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与疫情初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影像特征并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惠州地区2022年12月-2023年1月及2020年1月-2月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及对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61例患者,包括近期组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患者102例和初期组COVID-19肺炎患者59例。两组病例在肺部病灶数目、支气管充气征象和伴有胸膜增厚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近期组病例中肺部多发病变比例(88.3%)较初期组(70.8%)上升,但多发病灶中呈弥漫性分布比例(8.1%)较初期组(18.1%)下降。近期组出现病变支气管充气征比例(11.8%)较初期组(33.9%)下降;近期组出现胸膜增厚比例(49.0%)较初期组(23.7%)上升。余两组病例在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伴有血管增粗及胸腔积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与疫情初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诊断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经阜阳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确诊的32例阜南县人民医院和阜南县第三人民医院COVID-19患者的CT征象,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早期单发或多发纯磨玻璃影4例(12.50%),局部血管影稍显增粗,短期复查,密度增加,范围扩大。进展期多发磨玻璃影伴周围间质性肺炎改变16例(50.00%),磨玻璃影内小叶间隔增厚,呈网格状改变,周围见条索状纤维化灶;多发磨玻璃影伴部分实变影12例(37.5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灶内见"晕征"1例, "反晕征" 1例。重症期两肺多发实变影,严重者呈"白肺"表现;两侧胸腔少量积液6例(18.75%);胸膜肥厚5例(15.62%)。结论 COVID-19患者CT征象主要有多发磨玻璃影,间质性肺炎改变,出现"晕征""反晕征""白肺征",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结合流行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均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CT表现与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滴度的关系。方法对38例MPP患者均行CT检查,同时行血清MP抗体滴度的检测。结果 38例患者中,CT显示双肺下叶27例,其中左肺下叶16例,右肺下叶11例;右肺上叶3例,右肺中叶4例、左肺上叶4例。病灶呈小叶性分布36例,大叶性分布2例。磨玻璃样密度影36例,实变影21例,小叶间隔增厚21例,树芽征25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无肿大,胸腔无积液。血清MP抗体滴度110 240时CT显示实变影所占比例为100.0%,而磨玻璃样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树芽征均无此特征。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抗体滴度值的升高,肺实变的比例也随之升高,但与肺部其他征象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黄杰  丁建平 《浙江医学》2020,42(4):398-399,40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的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近期文献报道,总结其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7例患者均发现磨玻璃阴影(GGO),单纯性GGO3例,沿肺段分布GGO合并实变2例,GGO合并双侧少许胸腔积液1例,GGO合并双肺多发条索纤维灶1例。双侧肺叶均发现病变6例(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2例),局限于右肺下叶1例(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右肺病变较左肺病变分布广6例,肺下叶病变较上叶病变分布广6例。结论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以GGO为典型表现,以胸膜下、肺下叶及右肺分布明显,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增厚,10例(76.9%)伴空气支气管征,7例(53.8%)病灶内见散在小透亮影,3例(23.1%)合并细网格影、小叶间隔增厚,2例(15.4%)见反晕征,2例(15.4%)见铺路石征,2例(15.4%)伴胸腔少量积液。结论 本组COVID-19确诊患者多有武汉接触史,初诊症状主要为发热、干咳,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正常或降低。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束分布及胸膜下分布为主的病变,早期呈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浸润实变影,部分患者病灶内可伴散在透亮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COVID-19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征。男6例、女1例,年龄为(51.1±18.8)岁(29~75岁)。7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记录COVID-19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累及肺叶数量,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表现。结果 7例COVID-19患者从首次出现临床症状至CT检查时间为1~9 d,平均3.6 d。