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李丽华 《右江医学》1997,25(3):149-149
降逆和胃法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8例广西钦州市一医院(535000)李丽华胆汁返流性胃炎,即为胆汁返流入胃刺激胃粘膜而致的慢性炎症。本病可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累过度,思虑忧伤等,伤及脾胃,形成“土虚”为主的慢性病灶。土虚木乘,致使胆气不降,失于疏泄...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主张甘温补益脾胃之法,然则详于脾而略于胃。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补其不足,分脾胃而分别论治。作者从医案中记述的脾胃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阐述了脾胃病变当分析而论。  相似文献   

3.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同居中州,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一身,胃受纳腐熟水谷五味,二者互为表里,升降相因,不但主持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是整个人体的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脾胃之为病,则升降失常,生化乏源,脏腑失养,百病始生。  相似文献   

4.
脾虚湿困及其它脾胃虚实证的胃肠道症状与胃电频谱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述财  梁雪芬 《广东医学》1997,18(11):757-759
应用“胃肠电检测系统”观察脾虚湿困及其它脾胃虚实证的胃电频谱异常,分析其胃动力改变。发现脾胃气虚患者胃电减弱,进餐反应延迟。肝胃不和患者空腹胃电亢进,进餐反应强烈。脾虚胃逆证患者空腹胃电亢进,餐后反应延缓但较强。脾虚湿困证患者空腹胃电减弱,进餐反应延缓并减弱。该研究及相关病理形态研究结果能解释脾虚湿困等脾胃虚实证及其胃症状的部分病理机制,并为临床辨证施治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饮食和情志所伤是本病发病的关键:①嗜食辛辣肥甘,长期饮酒,胃腑积热,耗伤胃阴,导致胃阴亏损,或因暴饮暴食而损伤脾胃,脾胃失和,胃气不降而发病。②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病。饮食与情志所伤,往往互相影响,在疾病演变过程中亦能互相转化,如饮食所伤脾胃不和,正气内虚,再遇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失其疏泄,脾胃更易受犯而致肝胃不和;肝郁气滞化火,火热移胃而致肝胃积热;火郁热蕴,又能耗伤胃阴,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初病在气,胃气郁滞,  相似文献   

6.
和胃法,是通过辨证施治,达到胃气和、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脾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统称。胃为人体营养物质之源,与脾合称后天之本,故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之为医,皆以胃为要。笔据东垣之论,结合实践体会:“胃和则五脏六腑皆安,胃不和则百病由生。”故采用“和胃十法”治疗脾胃病,获满意疗效,现将其拙见述之,与同仁商磋。  相似文献   

7.
“脾胃”一门,在宋代即设有专科,当时虽无脾胃专著,但对脾胃病的治疗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至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内经》“胃气为本”、“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理论基础上,又师承了张洁古“养胃气”的方法,还接受了他“师古方,裁新方”的改革思想,创作了著名的(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 脾与胃在生理上是相反相成的,既矛盾又统一。主要表现在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三个方面。只有纳化有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维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益气生血和统血。在纳化方面,景岳…  相似文献   

8.
笔者根据中医调理脾胃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运用平胃散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7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的现代认识郭芳(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脾胃学说/分析舌象分析脾胃(中医)/病理生理学中医学中的脾胃,不同于西医学中的消化系统,也不同于西医器官中的胃、脾及胰腺,但从脾胃学说所反映出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临床病证,又与消化系统及...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临床上可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脾胃阳虚证以温胃健脾为法,药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等加减。脾胃阴虚证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1.
学习袁家玑教授在冠心病治疗中运用调理脾胃法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心病发病在心,其病机应以心的脏气失调为主,但根据脏腑学说来看,五胜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气虚、气滞、该独、血瘀这四方面的病理改变,其病机与肝肾、脾胃亦有密切联系,尤以脾胃为然。其病机中重要一环便是水谷精微的输布,因而脾胃在冠心病中占有一定位置,在治疗原则上,除采用温阳滋阴,通阳宣痹,芳香温通,活血化瘀法外,健脾益气,补气化痰,疏肝和胃等调治脾胃之法也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心胃同治法正受到重现并取得一定疗效。冠心病治疗从调治脾胃着手,正是“治病必求其本”精神的具体运用。袁家巩教授认为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阴土阳土,水火喜恶不同;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火(邪火)乘土位而元气(真火)不足,不湿(客水)停滞而津液(主水)不布是内伤热中证的基本病机;脾升则木(肝)升,木升则火(心)旺,胃降则金(肺)降,金降则水(肾)生水随脾升则火不上炎,火 随胃降则水不下寒,失此则脾胃内伤,百上生。指出水火学说是认识脾胃生理、病理及指导脾胃病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阐述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规律。“脾”作为五脏之一,在五脏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由于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故脾、胃常和称。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胃的生理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的这“四主”维持着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同时也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可见脾胃的作用非同凡响。  相似文献   

14.
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一升一降,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治胃不治脾,则失之多矣。治疗大法,以调节脾胃升降功能最为关键,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则脾胃协调,胃自安和。用药要注意补勿过腻,攻勿太过,寒勿过偏,热勿过燥,以合土居中央治宜冲和之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如何防治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必须找出符合中医理论的病因病机,施治才能有的放矢。本文从脾胃与气机升降、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等方面探讨了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密切关系,提出采用现代科学手段,探讨脾胃的实质,将会对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咽喉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祖国医学历代文献对咽喉与脾胃关系的论述,提出从脾胃与咽喉病的关系。认为脾胃蕴热,脾失健运,痰浊困阻,胃气上逆,胃阴不足,脾胃虚弱等可引起各种咽喉疾患。对引发咽喉疾病的病机,症状作了归纳,并提出了治疗原则和方药。文中强调对咽喉疾病的治疗应从整体出发,重视辩证施治不可拘泥于“火”、“热”之说。  相似文献   

17.
痰饮,《内经》谓之“积饮”,汉代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首创疾饮病名,专篇论述,为后世辩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祖国医学认为,痰为湿聚而成。但湿又源于脾胃,总由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所致。l脾胃为生痰之源《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眈,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脾的“散精”而成。其水液运行输布.又依赖于脾的转输上行,肺的喜降通调水道和肾的气化开合分清泌油作用二而其首先尤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位…  相似文献   

18.
郭启武 《广州医药》1999,30(6):53-53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极为常见的多发病。临床以胃院病或上腹胀闷,恶心呕吐,暖气,见逆,纳呆为其特征,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年来笔者采用自拟胃炎汤治疗慢性胃炎92例,近期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9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最小历岁,最大历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对年。诊断标准:按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其中肝胃不和型28例,脾胃虚弱型周例,脾胃湿热型22例,胃明不足型14例,胃络瘀血型8例。诊断:所有病例均结合纤维胃镜、X线钡餐…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对肝郁、肝气上逆、肝火犯胃、肝胃阴伤、肝郁脾虚(或脾虚肝乘)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从肝论治,收效明显。证明调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脾胃升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对阐释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临证治疗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个人学习及临床体会试对脾胃升降略作探述。1.脾胃升降的传统认识早在《内经》中即有“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饮入於胃,游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