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状况,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总有效率(95.83%)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7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其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控制血糖、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方式治疗,并采取关节活动主被动训练等常规模式进行康复训练,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均较干预前改善,其中研究组躯体性日常生活能力(P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总分、脑卒中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S-QOL)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促进了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1月在我院门诊进行治疗的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针灸进行训练,1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41),对照组为70.73%(29/4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总评分为(38.55±2.77)分,对照组为(29.3±1.45)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同时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早期应用康复护理干预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科的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6例。两组患者入住后均进行常规治疗,且观察组患者在视情况,在出院入住家庭病床科病情稳定48 h后即开始康复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在入住家庭病床科后确定病情各方面都稳定的2周后再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护理干预30 d后评价两组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值;并用上田敏法评价两组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程度、步行能力。结果:护理干预30 d满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值与上下肢功能恢复程度,得出观察组各项数据都全面优于对照组的结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好转率为87.5%,对照组好转率为56.2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语言、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99例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早期功能训练。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4.00%、对照组79.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CRRCAE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采用简化巴氏指数评定量表(BI)评价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评分。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BI值与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进行治疗且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进行早期护理,30 d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活动状态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为患者的独立生活情况进行打分,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5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且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四肢穴位按摩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干预后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四肢穴位按摩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半月后及出院3个月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半月后及出院3个月后Fo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中风瘫痪患者,给予四肢穴位按摩干预,明显能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化瘀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肢体训练、按摩等,观察组35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瘀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及偏瘫肢体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水平、偏瘫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等血液流变学参数水平、肢体偏瘫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并能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护理,护理干预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状况,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MMSE各因子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MSE各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BI评分和WHOQOL-Bref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BI评分和WHOQOL-Bref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依从性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情绪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患者精神、饮食、日常生活能力、睡眠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利于患者康复及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肌张力(MAS)、肢体功能状况(FMA)以及日常生活能力(BI)。结果:观察组肌体痉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与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观察,探讨中医康复技术介入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2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患者自我随意的锻炼,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的肢体康复训练配合中医康复技术介入。结果:经早期中医康复介入的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进展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减轻患者偏瘫肢体的致残程度,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22年1月开封市中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肌张力等级、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上肢、下肢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中采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能够有效减轻痉挛症状,改善肢体功能,进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期中医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作用。方法: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早期中医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护理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情况评分分别为(72.19±4.92)、(9.98±1.74)、(45.63±5.50)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期中医护理操作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整体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1医院诊治的5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资料,随机将患者进行分组,即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行中西医结合整体康复治疗,1日1次,4周为1个疗程,之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8.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整体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脑梗死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及常规内科护理对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28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中药、穴位按摩及功能锻炼等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护理有效率95.3%,显著高于对照组84.4%;NIHSS评分(7.1±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7±2.5)分;ADL评分(62.9±16.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0.0±17.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依从性管理中作用。方法:选择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医院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92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n=46,即实施护理干预模式)和对照组(n=46,即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模式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模式,包括心理、行为及生活等方面,可促使患者恢复正常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护理干预对于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护理后ADL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癫痫无发作以及1年癫痫无发作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对出现偏瘫失语症的脑梗塞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出现偏瘫失语症的脑梗塞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脑梗塞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脑梗塞偏瘫失语症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脑梗塞偏瘫失语症治疗效果、语言功能和活动能力恢复时间、脑梗塞治疗时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各项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1.4%低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95.3%(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9.8%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的90.7%(P0.05);语言功能和活动能力恢复时间、脑梗塞临床治疗总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对出现偏瘫失语症的脑梗塞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