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颞顶枕离断术对药物难治性单侧头后部多脑叶癫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单侧头后部多脑叶癫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右侧颞顶枕离断术(右侧组),15例行左侧颞顶枕离断术(左侧组)。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行详细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包括智商、记忆商和语言功能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33例,平均47.5个月,Engel分级:Ⅰ级21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3例。与术前比较,左侧组术后1年操作智商(PIQ)平均值增加,但是汉语命名测验(CNT)、听觉言语学习测验(AVLT)平均值减少(均P 0.05);右侧组术后1年言语智商(VIQ)平均值增加,视觉记忆能力(VM)平均值减少(均P 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致灶广泛分布于一侧颞顶枕叶的癫病人,颞顶枕离断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顶枕及颞顶枕离断治疗难治性癫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难治性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颞顶枕离断9例,顶枕离断5例,颞叶切除及顶枕离断2例。结果随访16例,时间0.5~3.9年,平均1.6年。根据Engel分级,术后疗效:Ⅰ级13例,Ⅱ级1例,Ⅲ级2例。术后发生脑水肿2例,无严重神经功能损伤及死亡病例。结论顶枕及颞顶枕离断技术是致癎灶位于一侧顶枕及颞顶枕部位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颅内血管畸形(AVM)显微手术治疗83例,这些血管畸形的位置是:硬膜3,眼眶1,硬膜下79,其中幕下14,幕上65,幕上的位置是额11,颞9、顶20,枕10、正中旁12、基底节3.硬膜3例均侵犯横窦.幕上病变左右两侧分布相等,仅一例中线旁病变侵犯胼胝体,影响两半球.本组年龄自  相似文献   

4.
3例枕叶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血管造影与TCD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临床资料 例1,女,24岁,因间歇头痛8月,加剧伴头昏、视物模糊2月入院。头痛以左颞枕部为主,剧烈时伴恶心,“感冒”时加重。脑血管造影示:左枕叶巨大弥漫性血管畸形,供血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左大脑中动脉。行AVM栓塞术,4天后行畸形血管切除术,术中发现畸形血管团约4×6cm~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循环血管重建手术治疗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闭塞的术式选择和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颞浅动脉小脑上动脉、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移植桡动脉行枕动脉椎动脉寰椎上段吻合术等术式治疗9例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结果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吻合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术后第7天脑血管造影检查,8例吻合血管血流通畅、1例吻合血管未显影,MR(或CT)灌注成像7例血流灌注明显改善。术后患者头晕症状完全消失(2例)、构音障碍减轻及吞咽功能好转(5例)。9例患者中仅1例于术后15d死于心肺功能衰竭,其余8例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脑缺血症状,4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结论根据椎基底动脉闭塞部位选择相应后循环血管重建手术方式,初步结果显示效果良好,但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不伴面部血管瘤的致(癎)性Sturge-Weber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 报告1例女性病人,9岁,表现为药物难治性癫(癎)1年.发作形式为微笑-意识丧失-倒地抽搐.不伴面部和全身血管瘤.MRI显示:左侧顶枕交界区皮质病变,T1W呈等信号,增强后病变沿脑回强化;PET显示:病变及周围葡萄糖代谢降低,病变呈"电车轨道样"钙化.在神经导航和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下行左侧顶枕叶致(癎)灶切除术.结果 病理报告为软脑膜血管瘤.随访11个月,病人无癫(癎)发作,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加强对不伴面部血管痣性Sturge-Weber综合征的认识.