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目的】 探索我国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方法,以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方法】 通过研读相关政策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科研现状,提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内涵和培育措施。【结果】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现在指导思想、发展模式、评价指标、出版平台等方面。发挥中国科研成果多的优势,重点扶持中文期刊,建立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做好中华文化传承。创办学术“进博会”,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的策源地。【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只有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坚持中国特色,才能实现成为世界一流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农林高校期刊的发展现状,为我国农林高校期刊实现更好、更具特色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并讨论农林中文核心期刊、农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办期刊和农林SCI期刊的发展现状。【结果】 我国高校主办的农林中文核心期刊占农林中文核心期刊总量的31.76%,其CNKI综合影响因子均值低于各学科期刊的整体均值。我国高校主办的农林期刊中仅2种期刊被SCI收录。全球范围内仅由高校独立主办的农林SCI期刊占农林SCI期刊总量的13.95%,且高校主办SCI期刊的JCR影响因子均值明显低于该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值。【结论】 期刊应集群化发展,并与世界知名出版商进行合作出版;“双一流”建设农林高校主办的期刊应借助一流学科平台和学术资源优势,实现专业化发展,同时,也要呼吁将学术期刊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林高校期刊要围绕“脱贫攻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点主题进行策划,打造特色专栏,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农林高校科技期刊更具特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分析我国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建设关联现状,针对如何促进二者的互融共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结果】 我国高校期刊和一流学科的融合度有待提升,期刊和学科建设的内生关系尚未形成,各高校应重视科技期刊和学科发展的互融共生,期刊围绕一流学科建设重点任务优化期刊栏目结构和组约稿件,助力学科重大、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聚焦,加强高校期刊在引进和培育人才中的作用,围绕学科发展需求/利用学科平台优势创办新刊,将主办高水平期刊纳入国家学科评价体系中,实现期刊与学科的互融共促。【结论】 实现期刊和学科的互融共生对于我国学术发展具有特殊意义,通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与“双一流”建设互促发展,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分析涉及农学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期刊现状,探讨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寻找两者的协同发展路径。【方法】 将15所涉及农学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期刊分为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和农学类专业型期刊两大类,从CNKI、各期刊官网、ESI等获取信息,探讨以农学学科为例的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之路。【结果】 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发文方向与一流学科的匹配度较高,高校主办的农学类专业型期刊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但整体发展效果良好。从互融共生、求同存异、务实创新、科学引导4个角度,为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提供思路。【结论】 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互融共生、相辅相成。呼吁对高校期刊进行差异化管理,实施适度的专业化转型,同时进行科学引导,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从而实现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世界一流医学期刊网络传播平台的特征及可借鉴的建设思路。【方法】 在COVID-19疫情暴发背景下,收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和《柳叶刀》网络传播平台COVID-19专题报道内容,以中华医学期刊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为对照,从高关注度论文特征、版式设计及内容安排、科学信息的应急共享3个方面梳理和归纳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网络平台特征。【结果】 世界一流医学期刊在网络传播平台设计中贯穿“头条”理念,重视对高水平原创成果的展示及推荐;科学传播渠道立体,新闻联动模式成熟;多维度拓展资源,服务前沿信息交流;突显总编领军作用,品牌建设协同平台建设;语言国际化程度参差,应急共享机制完善。【结论】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重视网络传播平台的建设,注重数字化表现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协同期刊品牌建设,提高出版语言、传播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以此为切入点加强中文期刊国际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探寻普通期刊的价值,提出普通期刊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在“奔一流”的大潮中不知何去何从的普通期刊同仁坚定前行的信心和动力。【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普通期刊的价值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结果】 普通期刊可以促进期刊行业多元化稳定发展,是我国期刊产业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普通期刊应积极关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合纵连横寻求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结论】 普通期刊的存在对一流期刊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时代浪潮中,普通期刊要积极应对、求生存谋发展,为我国期刊事业健康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近10年的发展态势及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中国化学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匹配度,为优势学科的一流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分析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在规模、影响力和国际显示度方面的客观表现,并对中国学者在化学领域的发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但载文量却不断下降,期刊的国际显示度一般,英文期刊表现略优于中文期刊。对比中国本领域的发文情况,化学期刊的规模、影响力均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需求。【结论】 我国化学类科技期刊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建议化学期刊扩大总体规模、提升学术影响力、吸引本领域优质稿源,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龙头”和“龙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把握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难点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深化改革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总结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 对标国际经验,加强政策导向,推动刊号改革,打造标杆出版企业,实施科技期刊人才计划,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科技成果特点的评价体系,这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结论】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迎来宝贵的战略机遇期,相关政府部门、科研资助机构、国内科技期刊界应共同努力,加快落实和深化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9.
