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济南北部地热田的成生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济南北部地热田的地质构造、发育规律、岩浆活动特征、地温场特征等资料,并结合地热田内的钻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济南北部地热田内地热水来源于南部山区的深部径流补给,主要赋存于北东向与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的破碎带及附近,深部灰岩热储的岩溶发育较差.研究表明:断裂构造沟通了深部热源,济南岩浆岩的侵入作用对地热资源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F10正断层为主的近东西向断层是花家湖矿区的主控断层,对于其导水性以及采动影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借助于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对花家湖的勘探工程,对矿区主控断层的富导水性进行了研究。根据矿区7条过F10断层的石门没有涌水现象;穿过F10断层的钻孔岩芯都为断层糜棱岩,均不漏水; F10断层带的抽水试验显示断层带是贫水的,单位涌水量为0. 0000419 L/s·m,水位历经200天仍未恢复到初始状态等资料证明F10断层不导水。根据F10断层受采动数值模拟,认为在750 m深的条件下,采矿对断层超前影响范围为30~45 m,断层防水煤柱的极限宽度为45~60 m(安全系数为1. 5)。  相似文献   

3.
青东凹陷北西向断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侧的新生代盆地,其东界为郯庐断裂。该凹陷古近纪期间为断陷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为坳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前者为新生的正断层,后两者为复活的基底断层。古近纪期间青东凹陷处于南北向拉张的区域应力状态,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处于斜向拉伸,从而呈现为左行平移正断层。这类基底断层在古近纪早阶段(孔店至沙四下期)活动强,控制了凹陷内北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古近纪晚阶段(沙四上期以后的古近纪)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出现了直接活动、新生雁列断层、直接活动并扩展成东西向正断层3类活动方向。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多呈现为直接活动,而北西向大型基底断层表现为新生雁列断层,反映了基底断层方位对其复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罗区虎中煤矿的地表河流与地层、含水岩组、隔水岩组、岩浆岩、断层导水性及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条件等六个方面水文地质特征的调查和研究,从地表水体、断层导水性及覆岩破坏造成的导水裂隙带、老窑及采空区积水、相邻生产矿井可能积水区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虎中煤矿矿井水害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及加强工人识别透水前预兆和透水后逃生技能教育,指出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基础管理工作对防治煤矿水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太阳活动对中国近东西向断层8级大地震的可能触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发生在中国及蒙古国西部地区Ms≥8的大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发现在东西向和近东西向断层上的地震, 发生时间多处在太阳活动的峰年附近, 而其他方向断层上的大地震多数不在太阳活动的峰期附近. 作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太阳活动峰年附近出现较多磁暴, 引起的地磁场异常变化在近东西向孕震断层面上产生涡电流对岩石加热, 降低了岩石的耐剪强度和静摩擦极限, 从而使已孕育的大地震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6.
贵州从江那哥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江那哥铅锌矿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控制,区域上南北向的宰便断层为该矿床的导矿断层,近东西向的尾洞溪断层为容矿断层,矿体呈透镜状、网脉状产于尾洞溪断层带中,矿化较好的地段主要为尾洞溪断层与下江群甲路组中上部相切的地段,并且在矿体部位蚀变较为强烈,距离辉绿岩体相对较近处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形成了明显的分带性;本文在对成矿规律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渭北西部地区加里东构造带由一系列走向近东西、南倾北倒的紧闭倒转褶皱和叠瓦状逆冲断层组成。该带大致沿泾川-富平北西西一线以南呈近东西向延伸,推测向东可延入渭河地堑基底,其形成与北秦岭构造带形成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河北省高阳地热田岩溶热储成因模式,为合理有效地开发该地热田服务。从高阳地热田区域构造、地层以及地温场等基础地热地质资料分析入手,进行构造特征、热储展布、热储物性、热源、运移通道、水化学以及盖层等因数分析,探讨高阳地热田周边及内部断裂的分布特征、潜山热储的展布特征、地热田热储成因中各影响因数的配置关系。高阳地热田潜山热储主要发育元古界雾迷山组,寒武系、奥陶系热储在局部有分布,岩溶热储具有北东-南西向的展布特点;区域大地热流值高,热源条件好;地热水自北西向南东方向流动,主要由太行山的水源补给;热水运移通道主要为深大断裂和不整合面;上覆盖层主要为第三系泥质岩和第四系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调查,对黔西南晴隆碧痕营穹窿的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碧痕营穹窿严格受近东西向和北东向延伸的两组断层控制,穹窿轴向与北东向断层走向一致。控制穹窿发育的三条断层均为压纽性走滑断层,断层旁侧的R剪切指示断层为右行走滑。两组走滑断层连接构成的右行左阶限制性弯曲与断层的压扭性质吻合。穹窿的几何形态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与限制性弯曲带上的隆起或冲起构造的形态相似;穹窿核部与边界之间的地形高差较大(700~800 m),且核部和翼部(四周)的岩层近于水平,缩短弯曲不明显,说明穹窿的形成不是以纵弯褶皱机制下的弯滑和弯流褶皱作用为主,主要成因可能是沿汇聚型走滑断层上盘的逆冲所致,即碧痕营穹窿极有可能是走滑断层系统中限制性弯曲上形成的一个走滑冲起构造。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南部的低渗透砂岩储层中普遍存在受断层和沉积微相控制的4组高角度构造裂缝,其中以近东西向裂缝渗透性最好,北西向和并东向两组裂缝对储层中流体的渗流也起着相当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红霞 《河南科学》2009,27(4):475-478
