 U/kg、β-葡聚糖酶405.8 U/kg、β-甘露聚糖酶19 023.2U/kg、α-半乳糖苷酶307.2 U/kg和果胶酶96.9 U/kg。4)优化后的酶谱使玉米-豆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了3.26%,使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了3.75%。由此可见,6种NSP酶联合使用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生长猪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小麦日粮中添加不同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复合酶对肉鸭生产性能和部分血液指标及代谢激素的影响,为非淀粉多糖酶在肉鸭小麦日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将360只1日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20只,试验分1~14 d和15~42 d两期进行。结果表明,小麦日粮中添加NSP酶对肉鸭1~14 d、15~42 d日增重、血液中碱性磷酸酶及代谢激素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15~42 d复合酶Ⅱ组肉鸭采食量(P<0.05),对日增重无影响,从而降低料重比提高饲料利用率;15~42 d复合酶Ⅱ组肉鸭尿酸和尿素氮同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说明非淀粉多糖酶可提高日粮中蛋白利用率,加速体内氮的沉积。试验表明,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鸭血清指标无显著影响,但复合酶Ⅱ可显著降低料重比。  相似文献   

8.
非淀粉多糖酶对仔猪早期生产性能和消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10头母猪生产的100多头仔猪 ,研究了玉米—豆粕型仔猪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仔猪早期生长性能和消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组在对照组日粮中添加120g/t非淀粉多糖酶。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非淀粉多糖酶使断奶仔猪蛋白质消化率提高9.67 %(P<0.05) ,有机物消化率提高15.40 %(P<0.05) ;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仔猪断奶前的生长无明显影响 ,但对断奶后0~14天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可提高仔猪日增重10.40 %(P<0.05) ,提高窝重17.65 %(P<0.05)。试验结果同时提示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有效地缓解仔猪断奶时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敖翔  范明东  周婷  何健 《养猪》2019,(4):12-14
为研究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7.22±0.2)kg的150头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断奶仔猪,按体重相近、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为3个组:1)正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2)负对照组,饲喂低营养水平饲粮;3)非淀粉多糖酶组,在负对照组饲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500 g/t。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断奶仔猪。预试期3 d,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正对照和负对照组相比,非淀粉多糖酶组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2)与负对照组相比,非淀粉多糖酶组显著提高了干物质、氮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P<0.05)。总之,试验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在低能量水平饲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提高了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降低了料重比。  相似文献   

10.
选用46周龄健康海兰蛋鸡,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试验设计,研究在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益生素对蛋鸡生产性能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9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组饲喂添加60mg/kg产酶益生素的基础日粮,试验2组饲喂添加400mg/kg非淀粉多糖复合酶,整个试验期共40d,饲养预试期10d,正试期30d。结果显示,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益生素都能提高蛋鸡产蛋性能,但益生素的效果更明显,添加益生素组的平均蛋重比对照组提高了1.57%(P<0.05),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益生素有提高各养分表观代谢率的趋势,但效果并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1.
非淀粉多糖酶制剂对肉鸭表观代谢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24只30日龄的樱桃谷肉鸭,采用单因子设计,通过在小麦日粮中添加不同种类的非淀粉多糖酶(100g/t),研究不同复合酶制剂对肉鸭养分利用率和代谢能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只鸭,试验期9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II显著提高粗蛋白、能量和粗纤维的表观利用率及表观代谢能值为8.33%、6.23%、3.19%和0.62MJ/kg,极显著提高脂肪的利用率,达到17.25%。非淀粉多糖酶I和单一纤维素酶能改善营养物质利用,但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复合酶II组每千克日粮表观代谢能和粗蛋白有效营养改进值(ENIV)分别为0.62MJ和0.77%,相当于每克酶制剂提供的表观代谢能和粗蛋白ENIV值为6.2MJ和7.7%。这表明,小麦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II能更有效地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考察在添加复合非淀粉多糖酶的蛋鸡日粮中补充α-半乳糖苷酶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25周龄健康海兰灰粉蛋鸡5000羽,按单因素设计随机分成2个处理,每处理5个重复,每重复500羽.对照组饲喂添加复合非淀粉多糖酶的蛋鸡日粮,试验组日粮在对照组日粮中再添加5U/kgα-半乳糖苷酶.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内蛋鸡日粮中补充α-半乳糖苷酶制剂产品,通过配方调整可降低蛋鸡饲料成本42元/t,提高蛋鸡的产蛋率1.24%、增加蛋重0.77%、降低料蛋比0.97%、并使每kg蛋的生产成本降低0.13元,同时能显著降低脏蛋率(P<0.05).表明在复合非淀粉多糖酶基础上补充α-半乳糖苷酶能进一步提升复合非淀粉多糖酶产品功能,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了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及α-半乳糖苷酶对生长猪饲粮干物质、粗蛋白质及能量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两个4×4拉丁方设计,选择平均体重为30kg左右的杜大长三元杂交健康去势公猪8头,共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非淀粉多糖酶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能量(GE)的表观消化率均有提高,且添加酶Ⅱ效果最显著;添加不同水平α-半乳糖苷酶组其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能量(GE)的表观消化率也均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且添加量为0.6g/kg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用于肉鸡小麦型饲粮的最佳复合酶谱。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酶(30、60、90、120、150和180 U/g)、木聚糖酶(200、400、600、800、1 000和1 200 U/g)、纤维素酶(200、400、600、800、1 000和1 200 U/g)和植酸酶(500、1 000、1 500、2 000、2 500和3 000 U/kg)分别添加于肉鸡小麦型饲粮中,采用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研究单酶的最佳添加水平;据此,采用4因子3水平L9(34)正交设计和体外法研究4种单酶复配效应,每种酶各设计3个添加水平:β-葡聚糖酶为100、150和200 U/g,木聚糖酶为900、950和1 000 U/g,纤维素酶为900、950和1 000 U/g,植酸酶为1 500、2 000和2 500 U/kg,以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料残渣总能为判定指标,确定4种单酶的最佳复合酶谱。结果表明:1~3周龄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当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分别为150、960、950 U/g时,分别获得最大还原糖生成量0.918、1.161、0.927 mg/g,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2 010 U/kg时,获得最大植酸磷降解率92.35%;4~6周龄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当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分别为150、950、960 U/g时,分别获得最大还原糖生成量0.920、1.160、0.929 mg/g,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1 940 U/kg时,获得最大植酸磷降解率92.23%;当4种酶的复合酶谱为β-葡聚糖酶150 U/g、木聚糖酶950 U/g、纤维素酶900 U/g、植酸酶2 500 U/kg时,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料残渣总能均获得较优值。综上,肉鸡小麦型饲粮中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的最佳添加水平,1~3周龄分别为150、960、950 U/g和2 010 U/kg,4~6周龄分别为150、950、960 U/g和1 940 U/kg,且2个阶段肉鸡小麦型饲粮中4种酶的最佳复合酶谱为β-葡聚糖酶150 U/g、木聚糖酶950 U/g、纤维素酶900 U/g、植酸酶2 500 U/kg。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21,(2)
非淀粉多糖酶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等,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能够有效降解饲料中具有抗营养作用的非淀粉多糖,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猪的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文章从繁殖母猪、断奶仔猪、肥育猪3个方面综述了饲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的作用,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胃蛋白酶-胰酶两步水解法,探讨非淀粉多糖(NSP)酶的组成及活性对特定蛋鸡日粮的黏度影响.从而筛选出对于特定组成蛋鸡日粮的最佳复合酶制剂配方.为针对特定地区日粮筛选优化NSP酶提供快捷有效的方法。试验以饲料黏度变化为检测指标.建立了NSP酶添加量与离体黏度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组合NSP酶作用效果显著优于单一NSP酶.日粮中NSP种类和含量决定了NSP酶的最佳酶谱和最适添加量.  相似文献   

