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文题释义:肌肉伸展性:是指肌肉放松状态下的机械张力,描述肌肉处在动作和放松状态之间的恢复反复状况。伸展性高于正常值将会扰乱肌肉中的血流状况,因为肌肉中的血管越是收缩血液就越少回流到达肌肉,肌肉伸展性升高将导致疼痛、运动能力下降、过载和其他现象,但较低的伸展性又显示较低的运动能力和肌肉疲软无力,故此维持正常的肌肉伸展性意义重大。 肌肉弹性:是指肌肉工作后产生收缩形变回复到初始状态的能力,表现肌肉血流在运动中供给状况及所能提高运动速度的能力。运动中骨骼肌的血流供给是否充分表现在其外形在2次收缩的间隙能否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初始状态,即骨骼肌必须具备良好的弹性才能保证良好的血流供给,弹性下降会明显加速肌肉疲劳,并且如果骨骼肌弹性有问题其运动速度必定也会受到制约。 背景:远红外光波治疗可促进血液快速流动、强化各组织间物质能量交换和促进骨骼肌微损伤快速恢复等能力,其中远红外陶瓷微珠为近年来运动理疗、康复领域一种崭新的功能康复材料。 目的:以远红外陶瓷微珠为干预手段,验证其对骨骼肌损伤后肌肉伸展性、肌肉硬度和肌肉弹性物理3特性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择年龄18-21岁各体育专业确诊为股后肌群损伤的男性在校学生为试验对象,通过筛选最终纳入20名受试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普通远红外治疗仪(对照组)与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治疗(试验组),每组10名受试者,连续干预2周。利用无创肌肉检测系统采集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7,14天的股后肌肉伸展性、肌肉硬度和肌肉弹性数据。 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治疗后3,7,14 d的肌肉伸展性大于治疗前(P < 0.05,P < 0.01),且治疗后14 d已恢复至健侧水平(P > 0.05);对照组仅治疗后14 d的肌肉伸展性大于治疗前(P < 0.05),但仍低于健侧(P < 0.05);试验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肉伸展性大于对照组(P < 0.05,P < 0.01);②试验组治疗后3,7,14 d的肌肉硬度大于治疗前(P < 0.05,P < 0.01),且治疗后14 d已恢复至健侧水平(P > 0.05);对照组仅治疗后14 d的肌肉硬度大于治疗前(P < 0.05),但仍低于健侧(P < 0.05);试验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肉硬度大于对照组(P < 0.05,P < 0.01);③试验组治疗后3,7,14 d的肌肉弹性大于治疗前(P < 0.05,P < 0.01),且治疗后14 d已恢复至健侧水平(P > 0.05);对照组仅治疗后14 d的肌肉弹性大于治疗前(P < 0.05),但仍低于健侧(P < 0.05);试验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肉弹性大于对照组(P < 0.05,P < 0.01);④结果表明,远红外陶瓷微珠干预可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弹性,降低肌肉硬度,促进损伤肌肉的恢复。 ORCID: 0000-0002-9375-1940(何建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 Anybody仿真:使用数学建模技术模拟人体肌肉骨骼在不同载荷中的情况,计算各块肌肉和关节的受力、变形、肌腱的弹性能、拮抗肌肉运动和其他对于工作中的人体有用的特性,以计量方式计算出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兼与人机工程学和生物力学分析,为人体运动建模、人机工程学产品性能改进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提供平台。 均方根振幅:是将振幅平方的平均值开平方,把振幅值平均然后开方,最原始的是针对正弦波推导出来的,但实际上对所有的波形都适用,均方根值(RMS)也称作为效值,表示在一段周期内,参加肌肉活动的肌肉瞬间肌电图振幅均方根值,是一定时间内肌电位值平方和的平方根。 背景:Anybody肌肉骨骼建模系统,使用数学建模技术模拟人体骨骼、肌肉和环境的关系,可对人体的逆向动力学进行研究,得出下肢三关节最大肌肉力等指标。 目的:研究24名不同体质量指数男大学生在坐瑞士球一个动作周期的下肢肌肉力值,及受试者在坐瑞士球与平凳的均方根肌电平均值对比情况。 方法:将24名男大学生按体质量指数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用BTS三维红外动作捕捉系统、Kistler 三维测力台、BTS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同步记录动力学和肌电参数,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定性比较不同组间肌力和肌电参数差异,用定量差异分析法对比均值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肌肉力量方面,由坐到站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股直肌、半膜肌、股二头肌长头、腘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股方肌与耻骨肌的两组肌肉力差异极其显著(P < 0.01,QD≥0.80);超重组与肥胖组肌肉力相比,股方肌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0.47≤QD<0.80),由站到坐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缝匠肌、拇长伸肌、腓肠肌肌肉力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②均方根肌电值方面,坐平凳状态下,由坐到站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由站到坐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股直肌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坐瑞士球状态下,由坐到站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由站到坐过程中,正常组与肥胖组相比,腓肠肌、右竖脊肌肌电值差异显著(P < 0.05,0.47≤QD<0.80)。提示:①各组由坐到站过程中主导发力肌肉是臀中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长头、股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比目鱼肌,由站到坐过程中下肢臀中肌、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长头、腓肠肌、胫骨前肌、比目鱼肌主导发力;②与坐平凳相比,受试者在坐瑞士球时胫骨前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均方根肌电值高。ORCID: 0000-0003-0520-5606(庞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 Suture-Button固定:为缝合纽扣钢丝线缆系统固定,该固定方式强度不仅跟螺钉一样,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允许一定程度下胫腓联合生理微动,无须二次手术取出,不存在植入物疲劳。 