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品管圈活动对血培养结果假阳性进行分析,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了血培养结果假阳性率。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2017年9月至2017年10月血培养结果假阳性112例(假阳性率17.8%)进行分析,对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采集血培养的患儿,采取对护士进行采集血培养标准化操作流程培训、考核,科室内设置洗手提醒警示,加强手卫生,加强皮肤消毒以及无菌操作相关知识的培训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血培养结果假阳性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期间血培养结果假阳性率下降至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血培养结果假阳性率,提高了送检血培养标本的准确性,为临床及时有效地提供准确的诊疗依据,提高诊疗护理质量,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BACTEC 9050血培养系统的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2002年本院BACTEC 9050血培养系统培养的2725份血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假阳性率、阳性报警时间.结果2725份血标本中共检出阳性标本267份,阳性率为9.8%,假阳性率为0.3%,阳性报警最早时间为1.49小时,最晚为125.53小时,24小时内阳性检出率为56.3%,48小时内阳性检出率为85.3%.结论BACTEC 905 0血培养系统具有体积小、自动化程度高、快速、准确等优点,适用于中小型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浅谈血标本采集在血培养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的标本采集,不但能提高检验的阳性率,而且能辅助医生作出正确诊断,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工作中应掌握正确地标本采集方法,以提高检验合格率.血液培养的结果受时间、部位、次数、血量的影响,我们要抓住时机,适当增加培养次数,保证足够的血标本量,必要时采集不同部位的血液以获得较高的阳性率.下面简单论述血标本采集过程中本人觉得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血培养是检测菌血症和真菌血症最简单、最准确、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确认机体血流感染病原学的基础.标本的正确采集是保证血培养结果的基础.标准化的血培养采集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血培养检测的质量和临床价值,减少标本假阴性以及污染和假阳性结果的发生.主要目的是鉴定血液病原体以及指导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S015189认可实验室贝克曼LH750血涂片复检规则。方法选择我院1500份患者血常规标本并使用贝克曼LH750进行检测,同时将涂片经细胞形态观察和人工白细胞分类,根据"国际41条"和"国内23条"进行观察,得出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复检率,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并根据"我院18条"检测450份标本。结果我院1500份标本"国际41条"规则中,真阳性率为6.67%,假阳性率为23.33%,真阴性率为66.00%,假阴性率为4.00%,复检率为30.00%;"国内23条"规则中,真阳性率为10.00%,假阳性率为20.00%,真阴性率为65.33%,假阴性率为4.67%,复检率为30.00%;"我院18条"规则中,真阳性率为6.00%,假阳性率为17.33%,真阴性率为73.33%,假阴性率为3.33%,复检率为23.33%。结论各个医院根据本院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血涂片复检筛选标准规则十分重要,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涂片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102年3月本院接受检查的560例体检者,上述体检人员均接受血常规检验,采集血样标本后先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查,然后对相同的血样标本进行血涂片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体检者的血样标本经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后发现232例为正常标本,328例为异常标本,经血涂片检查发现390例为正常,170例为异常标本,正常标本经血涂片检查后检出4例异常,假阴性率为1.72%,异常标本经血涂片检查后158例属于正常,假阳性率为48.17%,两种方法在异常标本的检出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涂片检查配合血细胞分析仪利于血液疾病的诊断,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参考,降低漏诊和误诊,具有临床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段对临床标本实施微生物检验分别获得的阳性率。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微生物标本120份作为实验对比研究对照组;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微生物标本120份作为实验对比研究观察组;临床均选择微生物分析仪以及全自动血培养仪实施微生物检验,最终对两组标本检验阳性率实施临床对比。