根据钻探资料和近年的勘察研究成果,对云台山百家岩苑区地热资源的形成背景、赋存规律和地热田的结构、类型、分布及形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该地热属中低温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热源为大地热流,水源为大气降水.其形成受控于大地构造深部热传导,分布主要受薄壁断裂控制.该研究为进一步勘探、开发该区的地热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丰城市圳头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储量大,现已发现4处出露地表的温泉,但仅有2处得到开发,温泉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为了探明控制研究区地热产出的深部断裂构造,在该地区部署了4条音频大地电磁(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AMT)测深剖面,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onlinear conjugate gradient,NLCG)法对经过去噪处理后的AMT数据进行三维反演,获得研究区的深部三维电性结构。在综合已有钻井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热储层结构和热流通道,查明该区地热系统的地质、构造控热以及地下水运移特征。区内地热活动沿断裂活动带分布,并作为水热资源在断裂带的交叉复合部位形成温泉点。断裂既是该区域的导热构造又是导水构造,控制地下水的温度变化,在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中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为研究该地区地热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电磁证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遥感地质解译、土壤氡气测量、地温测量以及地电测试等技术方法,结合现场勘查和相关地质资料,对成都市龙泉驿点状地热异常现象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龙泉驿断层被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的次级断层切割,断层遥感影像清晰。断层上方土壤中出现极高的氡气浓度异常,从旁侧向地热异常点逐渐升高,显示断层的活动性和良好的渗透性,沿断层有流体上升。断层上方近地表局部填充的块状疏松土壤起到"导热管"的作用。发震于龙门山逆冲推覆造山带的汶川大地震及其余震的剧烈运动,使成都前陆盆地中的岩块沿中三叠统下部滑脱层滑动,产生大量构造热。热流沿滑脱层向远端的前陆隆起——龙泉山传递,通过龙泉驿断层向上溢流,并经"导热管"在地表形成点状地热异常。龙泉驿地热异常的主导因素是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构造热产生的地震地热异常"远端效应"。龙泉山断裂带不可能发生较大的破坏性地震。该地区可能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18年地热领域研究热点纷呈:世界各国在地热发电领域发展迅猛,中国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地热勘查逐步走向精细化,地热开发逐步走向集约化,地热利用逐步走向综合化。地热成为地质界真正的热点,封闭式井下换热技术、采灌均衡地热评价技术、地热-太阳能等混合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相关技术和规范不断完善,在理论方面,地热开发过程与微地震的发生之间的机制认识更进一步,干热岩开发理论更加深入,此外,围绕地热流体的生态环境、微生物以及油田地热开发方面也呈现出创新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88口地热井的井口温度和单井产水量的统计分析,初步查明了中国东部主要沉积盆地热储的产能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沉积盆地型热储总体上以温热水和热水为产出特征,单井产水量以中、高产为主,总体上热储产能以蓟县系雾迷山组和寒武系-奥陶系最大,其次为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其中,岩溶裂隙型热储产能变化较大,表明其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建议东部地区积极开展多元化、梯级化地热利用;在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如果基岩地层埋藏较浅可优先选择蓟县系雾迷山组和寒武系-奥陶系岩溶裂隙型热储作为目的层,同时应加强岩溶裂隙型热储非均质性及其与产能关系的研究;而当基岩地层埋藏较深可考虑新近系馆陶组与明化镇组砂岩孔隙型热储。  相似文献   

16.
微动探测技术是一种抗干扰能力强、探测深度大、适用范围广的新型物探技术,逐渐成为资源、能源开采以及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物探手段,广泛应用于矿业工程、地铁工程、道路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程领域。首先阐述微动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流程等关键问题,然后重点综述微动探测技术在地热构造、地层界面、断层、孤石、陷落柱、采空区、溶洞等地质构造或地质体探测中的工程应用成果;最后对微动探测技术发展及工程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微动探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阳高-天镇盆地马圈庠地下热水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基础资料,运用系统理论深入分析探讨马圈庠地下热水系统的形成背景、结构特点、传热机制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地下热水系统的成因模式,为地热田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贵阳安井-新添寨地热田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 0 1年 1月在贵阳市郊新 1号井打出一口 58℃、流量 160 0m3/d的高温热矿水 ,证明贵阳市东北郊存在一热储构造面积至少 8km2 的地热田。热储构造与长期活动的地震断裂带及逆冲推覆构造有关 ,属传导对流型地热田。其主要隔热保温盖层为志留系高寨田群 (S1g)和奥陶系湄潭组 ( 0 1m)泥页岩 ,主要热储层为寒武娄山关群 (∈2 - 3ls)碳酸盐岩 ,根据地下热水水质化学成份特征及钻探资料 ,其深度为 130 0 - 2 50 0m ,地温梯度 2 4 4 - 2 84℃ /10 0m ;指出乌当背斜东翼倾伏端有另一地热田存在可能性 ;以及对地热田研究开发、保护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分析天津地区地层构造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分析研究地层结构对地温场、地热水形成的影响,建立了天津市市区地层构造三维可视化模型和研究区内主要储热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分析表明,分布在天津地区的多余断裂构造是天津地热水的主要径流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