手术切除致(癎)灶是治疗致(癎)性Sturge-Weber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动态与录像脑电图在癫(癎)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癎)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性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癎)性发作为特征.目前国际抗癫(癎)联盟关于癫(癎)和癫(癎)综合征国际分类的依据:(1)临床发作特点;(2)发作间期脑电图(EEG);(3)发作期EEG .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头皮动静脉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2岁。因头外伤后左颞侧搏动性包块伴颞部吹风样杂音1年入院。查体:左颞侧耳前见一3.5cm×2cm×1cm大小的包块,质软,搏动明显,左额颞顶区可见与包块相连的迂曲条索状血管隆起,搏动感强。CT示:左颞侧头皮包块及条索状物呈高密度血管影。MRA示:左颞侧异常扩张的血管闭,动静脉结构紊乱。颅内外血管DSA示:颈内动脉、椎动脉无异常,双侧颈外动脉造影示:左颈外动脉与颈外静脉之间动静脉瘘,左侧颈外动脉造影见颈外动脉起始段、颞区存在多处瘘口,颞区血管迂曲扩张,与同侧额、顶、枕区交通的静脉异常扩张。临床诊断:头皮动静脉瘘。病人在局麻下行颈外动脉结扎与颞区畸形血管切除瘘口结扎术中,结扎颈外动脉后探查颞侧包块,见包块张力明显降低,搏动明显减弱,迂曲扩张的血管变软,但包块中心区仍可触及搏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语义性痴呆患者灰质和白质结构变化,提高对其病理改变和发生机制的认识。方法采用3.0T MRI扫描仪对16例语义性痴呆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全脑扫描,扫描序列包括三维高分辨力结构像和扩散张量成像(DTI)。通过专业统计软件分别对全脑灰质密度和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FA)值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全脑灰质密度(P0.001,Voxel338)和白质纤维束FA值(P0.005,Voxel103)。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语义性痴呆组患者双侧颞叶,特别是颞极表现为灰质密度显著降低,以左侧大脑半球额颞顶叶灰质密度减低区域更为广泛,包括左侧颞下回、缘上回、顶下回和额中回;同时双侧颞叶白质纤维束FA值显著降低,包括双侧钩束、左侧扣带(海马)纤维和双侧下额枕束。白质纤维束FA值分析结果与VBM法所显示的灰质密度在解剖学上呈现极高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在体揭示了语义性痴呆的病理学和解剖学基础,为理解语义性痴呆的病理学机制提供了客观佐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枕叶癫(痫)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6例枕叶癫(痫)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作症状学、影像学及脑电图(EEG)等方面的特征.结果 16例枕叶癫(痫)患者中,14例出现发作期或发作后头痛,13例发作性视觉症状表现突出,11例出现发作性客观眼部异常运动,肢体运动症状、植物神经症状、自动症在枕叶癫(痫)发作过程中也可以出现.脑电图特点:发作期或间歇期一侧或双侧枕叶的痫性放电.本组7例儿童枕叶癫(痫)患者,无脑器质性损害,对抗癫(痫)药物(AEDs)反应良好,为儿童良性癫(痫).结论 枕叶癫(痫)有比较特征的临床和脑电图表现,一般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3d”于2011年1月21日人院.患者入院前3d沐浴时突然出现头痛,以头顶部、双侧颞部、后枕部明显,呈炸裂样疼痛,偶有血管搏动感,呈反复发作性,疼痛持续时间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疼痛程度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硬化合并癫(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合并癫癎患者中,癫癎与MS病程、脑电图(EEG)和磁共振(MR)的关系,以及对抗癫癎药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5年3月间确诊为MS合并癫癎的住院患者中,癫癎的临床特点,EEG,MR特点,癫癎与EEG-MR的相关性,预后及对抗癫癎药的反应。结果121例MS中10例(8.29%)合并癫癎,其中2例癫癎在MS确诊前出现,1例在MS确诊2年内出现(早期发作组),7例在MS确诊4~11年内出现(晚期发作组);早、晚期发作组扩展功能障碍EDSS量表(评分分别为3.0±1.80及5.76±3.17),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癫癎年发生率分别为0.25±0.38及2.13±1.38,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癫癎与EEG-MR相关。晚期发作组6例用抗癫癎药治疗,其中4例癫癎反复发作。结论癫可在MS病程中出现,多数在MS晚期发生;癫癎发作频率及预后与MS病程,神经功能损害相关,癫癎发作与皮质-皮质下斑块病灶相关,MS晚期部分患者对AEDs反应差。  相似文献   

13.
