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讯日前,住建部、环保部印发《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对此,规划强调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具体包括通过控制开发强度,建设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促进雨水下渗;推广海绵型社区;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推广海  相似文献   

2.
《建筑工人》2015,36(5)
<正>近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16个地区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常用的城市雨水收集技术包括屋顶及地面雨水收集2种方式。而城市雨水的运用则分为屋面雨水集蓄、屋顶美化雨水、园区雨水集蓄以及雨水回灌地下水。在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对策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全面提升对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认识水平,重视城市雨水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与建设理念,从下沉式绿地、雨水收集系统、透水混凝土、珍珠岩材料等角度,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几种途径与方法,指出海绵城市的建设是解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
海绵城市建设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解决城市用水、洪涝、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本文通过微观层面解读海绵城市的建设,从生态车位、植草沟、雨水收集模块、生态湿地、景观花园等海绵城市建设出发,解析海绵城市如何实现渗、蓄、滞、净、用、排六大理念,从而为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水循环利用等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乡建设》2016,(9):36-40
以系统性思维建设海绵城市 主持人:现在城市内涝多发的现象很严重,您认为如何运用系统性思维方式,建设海绵城市? 程晓陶:首先,什么是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天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研究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指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增加土壤对雨水的吸收,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和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7.
侯毅攀  马骞  牛兆丰 《砖瓦》2021,(4):58-59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理念已经被建设人员所逐渐掌握,能熟练应用这一技术的人员逐渐增多,然而,尚未建立完善的房建项目雨水收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广泛应用。对海绵城市建设而言,雨水收集在房建项目中的具体应用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一技术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忽视科学合理地应用该项技术,则会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受到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在房建项目的具体应用中,应当确保良好的施工质量,进而为海绵城市建设后续一系列环节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0、前言海绵城市概念的第一次提出,到2015年试点工作的首次开展,目前已经过去五年时间[1,2]。国家试点,省级试点,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海绵"的建设热潮。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海绵城市建设的规模达到万亿元。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海绵城市的理论在逐渐的完善,人们的认知也在逐步提高。海绵城市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  相似文献   

9.
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分析比选了某住宅小区的雨水排放方案,主要阐述了雨水收集净化利用排放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指出雨水收集净化利用排放技术是解决城市雨水内涝灾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突出,雨水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城市水问题意义重大。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我国城市逢雨必涝的同时又能利用雨水资源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建设途径、建设框架、雨水利用和建设措施等方面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本人在蛇口工作6年,回到这里非常亲切,借此机会介绍一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主要讲三个部分:一是这个规范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二是修编概况,三是主要修编内容。一、海绵城市是多目标的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有一个小括号是"低影响开发系统",我们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整个城市的有机组成体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小区雨水建设规范是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标准。海绵城市建设中,在指南中谈到由几部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     
<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海绵城市"是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3.
正一、建设理念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在城市雨水管理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和国际先进雨水管理理念接轨的中国智慧,是中国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国城市内涝频发,雨水得不到有效回收循环再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对雨水利用的发展和创新,是新时代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突破和完善。通过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针对目前城市现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海绵城市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多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和水体修复技术均需要用到不同类别的功能介质土。为了研究不同配合比介质土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径流滞留及净化性能的影响,以玉溪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依托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实测数据对城市径流雨水污染物进行了特征分析,然后通过介质污染物渗透及净化实验探究了不同配合比和不同增强层的功能介质土去除径流污染物能力和渗透性,最终给出了高性能、低造价的功能介质土最佳配合比,为红壤地质条件下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介质土选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绵一样,遇到雨水时把它们吸纳起来,缺水的时候再吐出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城市有更多的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天然水系,特殊的规划设计让城市中的绿地、花园、道路、房屋、广场成为滞留雨水的绿色设施。届时,整个城市将建立"渗、蓄、滞、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将80%左右的雨水留住。目前,安徽省已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按照要求,到2017年底,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构建完善雨洪管理系统刻不容缓。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2日,住建部继《住房和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工作要点》中提出的"海绵型城市"概念后,又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用)》(以下简称《指南》),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此后,北京、河北、安徽、福建等省市纷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4月初试点城市名单的正式公布,一股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在全国兴起。业内人士预测,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拉动6万亿元投资。对此专家提醒,热潮之下更需冷思考。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巨大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许多问题有待深思。海绵城市建设热潮兴起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绵一样,遇到雨水时把它们吸纳起来,缺水的时候再吐出来利用,能够像大自然一样对雨水进行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相似文献   

19.
正李占斌:建设海绵城市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急功近利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李占斌认为,建设海绵城市,并不能排除城市洪涝的可能,渗透是需要时间、有一定的过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目的是将雨水有效收集利用,遇到暴雨时有防灾减灾的作用,干旱时则能有效缓解旱情,从根本上解决水多水少的问题。建设海绵城市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急功近利。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指导意见,各地才开始试点,而且海绵城市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个慢工程,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长期受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雷佳恒 《城市开发》2023,(1):122-123
<正>随着国家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为了更好地建设城市,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发展,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的理念随之应运而生。作为海绵城市的一个基本单元,雨水花园通过对雨水进行收放控制。而雨水花园可以从降雨开始,合理利用雨水,实现雨水的可持续利用,有效解决缺水问题。通过对雨水的合理控制,也可以有效解决洪水等自然灾害问题的发生。雨水具有随机性及灵活分散的特点,因此雨水花园也需根据天气环境及建筑地形进行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