结果在呼吸道标本阳性率、血培养标本阳性率以及其他标本阳性率几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在粪便标本阳性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分析导致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包括标本采集因素、标本保存因素以及运输以及检验人员专业水平因素。结论针对不同时段临床实施微生物标本检验阳性率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可以针对当前疾病的情况进行有效了解,最终研究有效方法对患者实施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分析微柱凝胶技术配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血辫中的样本,于患者未抗凝血样进行交叉配血,探讨离心速度对配血影响时,选用不同的离心机来进行探讨;探讨新生儿抗体影响时,采取选择和新生儿血型不同血液进行交叉配血。结果 采用血辫中的标本,由于其未能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假阳性率为86.67%(52/60);患者血样不抗凝,配血假阳性结果为90.63%(87/96);如果孵育时间由15 min缩短至5 min,阳性标本的漏检率为66.67%(8/12);使用不配套的离心机配血结果假阳性率为23.81%(5/21),假阴性率为25.00%(3/12);有21.33%(32/150)的新生儿血清中抗体形成不完全,采用异型血交配,可呈现出“假配合”结果。结论 配血时,如果对孵育时间、离心力等进行调整,会造成假阳性、假阴性等结果。这是由于血清内的纤维蛋白丝没有完全的被消耗,也可能是因为红细胞凝集导致的,让患者的血液和供血者血液发生了不抗凝情况,导致结果假阴或假阳,给临床配血带来了影响。约有21.33%的新生儿血型抗体不完全,因此临床为新生儿进行输血需要对其血型进行鉴定,确保其安全性,单纯的从配血结果来进行判断是不足够的。  相似文献   

9.
甘玮玮  原敏 《北方药学》2012,(12):34-34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法(MGT)、聚凝胺法(MPT)和盐水介质法交叉配血的敏感性和优缺点,减少输血反应。方法:日常配血中51例MGT法阳性的标本进一步用MPT法和盐水介质法交叉配血。结果:MGT法的总阳性和假阳性例数均高于MPT法和盐水介质法。结论:MGT法最敏感,假阳性率也最高,适用于批量标本和大剂量标本的配血;MPT法快速简便,适用于急诊配血;出现配血不合的标本最好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盐水介质法因为灵敏度低,不能检出不完全抗体,已经很少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UF-500i尿沉渣分析仪与光学显微镜的结合使用。方法选取住院患者标本1000份,分别用UF-500i尿沉渣分析仪与光学显微镜检查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管型、酵母菌。结果 1000份标本中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假阳性率为20.6%,白细胞假阳性率为13.5%,酵母菌假阳性率39.0%,管型假阳性率为46.9%。结论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检查一般用于过筛检查,把他与光学显微镜检查结合使用是避免误诊、漏诊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保证需要从筛查的各个环节,包括筛查的组织管理、新生儿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实验质量控制,疾病诊治等进行严格质量控制.新生儿血标本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整个过程中最首要、并且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1].采血质量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检测结果,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发生,给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或导致疾病的漏诊.采血虽简单,但对新生儿采血、并且保证较好的采血质量,则并不容易,通过万余例新生儿血标本的采集,现将保证采血质量的干预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国际血液学协作组制定的41条复检规则,结合本院仪器特性与临床要求,制定本院血涂片复检规则,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采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产的XS-1000i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利用双盲规则对我院2013年5月1日-10日10d内1332例住院及门诊血常规进行规则的逐项评估。结果1332份血标本复检率为25.74%,真阳性率为11.02%,假阳性率为14.72%,假阴性率为1.05%。结论我室制定的针对XS—1000i血液分析仪的复检规则,能够有效地筛选出真正异常样本,使操作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真正异常标本进行复检,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血常规准确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沉渣分析仪UF-100i检测尿常规的可信性。方法分别用UF-100i与显微镜检测2880份尿液标本,以后者为金标准计算其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再将假阴性标本与其干化学结果相结合,排除可预测干扰,重新计算假阴性率。结果 UF-100i检测尿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假阳性率在10%左右,假阴性率较低(5.2%以下)。结合干化学结果分析后,假阴性率降至1%及以下。结论 UF-100i存在一定的假性结果,排除干扰因素,结合干化学分析结果,才能保证检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专家推荐的23条复检规则进行评估验证,并制定出适合本院患者人群使用的复检规则。