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金标准,并且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如螺钉内固定的取出、螺钉置入等。 背景:在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治疗中,Suture-Button固定技术可取得与螺钉相似甚至比螺钉更好的疗效,但其并不能完全恢复损伤前的解剖复位和活动度,所以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方法:通过检索EMBASE、Cochrane 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2005年1月至 2019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相关资料,利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了12篇研究,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总共56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进行Suture-Button固定,对照组进行螺钉固定;②Meta 分析显示:试验组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WMD=-1.50,95%CI(-2.08,-0.92),P < 0.05],术后3,6,12,24个月的AOFAS评分优于对照组[WMD=6.50,95%CI(3.41,9.58),P < 0.05;WMD=2.87,95%CI(0.75,4.98),P < 0.05;WMD=2.67,95%CI(0.09,5.24),P < 0.05;WMD=5.79,95%CI(1.41,10.18),P < 0.05],两组手术时间、末次随访下胫腓重叠距离、末次随访下胫腓间隙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与螺钉固定相比,Suture-Button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完全负重时间更早,且不用考虑螺钉断裂在手术的风险,其是除了螺钉技术之外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另一种有效方式。ORCID: 0000-0003-2787-0498(田晨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网状Meta分析:基于间接比较或合并间接比较与直接比较而同时分析 2 个以上干预措施的Meta分析。包括如下2种情况:①间接比较Meta分析:当不存在直接比较情况下,基于共同对照对多个干预措施进行比较的Meta分析;②混合治疗效应Meta分析:当同时存在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情况下,基于间接结果与直接结果的合并结果来同时分析多个干预措施的Meta分析。 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背景:针灸的方法主要包括温针灸、火针、电针,但这些疗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平衡仍不清楚。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温针灸、火针、电针3种针灸疗法干预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性。 方法: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检索时间为2019-09-20之前,搜集温针灸、火针、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 Rev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3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2 87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网Meta分析结果示:①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火针(OR=1.08,95%CI:1.00-1.17,P < 0.05)、温针(OR=1.08, 95%CI:1.02-1.14,P < 0.05)总有效率均优于电针,3种针灸疗法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火针最佳;②在改善目测类比评分方面,火针(MD=-2.12,95%CI:-3.52至-0.71,P < 0.05)、温针灸(MD=-1.31,95%CI:-2.33至-0.29,P < 0.05),电针(MD=-1.17,95%CI:-2.19至-0.16),P < 0.05)的均优于西药,火针最佳;③在降低WOMAC总分方面,火针(MD=-15.38,95%CI:-27.88至-2.87,P < 0.05)、温针灸(MD=-11.48,95%CI:-16.45至-6.51),P < 0.05)及电针(MD=-7.29,95%CI:-11.86至-2.72,P < 0.05)均优于西药,火针最佳;④结果证实,综合比较3种针灸疗法的相关结果排序后,在治疗膝骨关节炎中,优先推荐火针治疗。但仍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ORCID: 0000-0002-8634-0633(张金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患肢股骨侧及胫骨侧分别安装红外线反射球,通过红外线原理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里面,通过计算机重建患者的下肢力线及空间结构,从而指导医师正确截骨。该系统能降低医生的主观判断产生的失误,能够提高假体植入的准确性,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提高假体使用寿命。 导航的优势: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术后下肢力线的准确性;能够有更好的伸屈间隙平衡;且术中不要打开股骨髓腔,减少了术后引流量。 背景: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能够使假体植入更加准确,获得有更好精确的下肢力线,但同时也延长了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Aesculap 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至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按照手术方式分为2组:导航组在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辅助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非导航组进行常规的全膝关节置换,每组2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2个月拍摄负重X射线片,观察下肢机械轴线、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下肢力线偏差>3°的患者数量,同时评估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试验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导航组手术时间长于非导航组(P < 0.05),术后引流量少于非导航组(P < 0.05);②术后12个月,导航组下肢机械轴线、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分离变量的误差均小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分离变量与下肢力线>3°的病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12个月,导航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下肢力线的准确性、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及膝关节活动度,但增加了手术时间,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其利弊。 