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临床论治等方面论述脾虚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键,探讨脾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为临床上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提供理论依据。中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责之于痰,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外邪引动伏痰、痰瘀互结致气机升降失常为主要病机,治疗上当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不忘补虚,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同时补脾固本;缓解期病机则以脾虚痰饮伏肺、脾虚及肺、肺肾俱虚为要,治从运脾化痰、培土生金、温补脾肾。纵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脾虚才是贯穿哮喘的核心病机,因此,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总结王烈治疗儿童哮喘的临证经验。根据病机特点,将儿童哮喘分为发作期、缓解期及稳定期进行辨治。认为发作期以风、瘀实邪为主,治当祛风活血以止哮,予平哮汤加减,佐以止哮平喘之品;缓解期以正虚邪恋为主,予泻肺降气以定喘、补脾强肾以化痰,常用泻肺方、化痰方加减;稳定期则以肾元不足、痰气内伏为主,予益气除痰以固本,选固防汤加减。  相似文献   

3.
王志英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志英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分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降气平喘、祛风化痰为治疗大法,同时重视痰夹瘀血致哮,针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注重辨证结合辨病,善用虫类药祛风化痰,认为急性发作期虚实夹杂,发作期未必尽攻实;对于缓解期一般分为3型治疗:肺肾气虚、寒痰内伏;肺肾阴虚、痰热内蕴;脾肾两虚、风痰内阻;以"平时未必皆虚,亦非全恃扶正"为治疗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孙轶秋教授临证强调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机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互为因果。正虚以肺、脾、肾三脏为主;病机关键是风、痰、热。治疗上主要采用分期论治,发作期祛风清热,化痰止咳;炎症持续期益气祛风化痰,标本兼治;临床缓解期益气养阴,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5.
哮喘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致使留痰伏饮,遇外感而发。其发作期的治疗宜宣肺化痰平喘,缓解期的治疗宜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化痰逐饮。肺俞、定喘、大椎是治疗小儿哮喘的常用穴位。肺俞穴不仅是邪气入侵肺脏的部位,也是反映病证,接受刺激,达到治疗作用的特殊穴位。肺俞穴能改善肺功能,具有调补肺气,补虚清热的功效,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及与气有关的疾病。肺俞穴在中医外治治疗小儿哮喘方面虽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外治法大部分治疗是建立在西医或中药治疗基础上的辅助治疗;虽然中医外治治疗哮喘的取穴以肺俞穴为主,但目前与其配穴的选择暂不统一。治疗小儿哮喘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穴位组方规律,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及稳定性问题,仍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气道痉挛,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哮病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而哮病肺脾两虚证病机是病变从实到虚,肺、脾、肾等脏皆有虚弱之候~([1])。哮病在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治则为在缓解期以吸入糖皮质激素和β受体激动剂为主~([2]),而我科将自拟门氏定喘汤用于哮病缓解期患者,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确切,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介绍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经验。认为该病主要责之于风、痰、虚,病机关键是伏风内蕴、肺窍不利;提出治疗上分期论治,发作期治予疏风宣窍、宣肺化痰以袪风,缓解期治予补肺健脾、调和营卫以御风,介绍以消风法为主治疗本病的临证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法  李静  王烈 《中医杂志》2023,(15):1525-1529
总结王烈教授从“肺鼻同治”分期论治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证经验。提出将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以“鼻性哮喘”论治,临证分为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三期,发作期以风寒犯肺、内热蕴脾为关键病机,治以散寒清热、通鼻止哮,常用鼻哮汤加减;缓解期以正虚邪恋、痰饮留伏为关键病机,治以理肺化痰、补肾健脾,常用哮痰汤加减;稳定期以正虚不固、伏痰蕴肺为关键病机,治以益气抑痰、固本防哮,常用固哮方加减。临证验方随症加减,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总结柏正平主任医师治疗缓解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经验。认为主要病机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虚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主,涉及于心;实则以痰饮、瘀血为重;辨治宜扶正固本,重视化痰逐瘀。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0.
介绍柏正平教授从风痰论治哮病发作期的临证经验。柏教授认为,哮病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总属本虚标实,以风、痰为本。柏教授还指出,哮病患者气道黏液分泌增加、喉中痰鸣,体现了痰为本病的重要发病因素,而气道痉挛亦符合中医风性主动的特点。治疗方面,柏教授采用自拟舒喘汤以祛风解痉、降气化痰、纳气平喘,并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临床效果显著,为哮病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强  杨继  张垚 《中国中医急症》2020,(2):341-343,354
孙增涛教授从事呼吸系统临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对哮喘的辨证治疗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哮喘辨治,当责之肺、脾、肾三脏,注重风、痰、虚,其中肺气亏虚是哮喘发病的前提,夙痰伏肺是哮喘发病的根本,风邪引触是哮喘发病的诱因。治疗上,发作期重视"清宣理肺,疏风解痉",后期主张"调补肺肾,祛痰化瘀"。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展而来,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肺心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进行性加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据此分析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责之于肺、脾以及肾三脏之虚,亦可及心,标实者,主要责之于痰浊、瘀血以及水饮互结,其中痰浊、水饮、瘀血又可相兼为病,痰瘀日久,蕴而化热,热壅于肺,促使肺胀的发生和发展。肺心病急性期治疗以清热化痰逐瘀为主,兼顾护中焦,缓解期治疗以补肺健脾温肾为主,并重视中焦,最后附典型病案一则。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肺胀"范畴,痰贯穿于COPD疾病全程之中,慢阻肺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之脏腑亏虚,标实主要责之于痰瘀,肺脾肾虚,痰瘀互结为慢阻肺的基本病机,要降低COPD的急性加重及死亡率,须将祛痰质量贯穿于COPD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4.
孙增涛教授从事肺病临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辨证治疗有独到见解。他认为,COPD辨治,当责之肺、脾、肾三脏,关键在外邪、痰瘀、气虚三要素,其中肺气亏虚是COPD发病的前提,痰瘀阻肺是COPD急性加重的根本,外邪引动是COPD发病的诱因。治疗上,急性加重期重视"清透截断、扶正化瘀",缓解期主张"肺肾双补,祛瘀化痰"。  相似文献   