17.
饲料加工过程中非淀粉多糖酶的催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含非淀粉多糖酶小麦型饲料进行制粒加工,测定饲料还原糖及纤维素的含量,探讨了非淀粉多糖酶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对还原糖、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的催化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小麦型饲料在制粒过程中,还原糖增加17.76%(P0.01),半纤维素下降1.41个百分点(P0.01)、纤维素下降0.44个百分点(P0.05)。而无酶饲料在制粒过程中还原糖、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阿拉伯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等饲用非淀粉多糖酶制剂作用机理和影响饲用非淀粉多糖酶制剂应用效果的因素。非淀粉多糖酶可以降解饲料中可溶性非淀粉多糖,降低食糜的粘性;摧毁植物细胞壁,释放细胞内养分;减少动物后肠有害微生物增殖;对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以及提高机体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日粮类型、动物种类、动物消化道内环境、饲用酶制剂性质、其它饲料添加剂的作用以及加工和贮存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酶制剂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木聚糖酶对小麦非淀粉多糖的降解效果。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木聚糖酶水平,在一定水分(料水比为1:10)、温度(40℃)和pH值(6.0)条件下酶解2 h,小麦非淀粉多糖含量变化。在酶水平为每克小麦60 000 IU时,降解效果最大;以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不可溶性非淀粉多糖、总非淀粉多糖含量变化为指标,每千克小麦的适宜木聚糖酶添加量分别为0.718 g、0.732 g、0.717 g。添加木聚糖酶对小麦非淀粉多糖有显著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用于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的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复配的最佳酶谱组合。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分别设定6个水平添加到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中,采用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研究单酶的最佳剂量;然后根据各单酶最佳添加量,将4种单酶分别设定3个水平:木聚糖酶(750、800、850 U/g),β-葡聚糖酶(50、100、150 U/g),纤维素酶(700、750、800 U/g),植酸酶(1 000、1 500、2 000 U/kg),采用4因子3水平L9(34)正交设计,设置9种组合方式,以净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粮残渣总能为检测指标,确定4种单酶复配的最佳酶谱组合。结果表明: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的最佳添加量,0~3周龄分别为800、130、770、1 360 U/kg;4~6周龄分别为800、130、790、1 470 U/kg;4种单酶组合的最佳酶谱均为木聚糖酶850 U/g、纤维素酶750 U/g、β-葡聚糖酶50 U/g、植酸酶2 000 U/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