ORCID: 0000-0003-1243-9574(江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研究表明足的部分解剖区域支撑着人体大部分质量,并调节着人体的平衡,测量这些区域的压强峰值及分布即可获取足、下肢乃至全身的生理、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大量信息。 目的:观察健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然行走时左右足峰力值、负荷冲量等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 方法:采用三维动态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16~19岁适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 结果与结论:受试者足底应力-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型,足底10个分析区域峰力均值在足跟外侧最大(P < 0.01),右足习惯者第1 趾、第1,2 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平均峰力值右足大于左足(P < 0.05),而第5跖骨、足弓2个区域平均峰力值左足大于右足(P < 0.05)。受试者行走时整足接触阶段、离地阶段负荷中心在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足部最大负荷部位在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男女左右足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结果证实,健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左右足动态与静态足底压力分布规律存在一致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感染性疾病,可导致牙槽组吸收,骨量丢失,是成年人牙齿丢失和缺损的主要病因。绝经后女性是牙周炎易感人群,绝经后机体雌孕激素的变化可恶化牙周炎病情,加速骨量丢失和骨组织微结构的变化。 仙灵骨葆胶囊:是临床治疗骨折、骨质疏松等常用中药制剂,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仙灵骨葆胶囊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并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生成,对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有确切疗效。然而仙灵骨葆胶囊在绝经后女性牙周炎的报道较为少见,其对牙槽骨骨量影响值得探讨。 背景:仙灵骨葆胶囊具有减少骨质流失、促进成骨细胞生成作用,在骨质疏松骨折中疗效已经得到初步证实,但在绝经后女性牙周炎的疗效尚未阐明。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技术评价仙灵骨葆胶囊对绝经后妇女牙周炎患者牙槽骨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诊治的135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试验组(基础治疗+仙灵骨葆胶囊),各45例。所有患者接受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刷牙方法、自我控制菌斑,实施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以消除菌斑及牙石的牙周病基础治疗,每3个月进行一次,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同时口服钙尔奇-D(每片含钙600 mg、维生素D 125 U),1片/次,1次/d,连续治疗6个月;试验组口服仙灵骨葆胶囊1.0 g/次,3次/d,3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采用锥形束CT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牙槽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的变化。试验已于2015-05-29获得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会批准(编号:K2015-186)。 结果与结论:①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牙槽骨缺损高度显著缩小(P < 0.05),骨密度显著增高(P < 0.05),空白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均无变化(P > 0.05),试验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 < 0.05);②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炎病情加重,牙槽骨缺损高度逐渐增加,骨密度逐渐降低(P < 0.05),与治疗前相比,46-50岁组患者治疗后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均显著改善(P < 0.05),51-55岁组患者骨密度增加明显(P < 0.05),牙槽骨缺损高度无显著改变(P > 0.05),>55岁组牙槽骨缺损高度、骨密度均无变化(P > 0.05);③轻度和中度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均显著改善(P < 0.05),重度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提示仙灵骨葆胶囊治疗绝经后妇女牙周炎可显著改善牙槽骨缺损高度、骨密度,同时锥形束CT可用于评估其临床疗效。 ORCID: 0000-0002-1977-639X(张钰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Bristow-Latarjet术:是带有联合腱的喙突骨块,穿过被横断的肩胛下肌腱后,固定于肩盂前缘,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有效方法。神经损伤是该术式常见并发症。 肩胛上神经:在肩胛盂上方穿过肩胛上横韧带与肩胛切迹组成的纤维骨性通道即肩胛上孔,进入冈上窝。肩胛上神经的冈上窝段紧贴着冈上肌深面向外下走行,穿过肩胛下孔(由冈盂切迹和连于肩峰根部及肩胛骨背面的肩胛下韧带构成)并绕着冈盂切迹向内下而到冈下窝,发出分支支配冈下肌。 背景:Bristow-Latarjet术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可靠方法。然而据报道,其中1.6%的患者伴有神经损伤。因此全关节镜Latarjet术式越来越受欢迎,由于外科医生不能触诊神经,神经的定位和保护变得困难。 目的:研究肩胛上神经在肩胛颈后上方的CT定位,提高对Bristow-Latarjet术临床操作安全范围的认知。 