病灶分布于单肺1例、双肺6例;病灶累及肺野外中带5例、全肺野2例;病灶呈磨玻璃影4例、混合影3例;病灶累及≤2个肺叶4例、累及5个肺叶3例;1例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OVID-19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确诊需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以提高临床对COVID-19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60岁,年龄中位数为39岁。4例(4/6)有1周内武汉返回某地病史,2例(2/6)有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5/6)、乏力(5/6)、咳嗽(4/6)为主。实验室检查主要阳性指标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反应蛋白不同程度升高。CT显示6例患者中1例未见异常,其余5例共检出60个病灶。CT表现为:病变以双肺下叶多见(38/60;63.3%),主要分布于双肺外带(49/60,81.7%),以磨玻璃密度(51/60,85%)为著,部分为亚实性密度病变(7/60,11.7%),极少数为实性密度病变(2/60,3.3%),可伴有小血管增粗(8/60,13.3%)、铺路石征(7/60,11.7%)、支气管空气征(5/60,8.3%)、小叶间隔增厚(5/60,8.3%)、晕征(4/60,6.6%)、反晕征(3/60,5%)及胸膜平行征(2/60,3.3%)等伴随征象,边界模糊或欠清(60/60,100%)。所有病例均未发现纵隔及肺门肿大淋巴结,无心包及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的胸部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少数病例早期CT表现不典型或正常。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核酸检测综合考虑可早期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海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首诊胸部CT表现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3月7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胸部CT资料。结果 6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例,咳嗽、咳痰59例,乏力32例。临床分型,轻型3例(4.35%),普通型病例54例(78.26%),重型和危重型12例(17.39%)。69例患者中,5例(7.25%)首诊胸部CT阴性,64例(92.75%)胸部CT有异常病灶,13例(20.31%)单侧肺叶病变,51例(79.69%)为双肺受累;9例(14.06%)肺内单发病灶,55例(85.94%)肺内多发病灶。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37例(57.81%)呈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为主;伴病灶中心或节段性肺实变23例(33.33%),伴支气管充气征19例(27.54%),合并病灶内血管束增粗50例(72.46%),伴小叶间隔增厚38例(55.07%),胸膜下纤维条索影9例(13.04%),2例(2.90%)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海南地区COVID-19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部分为本地散发病例,临床以轻型和普通型病例为主。首诊胸部CT主要表现为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磨玻璃密度影,伴血管束增粗及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少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肺部超声(LUS)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临床及胸部CT诊断为CAP的301倒患者进行LUS检查,对LUS检查出肺炎的大部分患者进行超声随访检查,观察疾病转归情况.结果 301例患者中超声检查阳性288例,11例假阴性,2例误诊,阳性率为95.6%.主要超声征象为肺实变、胸膜线异常、B线、胸腔积液,288例超声检查阳性患者均发现实变,其中193例伴支气管充气征,280例胸膜线异常,85例伴有胸腔积液,212例伴有B线;实变病灶区域分布:单侧肺108例,双侧肺180例,82例为单发病灶,206例为多发病灶.结论 肺部超声诊断CAP准确率高,无辐射,可在床旁检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康复期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23日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普通型COVID-19的80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以体温恢复正常3 d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及连续2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 d)作为康复期出院标准,通过动态观察COVID-19康复期患者HRCT表现,与入院时进行对比分析,观察COVID-19患者典型征象及康复期出院时病变分布、病变形态等表现。结果:动态观察COVID-19康复期患者HRCT表现“破苍蝇拍征”及“包水管征”吸收减少,以“包水管征”吸收较早且明显。对比入院时HRCT,康复期表现以双肺下叶背段或后基底段局限斑片状磨玻璃灶、多叶多段磨玻璃样密度灶及弥漫分布的磨玻璃灶,部分患者残存小叶内间质及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及不规则纤维索条影灶,康复期患者未见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动态观察显示“破苍蝇拍征”及“包水管征”吸收减少是普通型COVID-19康复期病情好转的典型表现,康复期出院患者多遗留磨玻璃样改变、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并残存间质炎症,临床随访应推广HRCT检查才能有效观察残存病灶的动态改变,降低残存病灶发生为间质纤维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早期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福建省三明市11例确诊NCP患者早期胸部CT扫描图像,回顾性分析胸部CT图像,观察确诊患者胸部CT有无异常表现,并重点对异常CT图像上病灶的位置、密度、形态、数目,特别是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血管增粗、实变、支气管"充气征"、间质增厚及胸腔积液等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11例患者胸部CT扫描,10例均有不同程度肺部异常阴影,其中1例患者首次检查未发现阳性表现,但3d后复查出现肺部阴影。