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血管病应激性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与中风类型、病情轻重、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26例进行分析,其中出血性中风116例,缺血性中风210例,于入院次日晨检测空腹血糖,观察其值的变化及其与脑卒中类型、病情轻重、预后关系.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出血性中风组血糖[(9.87±2.36)mmol/L]明显高于缺血性中风组[(6.98±1.89)mmol/L](P<0.01);高血糖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高血糖组(P<0.0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应激反应,应激性高血糖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病情、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免疫三氧自体血回输联合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免疫三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 Barthel指数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5.44±1.76)分、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5±0.09)mmol/L低于对照组的(8.99±3.21)分、(4.35±0.12)mmol/L, Barthel指数(88.65±7.50)分高于对照组的(76.31±6.5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糖与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关系.方法对25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空腹血糖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在发病72 h内进行空腹血糖的测定,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包括空腹血糖升高和或餐后血糖升高)与非高血糖组,观察两组间急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关系.结果 高血糖组108例,血糖正常组15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脑梗死患者242例,脑出血患者16例,死亡5例,存活253例,其中死亡组血糖平均值为(7.82±3.71)mmol/L,存活组血糖平均值为(5.81±1.86)mmol/L,两者优势检验可见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糖与急性脑血管病预后存在相关性,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血糖越高,神经功能恢复越差,致残率、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92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目标血糖4.1~6.1mmol/L)57例、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目标血糖6.1~8.1mmol/L)76例和对照组(目标血糖8.1~11.1mmol/L)59例。比较3组患者ICU停留时间,院内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感染、SIR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强化治疗组SIRS、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控制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将目标血糖控制在6.1~8.1mmol/L间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控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治疗的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2例行静脉泵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48例予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比较2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为(2.3±0.8)d短于对照组的(4.8±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8%低于对照组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控制血糖安全、稳定,疗效迅速,低血糖发生率低,适合不同个体的生理需要,是控制应激性高血糖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应激性高血糖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正常血糖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发病4周后临床转归;记录两组患者发病4周后临床事件发生。结果观察组入院时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事件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事件发生率,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糖应激性升高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6例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血糖水平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66例、血糖正常组60例,通过比较观察应激性高血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结论应激性高血糖可显著增加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近期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应激性高血糖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本科收治6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24 h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为观察组,不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病情转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糖平均值为(8.35±0.74)mmol/L,对照组血糖平均值为(5.25±0.35)mmol/L,观察组发生病情恶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应激性高血糖与病情转归有明显关系,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易出现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9.
应激性高血糖对危重症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通过清远市人民医院历年接诊的346例急诊危重症病例作为分析对象,其中伴应激性高血糖病294例为治疗组,无伴应激性高血糖病52例为对照组;同时,对治疗组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急诊危重症患者,根据每日晨空腹血糖平均值分为:A组血糖≤10.0mmol/L;B组血糖≥10.0mmol/L,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并发症率及病死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A组危重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比C组的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激性高血糖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后不利,且高血糖程度越高,对预后越不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塞尔(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23%,高于对照组的84.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5,P=0.046<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5.47±3.26)分低于对照组的(8.95±3.16)分,Barthel指数(82.69±3.22)分高于对照组的(76.84±3.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巨岚  张晓俊 《河北医药》2007,29(4):309-310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9例非糖尿病(DM)的AMI患者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并根据血糖测定结果,分Ⅰ组:空腹血糖≤6.1 mmol/L、Ⅱ组:6.1 mmol/L<空腹血糖≤7.8mmol/L、Ⅲ组:空腹血糖>7.8mmol/L,进行24 h动态心电监测,观察3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99例AMI患者急性期出现高血糖33例,发生率为33.3%,应激性高血糖组(Ⅲ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体克及死亡发生率比无应激性高血糖组(Ⅰ、Ⅱ组)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MI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其死亡及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应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的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奇数)与对照组(偶数),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Barthel指数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12.52±5.41)分低于对照组的(18.09±5.25)分, Barthel指数(77.39±5.67)分高于对照组的(65.34±4.9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应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效果,且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分别探讨二者对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56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分组,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不同临床类型重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异常组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血糖组病死率与高血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胆固醇均低于正常范围,病死率达67.9%。中、重度低血糖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轻度低血糖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胆固醇≤1.0mmol/L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胆固醇>1.0mmol/L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重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越低、胆固醇水平越低,其病死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NIHSS评分(3.22±0.44)分低于对照组的(5.35±0.6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Barthel指数(68.33±13.42)分高于对照组的(59.28±13.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2%,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69.8±5.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9±4.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12.6±1.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疗效,且神经功能改善较佳,有效促进患者恢复,能更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方法6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头晕、呕吐、神志不清、肠胃不适等)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的7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7.66±1.24)分低于对照组的(14.40±2.55)分,Barthel指数(82.01±3.10)分高于对照组的(57.54±2.6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2.87±0.18)mmol/L、TG(1.42±0.66)mmol/L、LDL-C(2.87±0.20)mmol/L均低于对照组(3.37±0.32)、(2.63±0.71)、(3.3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tress hyperglycemiz,SH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自主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58例AMI患者。根据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分为2组:A组:无伴发应激性高血糖组;B组:伴发应激性高血糖组。观察住院2周内心率变异性的差异。结果AMI后伴发应激性高血糖组的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无伴发应激性高血糖者及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主神经损伤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高血糖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120例精神分裂症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对照组采用齐拉西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7.85±0.55)、(12.10±0.76)mmol/L,对照组分别为(7.82±0.52)、(12.13±0.80)mmol/L;治疗1个月,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7.48±0.60)、(10.55±1.01)mmol/L,对照组分别为(7.51±0.57)、(10.58±0.99)mmol/L;治疗2个月,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6.25±0.38)、(9.48±1.20)mmol/L,对照组分别为(6.22±0.40)、(9.50±1.17)mmol/L;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两组HDL-C、LDL-C、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高血糖患者使用阿立哌唑或齐拉西酮治疗,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可作为继续扩大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8.19±2.21)d短于对照组的(11.21±3.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神经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应激性高血糖对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造影剂肾病(CIN)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318例,患者均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根据入院血糖水平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63例)及非应激性高血糖组(255例),分析应激性高血糖与CIN的关系.结果 318例患者中,发生CIN共60例(18.9%),其中应激性高血糖组中CIN 18例(28.6%),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16.5%(42/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2.8)×109/L比(9.6±2.5)×109/L,(9±5)mg/L比(7±3)mg/L,(47±15)%比(51±14)%,均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再灌注时间长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5.7±1.8)h比(4.5 ±2.1)h,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应激性高血糖是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9,95%置信区间为1.32~1.86;P<0.05).结论 应激性高血糖是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