方法:选用经甲醛常规固定的成年尸体上肢标本12侧,男8侧,女4侧,实验方案符合东莞市中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解剖并使用显影线标记12侧标本肩胛上神经的主干和分支,CT水平位上测量肩胛上孔、冈盂切迹、最外侧神经分支入肌点3个位置在肩关节内旋45°和外旋45°体位时到肩胛盂前后缘连线的距离、成角以及与肩胛盂的高度比,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结论:①Pearson 相关性分析:盂的高度分别与冈盂切迹、入肌点到关节面的距离呈正相关;②内旋45°与外旋45°两个体位比较:肩胛上孔处的距离和成角度数差异无显著性(P均> 0.05);冈盂切迹处的距离和成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 0.01),高度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入肌点处的距离、成角和高度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 0.01),表明与内旋位相比,外旋位具有更大的角度和距离的安全范围;③内外旋45°位时,冈盂切迹处与入肌点处的角度、距离、高度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 0.01),表明相比冈盂切迹,入肌点与关节面的角度更小、距离更短,相对盂的高度比更大;④提示关节镜下Bristow-Laterjet术打内固定骨道时建议外旋位操作,以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概率。 ORCID: 0000-0002-6828-042X(袁胜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研究发现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镇痛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变化的影响。方法:26只大鼠随机取20只予以打击结合运动疲劳的方法复制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银质针导热组,每组各8只;银质针导热组给予银质针导热处理;剩余6只为正常对照。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完成后第1天、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第14天检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热缩足潜伏期;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第14天检测大鼠股内侧肌肌电图电活动,取大鼠右侧股内侧肌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局部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表达。结果与结论:(1)痛阈值:与正常组和造模前相比,模型组、银质针导热组造模后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缩短(P <0.01);经银质针导热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银质针导热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延长(P <0.01);(2)肌电图:模型组大鼠右侧股内侧出现自发电活动,银质针导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太极拳转体与弓步动作中下肢关节活动顺序性、肌肉力表现和肌肉激活程度的差异,揭示太极拳转体动作的特征。 方法 募集 20 名练习时长超过 3 年的健康太极拳练习者,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和表面肌电同步采集转体与弓步两种动作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激活信息,并通过 OpenSim 仿真软件获取下肢肌力。结果 与弓步相比,转体动作髋、踝关节外旋幅度显著增大;膝关节外展和外旋力矩显著增大,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内外侧腓肠肌峰值肌力显著增强,股二头肌、内外侧腓肠肌峰值肌力时刻显著提前,而股内外侧肌和胫骨前肌峰值肌力显著减小,胫骨前肌肌力最早达到峰值;股二头肌、股内外侧肌和内侧腓肠肌的平均激活水平和激活时间显著增加。 结论 太极拳转体动作由踝、髋关节依次转动组成,肌肉力表现的独特性在于重心两次转移致使支撑腿内外侧肌力曲线呈双峰型,因为全足着地延迟方式引发了腓肠肌与股四头肌激活顺序和肌肉平均激活水平改变。研究结果提示全足着地延迟方式具有调节肌肉激活顺序的作用,合理利用有助于提升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全膝关节置换:是在近代人工关节成功应用于患者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新技术,能有效根除晚期膝关节疾病,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倒刺缝合线:一种新的缝合材料,由于本身材料结构的特殊性,可以提供持续免打结缝合。 背景:在临床上新型的倒刺缝合线在一些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较少,其临床效果仍存在争议。 目的:收集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为倒刺缝线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提供证据。 方法:2名研究员独立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倒刺缝线和传统缝线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手工检索其余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6月。使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有8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共计1 004例膝关节;②结果表明,倒刺缝合可以明显缩短伤口缝合时间[MD=-5.17,95%CI(-6.26,-4.09),P < 0.000 01],减少伤口关闭总成本[SMD=-1.66,95%CI(-2.58,-0.75),P=0.0004],降低伤口缝合时针刺伤发生率[RR=0.14,95%CI (0.03,0.78),P=0.02];③2种缝合方法在术后并发症[RR=0.96,95%CI(0.65,1.42),P=0.85]、缝线断裂情况[RR=4.58,95%CI(0.16,128.29),P=0.37]、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MD=−0.74,95%CI(-4.19,2.71),P=0.67]、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MD=−0.30,95%CI(-2.62,2.02),P=0.80]和术后6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MD=-0.22,95%CI (-3.10,2.66),P=0.88]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是在术后3个月倒刺缝合组获得了较好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MD=-2.04,95%CI(-3.92,-0.15),P=0.03];④提示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倒刺缝线缝合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并且低成本的缝合办法,值得临床使用,同时也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及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证实此结论。 