方法对仪器检测的1 229份血液标本,同时推血片、染色、镜检,使用专家推荐的23条复检规则,并与之比对,根据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对23条复检规则进行适当的修改。结果按专家推荐的23条复检规则检测了700份标本,结果为真阳性率23.00%,假阳性13.28%,真阴性率61.00%,假阴性率2.71%,推片率36.28%;用修改后的20条复检规则检测529份标本,结果为真阳性率24.76%,假阳性率3.59%,真阴性率69.37%,假阴性率2.27%,推片率28.35%。结论根据所用仪器性能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适用的血细胞计数和涂片的20条复检规则,既能保证检验质量,又可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留取时间对小儿肺炎患儿痰细菌培养标本阳性率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总结2011年6月~2012年6月600例肺炎患儿在晨起未进饮食2h以上采集的痰细菌培养标本,与临床上常用的入院后即随机采集痰细菌培养标本进行对照,探讨留取时间不同对痰细菌培养标本结果阳性率的影响。结果晨起留取组比随机采集组的结果阳性率高30%。结论小儿肺炎患儿晨起采集痰细菌培养标本能提高痰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两种常用梅毒血清学试验比较,探讨TP-ELISA检测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950例患者血清标本分别用TP-ELISA法和RPR法进行检测,阳性者再用TPPA法进行确证。结果10950例血清标本中RPR或(和) TP-ELISA阳性的血标本共580例。 RPR阳性248例TPPA复检阳性为200例,TP-ELISA阳性532例TPPA复检阳性为518例,RPR假阳性率为8.3%,假阴性率为54.8%,灵敏度为38.6%,特异性为56.4%。 TP-ELISA假阳性率为2.4%,无假阴性,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1.6%。结论 TP-ELISA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可作为住院患者首选的梅毒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UF-1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假阳性产生的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1月18日~12月18日送检的住院患者无菌尿液5750份,标本在采集后2 h内完成,同时用UF-100尿沉渣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比较检查结果。结果5750例标本中UF-1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阳性者1242例,阳性率为21.60%;光学显微镜检测阳性851例,阴性391例,阳性率为14.8%,假阳性率为6.8%。尿液中的结晶、细菌、酵母样菌等是导致UF-1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假阳性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UF-100尿沉渣分析仪对尿红细胞检测的同时要结合显微镜检测,提高检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尿液镜检法在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例进行尿液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受检人员自行收集尿液,每例患者各采集首次尿10 ml、中段尿2份各5 ml,混合均匀后,及时送检,各取10 ml尿液标本,分别以试纸法、镜检法进行检验。比较两种检验方法检测白细胞水平的阳性率、阴性率、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结果 镜检法检测的阳性率为40.50%、阴性率为59.50%、假阳性率为9.00%、假阴性率为13.50%;试纸法检测的阳性率为46.00%、阴性率为54.00%、假阳性率为12.50%、假阴性率为11.50%。两种检验方法的检测结果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尿液常规检验中,镜检法、试纸法均可获得准确结果 ,若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升检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技术缺陷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的合格率。方法选择2008年1—6月出生的新生儿1500例为观察组,观察、分析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的情况,找出血标本采集失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对2008年7—12月出生的新生儿2000例实施新的血标本采集技术为实验组。结果新技术实验组血标本采集的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加强对产科医护人员,尤其是新上岗的医护人员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操作技能的培训,可提高血标本采集技术,确保血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DCA结合5S在病区血标本采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全院上报,血标本采集缺陷作为对照组,2016年采用PDCA结合5S进行病区血标本采集安全管理作为观察组,比较实施前后血标本采集缺陷发生情况。结果:PDCA结合5S应用于病区血标本采集安全管理,缺陷发生频次明显下降(P0.05)。结论:PDCA结合5S应用于病区血标本采集安全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血标本采集缺陷发生,提高血标本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