11例确诊CT图像中,单发病灶1例,2个病灶1例,两肺多发9例,病灶大部分位胸膜下或肺裂旁。所有确诊患者均出现磨玻璃样改变,且磨玻璃影内均出现血管影增粗,其中5例为混杂磨玻璃影、7例病灶实变、8例出现支气管"充气征"、7例小叶间隔增厚,1例见小"空泡征",均未发现双侧胸腔积液及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结论胸部CT薄层扫描能早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肺部异常,在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前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证实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胸部CT表现,影像学表现主要了解有无胸部CT异常、病灶分布、形态、位置等。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首诊肺部CT异常者6例(75%),正常者2例(25%),CT病灶呈斑片状及磨玻璃样改变,.未见有胸腔积.液及结节样改变。病灶位于单侧(375%)或双侧(375%),多位于胸膜下。结论COVID-19的CT影像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肺部CT检查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认别及分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差异,提高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16日于重庆地区确诊的37例早期COVID-19患者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40例早期普通型肺炎(非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和总结两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前者多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者较少见(P<0.001),而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者多见(P<0.05)。肺部CT图像上,早期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为主(89.2% vs. 90.0%,P=1.000)。COVID-19患者的病灶主要呈圆形或半圆形(19例,51.4%),其次为小斑片状(15例,40.5%),以累及胸膜下区为主(25例,67.6%)。普通型肺炎患病灶主要呈片状GGO伴实变(21例,52.5%),其中以GGO为主(17例,81.0 %),其次为单发或多发小斑片状GGO不伴实变(11例,27.5%),以累及整个肺段或亚段为主(31例,77.5%)。27例COVID-19患者和35例普通型肺炎患者不均质GGO内分别以网格影(16例,59.3%)和多发结节影(27例,77.1%)常见。与COVID-19相比,普通型肺炎病灶内支气管壁增厚更常见(42.5% vs. 8.1%,P=0.001),且病变边界多较模糊(75.0% vs. 45.9%,P=0.002)。结论: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肺部早期病灶均以GGO为主,但前者多呈圆形或小斑片状,胸膜下受累为主,其内网格影多见,边界多清晰,后者多呈片状或小斑片状,累及整个肺段或亚段为主,其内实变、结节影及支气管壁增厚多见,边界多模糊。影像结合患者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肺部CT表现,加深对本地区该疾病影像特征的了解。方法:收集重庆地区172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CT检查资料,分析患者肺部病灶的分布、累及位置和范围、形态、密度等特征,并对不同时期确诊患者肺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对比。结果:172例患者中,143例(83.1%)在首次胸部CT图像上可见肺部炎症病灶,其CT表现如下:①累及范围:单肺受累者37例(25.9%),双肺受累者106例(74.1%);累及单一、2个和3个及以上肺叶者分别为33例(23.1%)、23例(16.1%)和87例(60.8%),平均受累肺叶(3.2±1.6)个,其中以右肺下叶(113例,79.0%)受累最常见,其次为左肺下叶(98例,68.5%);累及单一、2个和3个及以上肺段者分别为18例(12.6%)、18例(12.6%)和107例(74.8%),平均受累肺段(7.4±5.7)个;②病灶数量、形态及密度:133例(93.0%)肺部病灶呈多发,其中以类圆形或斑片状实变影伴少许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最常见(37例,27.8%),其次为斑片状GGO(28例,21.1%)和类圆形或斑片状GGO伴少许实变(26例,19.6%);10例(7.0%)肺部病灶呈单发,其中表现为类圆形或斑片状GGO者各5例(50.0%);③病灶分布:病灶呈胸膜下分布为主者87例(60.8%),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为主者7例(4.9%),二者均有分布或呈散在分布者总计49例(34.3%)。随确诊时间推移,不同时间段内患者肺部病灶均以多发常见,其中以单纯GGO表现者占比逐渐增高,而GGO合并实变者占比逐渐下降。结论:重庆地区COVID-19患者肺部病灶以双肺、多肺叶、肺段、胸膜下区受累为主,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斑片状GGO伴或不伴实变,随时间推移早期病灶者占比逐渐增高,少数局限性病变者仍需密切结合临床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高分辨CT(U-HRCT)靶重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精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COVID-19,44例其他肺炎,6例磨玻璃结节患者的CT图像,分为A组(C-HRCT)及B组(U-HRCT),分别采取iDose4-3、iDose4-5进行回顾性靶重建,评估不同重建图像在同一层面肺窗的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2名影像学医师以5分制对图像质量及显示病灶结构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同一选代等级,U-HRCT图像的SNR低于C-HRCT图像,SD高于C-HRCT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磨玻璃病灶内血管增粗、病灶胸膜下分布、小叶间隔显示和铺路石征象是判断COVID-19的独立预测因子.U-HRCT对磨玻璃病灶内血管增粗、支气管管壁及小叶间隔显示上优于C-HR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HRCT在诊断COVID-19较C-HRCT有优势,特别是在显示病灶关键细节方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流感病毒肺炎(IVP)病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日~2月22日六安市人民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62例纳入COVID-19组,选取排除COVID-19且确诊为IVP患者31例纳入IVP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生化指标、炎症指标,以及肺部CT影像学病灶的性状、分布、累及的肺段数量等资料的差异。