ORCID: 0000-0003-4504-6101(张文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探究握力和捏力控制的前臂及手部多肌肉协调性作用,有24名健康的右利手者参与这项实验。在实验中要求受试者在30%、50%和70%最大自主收缩力(MVC)下进行握力和捏力的准确力量控制,同时采集肱桡肌(BR)、尺侧腕屈肌(FCU)、桡侧腕屈肌(FCR)、指总伸肌(EDC)、指浅屈肌(FDS)、拇短展肌(APB)、第一骨间背侧肌(FDI)和小指展肌(ADM)共8块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构建递归网络(RN)和多层递归网络(MRN),并分别使用平均最短路径长度(L)、聚类系数(C)以及层间互信息(I)、平均边缘覆盖率(ω),对不同抓握类型和不同力量水平下的RNs和MRNs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3个水平下握力的BR、FCU、FCR网络的C值等指标显著大于相应的捏力指标。以FCR为例,握力 vs 捏力的指标分别为:0.393 ± 0.040 vs 0.366 ± 0.035, 0.404 ± 0.039 vs 0.372 ± 0.035, 0.412 ± 0.051 vs 0.383 ± 0.040, P<0.05;FDI网络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握力 vs 捏力的指标分别为: 0.443 ± 0.035 vs 0.462 ± 0.046, 0.446 ± 0.032 vs 0.461 ± 0.035, 0.445 ± 0.040 vs 0.465 ± 0.038, P<0.05。而BR、FCU和FCR网络在捏力期间的L显著大于握力,以FCU为例,握力 vs 捏力的指标分别为:2.870 ± 0.063 vs 2.941 ± 0.124, 2.841 ± 0.065 vs 2.941 ± 0.079, 2.830 ± 0.083 vs 2.901 ± 0.051, P<0.05。50% MVC和70% MVC握力下外侧肌MRNs的I值为4.056 ± 0.248和4.099 ± 0.232,ω值为0.253 ± 0.015和0.257 ± 0.017,显著大于捏力期间的I值3.930 ± 0.229和3.939 ± 0.195,以及ω值0.245 ± 0.011和0.246 ± 0.012, P<0.05。此外,随着力量水平的增加,BR、FCU、FCR的C增加,L减小,外侧肌MRNs的Iω增加。结果表明,多肌肉在握力和捏力下有不同的肌肉协调模式,且随着力量水平的增加,外侧肌间相似性和同步性会进一步增加。这一发现揭示肌肉与力输出之间的动态协调性,可为评估神经肌肉功能和肌电假体的制作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探讨低高频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及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影响。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低频组及高频组,每组64例。3组患者均接受传统吞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联合组给予健侧半球1 Hz低频rTMS刺激和患侧半球10 Hz高频rTMS刺激,低频组给予健侧低频rTMS刺激和患侧高频rTMS假刺激,高频组给予患侧高频rTMS刺激和健侧低频rTMS假刺激。3组治疗时间及疗程相同。比较3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价量表(FOIS)评分、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度量表 (DOSS) 评分、渗漏-误吸量表(PAS)评分及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图 (sEMG) 最大振幅和吞咽时限的差异。结果显示,3组治疗前洼田饮水实验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洼田饮水实验分级明显优于治疗前及低频组和高频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0.63%)显著高于低频组(68.75%)和高频组(71.88%)的效果(P<0.05)。3组治疗前SSA、FOIS、DOSS及P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SSA、PAS评分显著降低(P<0.05),FOIS、 DOSS评分显著增高(P<0.05),但联合组的改善优于低频组和高频组的改善(P<0.05)。3组治疗前颏下肌群 sEMG 最大振幅及吞咽时限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sEMG最大振幅增高(P<0.05),吞咽时限缩短(P<0.05),但联合组的改善优于低频组和高频组的改善(P<0.05)。低高频rTMS联合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优于低频或高频rTMS单用时的效果,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鹿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36):5779-5784
文题释义:能量消耗:在中国首次建立并使用能量代谢舱测定成年受试者的运动能耗及呼吸商等相关数据,配合IDEEA的使用同步监测受试者的步态特征。该方法测定人体相关能耗数据准确,快速反馈且测试时间不受限制,测试环境与日常生活无异。步态特征:使用IDEEA(智能步态分析仪)测定人体步行过程中的时空步态参数,还可以识别人体在运动中的运动类型(走、跑、蹬阶),测定人体在运动中各个关节的角度及足底压力情况。该方法实施简便,反馈及时,安全高效。 背景:许多研究都对肥胖者的步态改变进行了研究,但是少有对超重者的步态与能耗进行研究。 目的:对比超重人群与正常体质量人群的运动能耗及步态特征,探究体成分与步态参数的关系。 方法:75名男性受试者按照体质量指数分为2组,对照组40人(体质量指数在18.5-23.9 kg/m2 );超重组 35人(体质量指数在24.0-27.9 kg/m2 )。测试前测量所有受试者的体成分数据。所有参与者佩戴IDEEA-Ⅲ在跑步机上按设定好的速度3.5,4.5 km/h各行走10 min,记录步长、跨步长、步频、单腿支撑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等参数,并进行能量代谢舱测定受试者的步行能耗。研究中使用人体受试者得到了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审查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受试者在参与之前都阅读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2组受试者年龄、身高无显著差异,其余体成分指标差异显著(P < 0.05);②在3.5 km/h的速度下,超重组受试者在拔腿强度、摆腿强度、地面冲击力、足落地控制及步频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步态周期时间、足离地前角度超重组受试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其余步态参数未见显著差异;③在4.5 km/h的速度下,超重组受试者单腿站立时间低于对照组,双腿站立时间高于对照组,步态周期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超重组拔腿强度、步频高于对照组、足离地角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④在3.5 km/h速度下,仅体质量指数、体脂率与足离地角度有关,在4.5 km/h速度下,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与单足支撑时间,双足支撑时间要优于体脂率。