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复溶水为试验相,采用96h急性毒性试验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对稀有的鮈鲫毒性。结果显示,高浓度的复溶水对稀有鮈鲫胚胎、仔鱼和幼鱼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更为敏感。随着复溶水浓度的增加,稀有鮈鲫受精卵孵化率降低,仔鱼畸形率增高、成活率降低、生长减慢;对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的NOEC、LOEC和MATC分别为12.5%、25%和17.68%;对幼鱼96h LC50为69.1%。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底泥经晾晒后毒性大幅降低,暗示恢复东湖通江状态并让水位自然涨落,可能有助于缓解污染、恢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瓦氏黄颡鱼的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6月,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分数批收集到长江野生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亲本,通过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瓦氏黄颡鱼的胚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黄囊仔鱼、晚期仔鱼和幼鱼3个阶段。初孵仔鱼淡黄色,肌节40对,平均全长5.2mm。水温20~22℃时,孵出后第3d口张开;第7d开始摄食;第9d卵黄吸尽,此时鱼苗平均全长12mm,卵黄囊仔鱼阶段结束。晚期仔鱼阶段的仔鱼,胸鳍、尾鳍、臀鳍、背鳍、腹鳍先后发育,至鳍褶消失时晚期仔鱼阶段结束。经过30d的生长和发育,进入幼鱼阶段;此时平均全长达37mm,其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展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和幼鱼发育研究, 系统地描述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七鳃鳗的卵裂为全裂类型, 在(18±1)℃水温下, 受精卵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头凸期、孵出前期以及孵出期, 历时11—12d孵育出仔鱼。初孵仔鱼体重为(0.00032±0.00002) g, 全长为(0.29±0.02) cm。在卵黄囊期内, 仔鱼体重和全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 吻长、眼径、眼鳃间距、口笠长、鳃前长、鳃长、头长、体长、尾长和泄殖孔长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初孵仔鱼经过约15d(卵黄囊期)发育成幼鱼, 幼鱼卵黄囊完全吸收, 消化道贯通, 形成肠道, 开始摄食。在幼鱼期, 经5 个月的培育, 幼鱼体重和全长随月龄的增加而增长, 体色逐渐加深, 5月龄幼鱼的体重和全长分别为(0.07±0.01) g和(3.87±0.32) cm。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研究为七鳃鳗发育生物学积累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七鳃鳗的人工增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推进七鳃鳗的模式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胡子鲶的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子鲶(Clarias fuscus)的胚胎和幼鱼的发育过程与蟾胡子鲶(C.batrachus)类似,器官分化时间和大小比例则有一定的差异。胡子鲶卵呈球形,富含卵黄,卵径1.7—1.9毫米;出膜仔鱼全长4.8—5.1毫米,比蟾胡子鲶约大1/3;幼鱼卵黄囊被吸收消失的时间比蟾胡子鲶迟1—2天。心脏的出现和搏动与开始出现血液循环的间隔时间只有3—5小时;耳石的出现几乎和心脏的出现处在同一时间内,与白鲢有较大的差异。在仔鱼前期居维氏管明显,但出现的时间比蟾胡子鲶稍迟些。仔鱼出膜形式与蟾胡子鲶不同,也与一般鱼类出膜形式不同。仔鱼是以腹部卵黄囊顶破卵膜,以卵黄囊先出膜,一般鱼类多数是以头部或尾部先出膜的。在水温28.5—31℃的条件下,从受精到孵化出膜的时间为28小时25分;幼鱼期共历时12—15天。    相似文献   

5.
稀有鮈鲫胚后发育和幼鱼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室养条件下稀有 鲫胚后发育与幼鱼生长的特点。稀有 鲫的胚后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共11个时期,在水温24.7—31.8℃的条件下,初孵仔鱼经25—30d即可完成胚后发育。在胚后发育期间,仔鱼、稚鱼及幼鱼呈线性生长,每日增长0.52mm左右。饲养条件对生长和发育均有很大影响。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采于四川省汉源县、灌县及彭县的亲鱼,其后代在生长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探究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ACC、FAS及CPT I活性变化及葡萄糖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它们的影响。采用酶学方法研究了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过程中ACC、FAS及CPT I活性变化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在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对照组与维生素C组中ACC和FAS活性呈上升趋势,CPT I活性呈“下降-上升”变化趋势,而葡萄糖组ACC、FAS及CPT I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3种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C组ACC活性在内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FAS活性在混合营养期和外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CPT I活性在内源营养期和外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ACC、FAS及CPT I在维持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脂质代谢的动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15g/L的葡萄糖溶液可通过调节仔鱼体内脂质代谢酶的活性而形成新的脂质代谢水平,以满足仔鱼生长发育需要;而30mg/L的维生素C对维持仔鱼发育中体内正常的脂质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检测和评估长江岸线宜昌江段五种不同类型水样的生物毒性, 研究于2019年3月在宜昌江段采集五种典型水样, 采用稀有鲫胚胎进行了暴露试验。经检测发现3#水样(工业生产污水)、4#水样(生活污水)常规污染物(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数超标。胚胎毒性试验结果显示3#和4#水样的生物毒性最大, 其畸形率和死亡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水样(长江白洋港江段水样)对稀有鲫胚胎发育无显著影响; 其中3#和4#两组水样处理的胚胎出现诸如脊椎弯曲、心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孵化率下降和发育迟缓等发育异常现象; 同时, 4#水样处理的胚胎还出现大量心包水肿现象。研究表明氨氮含量等常规水质指标超标会对稀有鲫胚胎产生较大毒性效应。研究可为长江岸线宜昌江段水体的综合评价及后续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用不同比放射性的~(90)锶试液处理受精卵,各处理组都有畸形和死亡现象。畸形的高峰一般出现在囊胚期和晶体形成期,畸形的类型一般为脊椎弯曲、体短、胸腔和卵黄囊扩大,头和眼畸形。随后即出现死亡高峰。例如:游动期的死亡率分别是:21%(对照);36%(5×10~(-11)居里/升);40%(5×1-~(-10)居里/升);45%(5×10~(-9)居里/升)。鲫仔鱼对~(90)锶吸收积累的结果表明:鲫仔鱼体中比放射性大小与试液的比放射性大小成正比,并随试验吋间的延长,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鲫仔鱼的积累系数则不依试液的比放射性大小和生物量的多少为转移。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稀有ju鲫(Gobiocypris rarus) 作为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行性。采用换水式试验,在硬度为200 mg/L (以CaCO[3]计)、pH7.8±0.2、温度24-25℃条件下研究了铬、铜、锌和五氯酚(PCP)对稀有ju鲫的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对2日龄稀有ju鲫的24 h和96 h和LC[50]控制范围分别263.6-334.7和115.3-178.5 mg/L (n=8)。铬、铜、锌和五氯酚对2日龄稀有ju鲫的急性毒性值(96 h LC[50])范围,从铜的52.2 μg/L到铬的52000 μg/L,毒性大小的顺序是铜>五氯酚>锌>铬。研究结果表明,稀有ju鲫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毒性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种快速评价有毒化学品对稀有鲫慢性毒性的试验方法。选择<3d龄的稀有峋鲫幼鱼开始暴露,试验药物为国际标准参比毒物CU( 2),Cr( 6),Zn( 2)和PCP;试验温度为25±1℃,每天更换试验液一次,试验持续5d。以现存量为测试指标,Cu( 2),Cr( 6),Zn( 2)和PCP对稀有鲫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20,2500,100,40ug/L;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40,5000,200,80ug/L,与7d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相接近。试验结果表明,稀有鲫亚慢性毒性试验可从7d缩短为5d。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