15.
介绍柏正平教授运用复方葶苈子汤治肺源性心脏病经验,柏教授认为其主要病机虚实夹杂,缓解期属"本虚邪微",发作期属"本虚标实"。治疗当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复方葶苈子汤治以泻肺逐瘀、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  相似文献   

16.
介绍刘春华教授从肝、脾、肾三脏辨治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肾虚,且三者常相兼为病。初期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痰气交阻为主,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中期以肝郁脾虚,痰瘀互结为主,治宜疏肝健脾,化痰祛瘀;后期多属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相似文献   

17.
王志英教授认为风痰阻肺、寒饮内停是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急性发作时的主要病机,发作期以祛风化痰、降气平喘、温通鼻窍为治疗大法,缓解期治疗以调补肺脾肾三脏为主,其中尤以补肾法为最重要,同时风痰内伏之宿根仍然存在,是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治疗在扶正治本的同时还要适当兼顾祛邪.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孙增涛教授认为支气管哮喘的病机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风痰(饮)留伏于肺为根;治疗方面强调发作期以疏风化痰当先,缓解期以培补元气为要,兼以疏化风痰搜剔余邪;处方用药主张寒温并用、消补结合、调平气机;诊治过程重视中西医合参,主张树立中医药全病程治疗理念.本文通过对孙增涛教...  相似文献   

19.
吕同杰哮证论治经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全国名老中医吕同杰主任医师,业医40余年,对于哮证的辨治经验丰富,颇具特色,临床疗效显著,谨介绍如下.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对于哮证的辨治,历代医家多主张发作期祛邪治标;缓解期抉正固本.对于发作期之虚,与缓解期之实的病理改变则少有重视.张景岳云:“虚实者,有余不足也”(《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吕老认为,气有盛衰,哮有虚实,实哮为气盛邪伏,痰宿于肺;虚哮则气虚痰贮,数脏并亏,发作期不同,缓解期有别.如汪蕴谷言:“其人强壮,……忽然壅气喘咳不得卧,……哮病居多,乃肺金一经受病……此属实喘也”.(《杂症会心录·卷上》)李用粹亦指出:“体弱质薄之人,……脉虚形减者,当调补其中,兼以清  相似文献   

20.
介绍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哮喘病的临床经验.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提出了“重视脏腑相关的整体治疗”原则,指出痰哮重在治脾以杜痰源,虚哮主在治肾以清痰本;发作期邪实者以治肺为要,缓解期正虚者则当调补脾肾,且尤应以补肾为要着.自拟平喘固本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