速度过慢时超重人群的步态可以不发生改变,较快速度时步态则出现明显改变。无论速度如何,超重组能耗、相对能耗较对照组更高。ORCID: 0000-0001-8214-3846(鹿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椎体后凸成形:采用椎体内置入气囊的方法通过扩张使椎体复位,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隙,减小骨水泥注入所需的推力,使骨水泥在椎体内不易流动,可有效解除或缓解疼痛、恢复病椎高度,但临床发现仍存在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唑来膦酸:椎体后凸成形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然而如何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状况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唑来膦酸是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有效抑制骨吸收,降低再发骨折风险,改善骨折患者的功能评分。 背景:临床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缺乏系统的科学评价和循证学依据,因此目前对于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尚无明确定论。 目的:系统评价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公开发表在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及CBM、PubMed、Cochrane等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治疗方式为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对照组治疗方式为椎体后凸成形,时间截止至2019年9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按Cochrane协作网标准对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逐个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5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患者175例,对照组患者184例;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12个月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MD=0.12,95%CI(0.08,0.17),P < 0.000 01],治疗后6,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MD=0.46,95%CI(0.18,0.75),P=0.002;MD=0.85,95%CI(0.20,1.50),P=0.01],治疗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MD=6.59,95%CI(4.77,8.41),P < 0.000 01],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骨折再发率低于对照组[OR=0.22,95%CI(0.08,0.59),P=0.003;OR=0.18,95%CI(0.07,0.50),P=0.000 8];两组椎体高度恢复、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65,95%CI(-0.27,1.56),P=0.16;MD=-0.60,95%CI(-2.45,1.25),P=0.53];③结果表明与单独应用椎体后凸成形相比,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在提高骨密度值、减少椎体骨折再发率、改善患者远期临床症状、预防骨水泥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后期仍需大量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 ORCID: 0000-0001-8871-3539(李凯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前交叉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控制膝关节前向稳定的一个重要结构,包括前内侧和后外侧束。前交叉韧带对膝关节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它出现完全断裂,膝关节会出现明显不稳定的情况。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为采用关节镜取腘绳肌等肌腱来重建交叉韧带,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Rigidfix横穿钉:DePuy Mitek RIGIDFIX BIOCRYL股骨3.3 mm ST交叉钉为一种可吸收多聚乳酸和磷酸三钙植入物,用于重建前交叉韧带时,将软组织(半腱肌和股薄肌)移植物固定于股骨。 背景:固定方式的选择是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预后的重要因素,Endobutton袢钢板和Rigidfix横穿钉作为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2种股骨端悬挂固定装置,它们的优点是固定强度大,肌腱与骨隧道接触面积大,有利于腱-骨愈合等。但这2种固定方法本身在临床疗效、骨隧道扩大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还有争议。 目的:探讨Endobutton袢钢板与Rigidfix横穿钉股骨端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转归。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开展前交叉韧带重建并进行了第2次关节镜探查的 270例病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股骨端固定方式将患者分成 2 组,Endobutton组150例采用Endobutton袢钢板行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端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Rigidfix组120例采用Rigidfix横穿钉行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端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2组胫骨端均采用Bioabsorbable Interference Screw+AO空心钉固定。