15例烟雾病患者临床、影像学与经颅多普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和经颅多普勒 (TCD)诊断价值。方法 对 15例患者临床特征、影像和TCD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头颅磁共振 (MR)发现脑梗塞、脑出血、局限脑萎缩 ,颅底大血管流空信号变细或消失、基底节区散在点状和弧线状流空信号。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显示颅底异常血管网无显著差异 (P >0 .0 5 )。TCD表现为Willis环广泛分布的双侧血流速度异常 ,多支血管频谱紊乱 ,闻及乐音性杂音。结论 头痛、癫、反复 (交替性 )肢体麻木无力、失语等脑缺血和脑出血症状是烟雾病突出的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有脑萎缩。DSA是诊断金标准。TCD作为筛选手段 ,结合头颅MR、MRA有助于烟雾病早期诊断和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Gerstmann综合征(GS)的临床与神经心理学特点。方法采用汉语失语症成套测评(ABC)、书写及视空间检查,对259例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或脑损伤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 (1)259例患者中有19例患有Gerstmann综合征(GS),其中9例有GS四主征、10例有GS的核心症状、命名性失语(AA)5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CM)2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TCS)4例、Wernicke失语3例、构音障碍2例、无失语5例;(2)病变部位:左顶枕、左侧颞顶、左侧颞顶枕、左侧额顶枕和左侧基底节共17例,右侧基底节、顶叶损害2例。结论 (1)Gerstmann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综合征;(2)其病变部位不仅仅限于优势半球顶叶。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43岁。住院号:249935,外伤后发作性意识障碍伴四肢抽搐11年,加重1日于1995年4月8日入院,查体;右侧面部,上下肢及躯干痛觉减退右上支肌力Ⅳ级,右眼颞侧视野缩小。 入院后经DSA检查,提示“上矢状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其供血动脉主要有两侧颈外动脉之颞浅、脑膜中动脉及两侧颈内动脉之大脑中动脉顶后支,于1995年4月10日行血管内治疗术。3—0真丝线段460cm及280cm分别栓塞两侧颈外动脉供血支。半年后患者又来院行第二次血管内治疗。造影发现左颈外动脉已闭塞,右颈外动脉之颌内动脉、枕动脉、双侧颈内动脉之大脑前动脉分支参与供血。瘘口在上矢状窦中后1/3。3—0真丝线段600cm栓塞右颈外动脉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联络纤维变化的特点,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SIV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5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用全脑磁共振DTI技术,测量上纵束、下额枕束(额部、额颞部和颞部)、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和扣带束多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束、左侧上额枕束和胼胝体膝部FA值明显下降,ADC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侧上额枕束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VD患者多个感兴趣区的DTI改变证明联络纤维损伤明显;全脑DTI研究是SIVD患者敏感可靠的技术方法,有助于理解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联络纤维损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性偏头痛35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7年2月至2007年8月收治35例病人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24~81岁,平均45岁.疼痛部位:额部4例,颞部12例,枕部24例,其中5例中同侧颞、枕部3例,双侧枕部2例.35例病人术前均行常规检查,头MRI检查排除颅内其他病变引起的头痛.偏头痛发作时均行局部封闭试验确定疼痛部位.颞部疼痛病人检查可见颞动脉隆起,搏动增强,压迫后头痛可减轻.额部或枕部疼痛者无明显搏动性,但眶上切迹或枕大神经出腱膜处均压痛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Fluoro-Jade C(FJC)染色方法 观察小鼠匹罗卡品癫(癎)模型丘脑神经元变性情况,以了解丘脑结构在慢性颞叶癫痫发生中的病理变化和癫(癎)反复发作的神经学基础.方法 以盐酸匹罗卡品腹腔注射(220 mg/kg)制备小鼠癫痼持续状态模型.脑组织切片经FJC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FJC阳性细胞形态和在丘脑的整体分布情况.结果 匹罗卡品模型组小鼠FJC阳性细胞呈神经元形态,丘脑结构损害呈连续性.功能不同的丘脑核其细胞损害程度有所不同.结论 采用FJC染色技术观察匹罗卡品癫(癎)持续状态小鼠模型丘脑神经元变性情况,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颞叶癫(癎)的中枢神经系统长期病理变化和自发性反复发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有双皮质综合征(double cortex syndrome,DCS)的癫痫患者的电生理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伴有DCS的癫痫患者的病史、影像、电生理、发作类型及临床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为女性,起病年龄1~13岁,均有不同程度智力发育障碍。2例患者脑电图背景节律明显变慢,3例患者发作间期以双侧颞顶枕区癫痫样放电为主,同步或交替出现,可有侧别优势;捕获到发作的3例患者发作期均为广泛放电起源。临床发作均表现为多种发作形式,其中3例具有继发全面强直或强直-阵挛,该发作形式对药物的敏感性较好。结论伴有DCS的癫痫患者发病率有明显女性性别优势,起病年龄越早,智力发育受影响越大,癫痫样放电以双侧后头部为主,发作起源广泛,发作形式多样,抗癫痫药物对全面强直或强直-阵挛发作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20.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1例临床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例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该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及肌肉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和脑脊液乳酸高,头颅CT、MRI显示病灶局限于颞顶枕部,肌肉活检证实患者的骨骼肌存在大量典型的不整边红纤维。结论对年轻患者反复表现为卒中样发作、局限性或全面性癫痫,病灶局限于颞顶枕部,应行肌肉活检,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