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Web服务的广泛应用,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来提高Web服务的QoS(quality of service)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设计一个灵活的选择结构BS-Serv(bidirectional selection-serv),提供者使用多维背包算法,请求者使用需要等待时间原则,来实现提供者和请求者的双向选择,从而即保证了提供者的资源能达到最充分的利用,提高了Web服务的QoS,还保证了请求者对服务的满意.详细分析了多维背包算法和请求者需要等待原则的设计,并讨论了结构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用XML语言描述的Web服务由于缺乏语义信息而使得服务选择的效率大大下降.将语义网和Web服务相结合,介绍一种能够描述服务语义信息的语言OWL-S,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服务质量(QoS)的语义Web服务选择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含有语义信息的服务请求者和提供者双方进行相似度匹配,并记录下所有相似度达到一定要求的服务提供者,然后在这个结果集中进行QoS评价,选择出一个QoS值最大的服务.这样的选择算法使得服务选择的效率和精确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QoS的语义Web服务匹配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eb服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Web服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Web服务的匹配和查找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文中引用OWL-S对Web服务进行语义描述,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服务QoS的描述。把对Web服务的输入、输出参数的语义描述匹配问题进行转化,可以转为基于领域本体库中相似概念间的语义距离计算,并根据语义距离给出了概念相似度的计算公式。对于基于语义的Web服务发现给出了匹配算法描述。在QoS约束匹配过程中,利用服务性价比的概念,为用户选择最佳性能的Web服务,同时也可以对最终的匹配结果按照请求者的意愿进行排序,以满足请求者不同的需要并使得用户同时可以根据本身需求选择性地使用服务。  相似文献   

4.
陈欣  金远平 《计算机工程》2005,31(6):106-107,119
利用一种新的消息传递机制,从请求者的角度在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消息交互的同时进行Web服务可用性的测量,并提出了一套关于Web服务可用性的量化指标,为服务请求者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缓存和代理的QoS服务发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发现是服务框架中联系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者的重点环节。提出了一种基于QoS的服务发现机制。服务描述语言(WSDL)的修改是该机制的基础,实现了Web服务QoS属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增加代理,对Web服务进行QoS筛选,并根据服务请求者的请求历史以及QoS需求,建立本地缓存。这使得传统的UDDIWeb服务发现框架得到了功能性扩展,从而既满足了服务请求者关于QoS的需求,又提高了Web服务的发现效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Web服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Web体系结构肯定已经不能满足日益众多的新需求, Web服务和语义Web成为Web发展的两个新兴方向。在他们相互融合下逐步发展成为语义Web服务这一新的技术。本文设计实现一个基于QoS本体的语义Web服务组合原型系统,以服务请求者的QoS需求为主体,再结合QoS语义匹配和QoS数值匹配进行个性化的服务组合,从而能为服务请求者提供能满足请求者个性化需求的Web服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Web服务的不断普及,单个Web服务的调用已经不能满足服务请求者的需求,服务组合已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提出一种QoS感知的基于着色Petri网的Web服务动态组合模型(QWS-CPN),介绍了模型中的颜色集、守卫函数和弧函数等关键元素,并给出一种基于使用概率的QoS计算方法,让服务请求者...  相似文献   

8.
一种考虑QoS数据可信性的服务选择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李研  周明辉  李瑞超  曹东刚  梅宏 《软件学报》2008,19(10):2620-2627
随着Internet上功能相似的Web服务的逐渐增多,在运行时刻基于服务质量(QoS)对Web服务进行查找和选择已成为研究热点.现有的基于QoS的服务选择方法通常假定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给出的QoS数据都是真实可信的,然而这一假设在实际中往往很难保证.为此,提出了一种考虑QoS数据可信性的服务选择方法.方法从QoS数据来源的角度对质量属性进行分类和计算:对于数据来自服务提供者的质量属性,使用以往运行数据统计,对提供者的QoS数据进行修正;对于数据来自服务使用者的质量属性,通过计算用户间以往反馈的相似程度权衡不同QoS反馈数据的可信程度.对此给出了实现框架,并通过一组模拟实验说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削弱不可信的QoS数据对服务选择的影响,增强了Web服务选择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祁超  张璟  何聚厚 《计算机工程》2008,34(21):65-67
针对目前尚无遵循OGSA/WSRF规范的网格服务中间件能很好地支持基于QoS协商的网格资源管理,提出一个面向服务基于SLA的框架,协商资源预留并监控资源的QoS。定义资源预留的XML Schema,使得资源请求者和提供者基于WS-Agreement协商包含资源预留的协定。遵循WSRF规范设计和开发出一组Web服务,用于构建基于WS-Agreement的资源预留与QoS监控框架,通过试验评估该框架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Web Service的网络管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中提出了一个基于Web Service的网络管理模型,通过在网络设备中嵌入Web服务来使得此网络设备成为一个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通过采用Web Service,可以看到这种模型在建模、通信、数据处理、分布式网络管理中的种种优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本体的服务管理代理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服务管理代理应用模型中应用本体理论和相关技术,设计内部UDDI保存软件系统所适用的Web服务信息,通过匹配引擎的匹配算法实现Web服务本体和服务请求本体的匹配,应用反射技术实现动态调用被选的Web服务并将结果返回给服务请求者,从而提高了基于面向服务结构的软件系统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满足服务请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Web服务的组合需要聚合足够多的能满足服务请求的元服务,由服务请求者自己来查找这些需要的服务是目前SOA的常用方法,但这种方法没有考虑服务本身作为主体也有主动推销服务的意愿。为此提出了一个面向服务组合的主动服务聚合框架,引入Agent作为Web服务的代理可以将服务抽象地封装成一个可以主动发现服务请求的智能实体,通过意图-行为-实现机制实现了服务能力与服务请求的匹配。最后通过一个仿真程序上的几组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了聚合框架的性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Web服务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提供相同功能的Web服务越来越多,而如何在其所提供的Web服务中选择最优服务成为关键问题.传统的基于服务质量(QoS)模型的选择方案已不能满足此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信誉模型并结合QoS的优化选择方案,首先利用工作流组织模型确定服务使用者之间的信任度结,结合可信用户的反馈评价值,确定服务的主观信誉度,然后根据Web服务的QoS量化模型,计算出客观质量值,最后结合二者选出最优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罗毅  吴产乐 《计算机工程》2010,36(11):22-24