采用 MRI 测量2组骨隧道扩大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Tenger评分表及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关节测量仪评价膝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稳定性;术后1年二次关节镜探查时观察移植物连续性、移植物滑膜覆盖情况以及关节内是否有异常结构。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4个月;②术后1年Endobutton组股骨端和胫骨端骨隧道扩大均较Rigidfix组明显(P < 0.05);③术后1年2组患者术后 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 < 0.05),2组间术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1年2组膝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二次探查前2组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情况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Endobutton组KT-1000侧-侧差值为(1.12±1.20) mm,Rigidfix组KT-1000侧-侧差值为(1.23±0.91)mm,2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二次关节镜探查示Endobutton组患者移植物完全吸收1例、移植物磨损11例;Rigidfix组患者移植物完全吸收2例,移植物磨损15例,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⑦二次探查时移植物滑膜覆盖程度Endobutton组优59例,良61例,差30例;Rigidfix组优47例,良49例,差24例,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⑧Endobutton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Rigidfix组为6.6%,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⑨结果表明,Endobutton袢钢板与Rigidfix横穿钉股骨端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效果相当,二次探查移植物滑膜覆盖及连续性无明显差异;但与Rigidfix横穿钉系统相比,股骨端采用 Endobutton固定更易引起骨隧道扩大。 ORCID: 0000-0002-4264-8492(赵立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应用现代步态分析技术研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的报道较少,尚未建立骨性关节炎患者特征性的足底压力数据库。 目的:比较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青年人步态特征的差异。 方法:运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40例年龄44~70岁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及10名正常青年人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单足支撑期参数、步角、足底各分区压力峰值。 结果与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百分比均高于正常青年组,两组足跟内外侧值差异尤为显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触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低于正常青年组,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高于正常青年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侧部区域压力峰值均较正常青年组降低。说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指标具有特征性,足跟部触地时间百分比、足跟触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及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均与正常人有明显区别,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部位外侧肌肉活动和平衡能力控制都较正常年轻人弱。  相似文献   

18.
背景: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以股骨头血液供应不足为主要病因。髓芯减压术属于临床常用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能较好地改善髋关节功能,二者联合应用可促使患者尽早恢复。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以及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研究,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细针多孔道髓芯减压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 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治疗后3,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水平高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 0.05);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 0.05);④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促进股骨头坏死区修复,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水平,降低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ORCID: 0000-0001-9884-7530(张景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 全髋关节置换:已被证实是治疗退行性髋关节病的有效方式,并且是治疗老年髋关节病终末阶段的金标准。由于受到假体寿命的影响,对于运动量大的年轻人来说,全髋关节置换并不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过早置换髋关节可能会导致远期的二次手术。 髋关节表面置换:随着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的不断更新,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特别是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已成为全髋关节置换的有效替代方案。由于担心全髋关节置换假体寿命的因素,对于年轻患者而言,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是一种相对更为保守的手术方式。