结果 COVID-19组患者中咳痰比例11.29% (7例),低于IVP组38.71%(12例);COVID-19组患者β-2微球蛋白>3.0 pg/mL比例为48.39%(30例),高于IVP组25.81%(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VID-19组患者肺部CT影像病灶形态表现为磨玻璃影比例91.94%(57例),高于IVP组29.03%(9例),呈现片絮影比例1.61%(1例),低于IVP组74.19%(2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组病灶分布多位于肺野外侧带、胸膜下,高于IVP组[56.45%(35例)比 9.68%(3例)],病灶散在分布表现高于IVP组[40.32%(25例) 比 9.68%(3例)];病灶呈双侧肺野分布比例82.26%(51例),高于IVP组35.48% (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VID-19组病灶累及肺段数目≥10个比例为32.26%(20例),高于IVP组3.2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P表现咳痰较COVID-19多;COVID-19患者β-2微球蛋白升高更多;肺部CT影像多表现斑片磨玻璃影,病灶多呈双肺散在分布,多位于肺野外侧带(胸膜下),累及肺段较多,而IVP多表现密度稍高的片絮影,病灶多沿细支气管纹理分布,累及肺段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19,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影像特点。方法对232例最终经深圳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的患者胸部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划分为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两组。分析两组的初次CT和5天内复查的CT征象并应用Pearson 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平均年龄(47.9±17.7)岁,男性/女性:103/129,两组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肺基础疾病、初次CT(磨玻璃影范围、实变影范围、小叶间隔增厚、纤维索条影)和5天内复查CT变化(磨玻璃、实变影、胸腔积液、小叶间隔增厚、纤维索条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肺部基础疾病、初次CT和5天内复查CT影像征象能为鉴别COVID-19临床分型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诊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确诊COVID-19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进行薄层CT扫描,分析病人病灶分布累及肺段数、累及肺叶情况、分布情况和征象表现,并按照首次症状出现至第一次CT检查的时间间隔长短,将病人分为病程早期(≤3 d)18例、病程中期(4~7 d)14例和病程晚期(>7 d)14例,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 46例COVID-19病人中,45例(97.8%)有直接或间接武汉接触史,临床症状以咳嗽(28/46,68.6%)和发热(40/46,87.0%)最为常见。影像学方面,COVID-19病人病灶分布以同时累及双侧肺叶(39/46,84.8%)为主,以散在分布(27/46,58.7%)为主,多数累及肺段达7个以上(27/46,58.7%);在CT征象方面,以单纯磨玻璃影(23/46,50.0%)、磨玻璃影伴实变(32/46,69.6%)、铺路石征(41/46,89.1%)、血管增粗影(41/46,89.1%)、晕征(34/46,73.9%)、空气支气管征(38/46,82.6%)较为常见。病程早期病人单纯磨玻璃影较病程中、晚期多见;而病程晚期病人实变征象较病程早期、中期多见,累及>7个肺段比例高于病程早期和中期。 结论 COVID-19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征象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对COVID-19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后遗症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发生后遗症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减少后遗症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7年9月-2010年9月875例MPP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急性期后3个月胸片或肺CT仍存在肺不张、肺实变、支气管扩张等表现者共58例,作为后遗症组,随机选取60例急性期后1个月内胸片或肺CT正常的MPP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儿年龄、热程、喘息、胸腔积液、肺部病变部位及类型、肺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儿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开始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的时间有无差异。结果:热程>10 d、合并中至大量胸腔积液、右上肺病变、肺部大片状阴影、肺外多系统损害等发生率后遗症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程>10 d、合并中至大量胸腔积液、右上肺病变、肺部大片状阴影、肺外多系统损害为MPP发生后遗症的临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