为选择合适的补偿服务,提出基于补偿因子的Web事务QoS框架。将事务协调中的补偿成本和补偿可靠性作为一种QoS扩展,事务协调者基于已建立的QoS规则库进行事务选择和恢复,从而提高事务整体QoS属性,满足事务请求的QoS需求。实验结果表明,该框架可降低Web事务的补偿成本,提高Web事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满足用户对带有Qos约束的Web服务请求的需求,就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按QOS值进行查询服务的方法.服务的QoS描述具有正和负两个方面的属性,因此如何量化成为一个具有成为查询依据的值成为该问题的的关键.给出一种时服务QoS量化计算的方法,可以把一组具有相同功能服务的QoS的进行量化,并作为用户需求发现的依据,从而为解决基于QoS约束的Web服务发现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that need to process data continuously over long periods of time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recent years. The emerging Internet of Things and Smart Cities scenarios also confirm the requirement for real time, large scale data processing. When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are processed over a shared distributed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some Quality of Service (QoS) guarantees for each data stream, specified in 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SLA). SLAs identify the price that a user must pay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QoS, and the penalty that the provider will pay the user in case of QoS violation. Assuming maximization of revenue as a Cloud provider’s objective, then it must decide which streams to accept for storage and analysis; and how many resources to allocate for each stream. When the real-time requirements demand a rapid reaction, dynamic resource provisioning policies and mechanisms may not be useful, since the delays and overheads incurred might be too high. Alternatively, idle resources that were initially allocated for other streams could be re-allocated, avoiding subsequent penaltie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supporting QoS for concurrent data streams to be composed of self-regulating nodes. Each node features an envelope process for regulating and controlling data access and a resource manager to enabl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elective SLA violations, while maximizing revenue. Our resource manager, based on a shared token bucket, enables: (i) the re-distribution of unused resources amongst data streams; and (ii) a dynamic re-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streams likely to generate greater profit for the provider. We extend previous work by providing a Petri-net based model of system components, and we evaluate our approach on an OpenNebula-based Cloud infrastructure.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escribes a knowledge-based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system, called SWIM, which is based on the Service Domain model. Service Domains are communities of related Web Services that are mediated by a single Web Service, called the Mediator Service, which functions as a proxy for them. When a requestor sends a message to the Mediator Service one or more of the related Web Services are selected to dispatch the message and the results returned are aggregated to a single answer to the requestor. Mediator Services can be further composed to more complex Mediator Services that combine several selection and aggregation algorithms among many heterogeneous web services. The system utilizes the X-DEVICE deductive XML rule language for defining complex algorithms for selecting registered web services, combining the results, and synchronizing the workflow of information among the combined web services in a declarative way. In the paper, we demonstrate the flexibility and expressibility of our approach for composing Web Services using several e-business examples, covering most of the workflow patterns found in a comprehensive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van der Aalst et al., Distributed and Parallel Databases, vol. 14, no, 1, pp. 5–15, 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