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髋关节病终末阶段的金标准,但对于运动量大的年轻人来说,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已成为全髋关节置换的有效替代方案。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是否比全髋关节置换有优势尚无定论。 目的:系统评价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对比全髋关节置换临床疗效和金属离子水平。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纳入数据库中所有关于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对比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年限自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11-30。提取文献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包括2 317例患者,其中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组1 279例,全髋关节置换组1 038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要结局指标上,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在短期随访中与全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13,95%CI(0.02,1.01),P=0.05],但是在长期随访中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具有更低的翻修率[RR=0.27,95%CI(0.15,0.50),P < 0.000 1];③在次要结局指标的功能评分上,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在短期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方面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 < 0.05);但是在长期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以及任何时间段的髋关节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评分方面,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最后在金属离子水平中,无论是短期随访还是长期随访,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在钴离子水平方面与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铬离子水平则表明,短期随访中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5);但是长期随访中发现,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较全髋关节置换释放出更多的铬离子,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⑤综上所述,与全髋关节置换相比,伯明翰髋关节表面置换的翻修率和总体并发症更少,髋关节功能更好,铬离子水平更高。此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纳入大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论证。 ORCID: 0000-0002-5259-5160(范智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脆性骨折:是指在无创伤或较微创伤情况下引起的骨折,一般是指在平地或人体站立高度下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骨折,X射线下常可见骨骼有骨质疏松征象,也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髋部骨折:是指发生在髋部及周围的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转子间骨折及髋臼骨折等,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发生的骨折部位,患者常因高龄且伴有基础疾病而1年内死亡率可达50%,5年存活率为20%。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脆性骨折疾病受到临床越来越多的关注,骨密度值的单独使用已经不能满足临床对脆性骨折的风险评估。目前骨皮质厚度作为评估脆性骨折发生风险的新方向和新方法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和讨论。 目的:探讨在X射线DR摄影下,股骨近端不同平面骨皮质厚度值、X射线灰度值与50岁以上女性髋部脆性骨折的相关性,以此探寻股骨近端不同平面中,用于预测女性髋部脆性骨折发生风险最合适的测量平面。 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九附属医院放射科行X射线DR骨盆正位片检查的50岁以上女性患者100例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对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股骨近端骨皮质厚度值的测量平面设计为股骨颈中段、小转子上1 cm以内和小转子下1 cm以内,共3个测量平面。X射线灰度值测量以大转子和小转子的中点连线作为矩形对角线取矩形区域测量。 结果与结论:①50-64岁年龄组记为A组,65岁及以上年龄组记为B组,每组各50例;② B组患者的小转子上1 cm以内和小转子下1 cm以内平面的骨皮质厚度值、X射线灰度值比A组低,骨折率比A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股骨颈中段平面的骨皮质厚度值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骨皮质厚度值的测量平面比较,骨皮质厚度测量值在整体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小转子下1 cm以内、小转子上1 cm以内和股骨颈中段平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观察对象小转子下1 cm以内及小转子上1 cm以内骨皮质厚度值、X射线灰度值、年龄,与脆性骨折相关系数依次为-0.303,-0.205,-0.272及0.346(P < 0.05),但股骨颈中段平面皮质骨厚度与脆性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 > 0.05);⑤A组中骨折和非骨折患者小转子上1 cm以内和小转子下1 cm以内测量平面的骨皮质厚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B组中骨折和非骨折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50岁以上的所有患者中,骨折和非骨折患者各测量平面的骨皮质厚度值和X射线灰度值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⑥说明骨皮质厚度值变薄,X射线灰度值变小,则髋部脆性骨折可能性变高。利用股骨近端骨皮质厚度评估50岁以上女性髋部脆性骨折风险时,推荐在股骨小转子下1 cm以内平面进行测量。 ORCID: 0000-0003-1961-7468(覃海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