接雅俐  唐震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3):290-1259
【目的】 对高校主办的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期刊(以下简称“卓越期刊”)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方法】 根据2019和2020年度卓越期刊目录,对照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分析高校主办卓越期刊的具体情况,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与卓越期刊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高校主办的卓越期刊共计83种,由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办的77种期刊和6所非“双一流”高校主办的6种期刊组成;英文期刊占80.7%;专业性期刊占85.5%;74.0%的“双一流”大学主办卓越期刊与本校的一流建设学科关联性强。【结论】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存在互为支持、互相成就的关系。高校需要做好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办刊,寻找优质稿源突破口。建议将高校主办期刊纳入“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体系,以促进期刊与学科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学报转型的创新路径。【方法】 以浙江省“双一流”大学学报理工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报网站和中国知网搜索引擎,统计2016—2019年学报的年发文量和年度篇均被引频次,以及“双一流”建设学科相关栏目的篇均被引频次;并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发文比和篇均被引频次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结果】 学报年发文量多并不能保证期刊的篇均被引频次高,文章的类型、内容以及期刊的级别可影响论文的被引频次;“双一流”建设学科相关栏目对于提高期刊的篇均被引频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相较于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栏目,它们并不一定有优势;学报栏目发文比与栏目篇均被引频次呈弱的相关性。【结论】 高校学报不要被传统的期刊评价指标所束缚,要突出高校学报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协同性,要从国际、国内、校内、学生4个层面开辟创新路径,建立“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可操作的转型网络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培育中国特色一流科技期刊进程中,一流高校学报与“双一流”建设的融合发展与相互促进的作用。【方法】 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办刊实践为例,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学科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分析高校学报对“双一流”建设发挥的服务作用,并总结“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学报的反哺作用。【结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系统对接“双一流”建设任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助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推进科研成果传播转化、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交流6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学报带来了核心作者队伍、一流编委队伍、优质稿源,可促进高校学报社会服务能力、学术引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结论】 中国特色一流高校学报需要与“双一流”建设进行“三位一体”的融合,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让两者并驾齐驱、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方法】 以Scopus数据库为例,对比分析其收录与非收录中文科技期刊的相关数据。【结果】 Scopus数据库收录可以极显著提升航空、航天学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环境科学等10个学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药学等7个学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但作用不显著;对电工技术和地质学期刊影响力提升没有影响;Scopus收录中文科技期刊的内容更全面、规范,提供论文引用格式、摘要和全文在线浏览、论文免费下载,并有一定比例的期刊建有英文网站。【结论】 建议中文科技期刊根据Scopus收录标准核查自身情况并进行完善,以提高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的概率,借助国际数据库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促进科技期刊编辑提升科学学素养,为打造一流科技期刊编辑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介绍科学学的内涵与外延,分析学习科学学知识对科技期刊编辑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提升编辑科学学素养的建议。【结果】 学习科学学知识有助于编辑深入理解科技期刊功能,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认识,提升办刊的质量和效率,拓展研究视野和思路。【结论】 学习科学学知识需要了解科学学的经典论著和相关期刊,了解科学学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期刊研究在科学学中的地位,学会利用科学计量学的工具和软件,积极关注相关的科技战略规划与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简写为BJ)、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简写为HII-CAJ)及SCI入选期刊名单的变化,为我国顶尖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1—2013年BJ、HII-CAJ、SCI入选的中国科技期刊名单,统计分析入选期刊名单的变化和期刊的文种分布,以及其中高校学报的收录情况。【结果】 在2011—2013年,BJ、HIICAJ、SCI入选的科技期刊总数分别达168、233和160种,3年同时入选的期刊分别为45、122和135种;3年中BJ、HII-CAJ、SCI收录外文期刊的比例平均分别为2.33%、49.23%、86.93%,入选期刊中大学学报的比例平均分别为8.67%、5.32%、4.28%。【结论】 构建国家层面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采取中外文期刊并重同时兼顾大学学报的遴选方案,建立兼具权威性、代表性和稳定性的顶尖期刊群,以引导和促进我国各学科、各专业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