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右侧可视双腔气管导管(visual double lumen tube,VDLT)插管与右侧普通双腔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DLT)插管在肺隔离技术中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行右侧DLT肺隔离技术的胸腔镜手术患者57例。采用随机化分组方案,通过电脑生成随机数字,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按照1∶1随机分为DLT组[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3±13.2)岁]和VDLT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1±13.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与DLT组比较,VDLT组导管定位时间明显缩短[(74.9±47.5)s vs.(151.6±88.9)s,P<0.001],右上肺堵塞率(21.4%vs. 51.7%)及术中再次调整导管率(14.3%vs. 48.3%)均明显降低(P<0.05)。进胸腔即刻肺塌陷质量(67.9%vs. 24.1%)及进胸腔20 min肺塌陷质量(100.0%vs. 75.9%)均明显改善(P&l...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3岁。因体检发现右侧胸腔囊性病变3年入院。患者3年前于外院行胸部CT检查示右侧胸腔囊肿,考虑右下肺囊肿可能。一直未治疗,期间无特殊不适。入院体检: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左肺呼吸音清晰,双肺未闻及哕音。HR105次/分,心律不齐,各瓣膜区未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入院后胸片检查示右下肺心缘旁病变性质待查;食管X线钡餐检查示膈疝可能(图1);胸部CT检查提示胃疝入右侧胸腔(图2)。其他检查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
肺移植术中LPD液顺行逆行灌注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肺保存及灌注的最佳技术是肺移植成功的关键。2005年8月,我们为1例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病人成功实施右侧单肺移植手术。在手术中应用低钾右旋糖酐(LPD)溶液对供体行肺动脉顺行灌注及晚期肺静脉逆行灌注,取得了良好的肺保护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右侧单肺移植术治疗双肺多发性囊肿合并感染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单肺移植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6年1月为1例双肺多发性囊肿合并感染患者施行了右侧单肺移植手术。结果术后用同步间隙指令性通气(SIMV)模式辅助呼吸48h后拔除气管内插管。胸部X线片和CT示:移植肺清晰,肺扩张和血液灌注良好,未见异常密度阴影。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肺功能明显提高,第一秒用力呼出量(FEV1)增加0.74L,最大通气量(MVV)增加31.08L/min。住院64d痊愈出院。出院后5个月余肺功能正常,MVV%为66.oN,大小气道功能和肺通气储备功能接近正常。随访1年患者身体健康,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有明确的手术适应证、良好的肺保存、移植技术和合理的围术期处理是提高肺移槽手术患者治疗效果和峰活盾量的傈讦.  相似文献   

5.
在胸外科手术麻醉中,利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将双肺隔离,不仅可以保护健侧肺、维持良好通气,而且可以使术野清晰,方便手术操作。DLT分为左侧和右侧两种。临床上右侧D:T(R-DLT)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R-DLT正确位置的安全范围小,且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变异多,因此不能保证右上肺的良好通气。另外,不同品牌R-DLT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麻病人双肺或单肺通气时不同体位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胸科手术病人12例,ASAⅠ或Ⅱ级,年龄33~63岁,体重62~85kg。全麻诱导后插入左双腔支气管导管,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1.5。摆放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每个体位分别行双肺通气、左肺通气、右肺通气。经气道旁路监测气道峰压(Peak)、气道阻力(Raw)、胸肺顺应性(CT)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每次通气10min后采集数据。结果双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右侧卧位的Peak升高,CT降低;单肺通气时,与平卧位及下侧肺比较,上侧肺的Peak升高,CT、PETCO2降低;右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右侧卧位的CT升高;双肺通气和左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侧卧位的Raw升高(P〈0.01)。结论全麻机械通气下开胸前体位对呼吸力学影响较大,双肺通气时体位由平卧位变为侧卧位时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单肺通气侧卧位时,上侧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  相似文献   

7.
背景以往的观点认为因左侧双腔管不易发生错位所以比右侧双腔管更安全。如果这种观点正确,那么胸科手术中,右侧双腔管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高气道压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直比左侧双腔管高。方法我们采用自动化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4月15日到2004年12月31日的胸外科手术麻醉记录?该系统每隔30秒自动记录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气道峰压,也记录手术的部位和双腔管的位置。我们比较胸科麻醉医师使用左右侧双腔管的频率。继而,测定肺脏和胸壁手术患者的低氧血症(SpO2〈90%)、高碳酸血症(RtCO2〉45mmHg)和高气道压(气道峰压〉35cmH2O)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采用标准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的例数及数据。结果右侧双腔管(n=241)和左侧双腔管(n=450)广泛应用于对侧手术。在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高气道压的发生率或持续时间上,两种方式没有显著差别。在左肺通气的患者中,EtCO2轻厦升高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期间,当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高气道压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作为安全标准时,比较来自同一厂家的两种双腔管的数据,本研究结果否定了左侧双腔管比右侧双腔管安全的推测。  相似文献   

8.
单肺通气期间七氟醚对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七氟醚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抑制程度。方法:选择34例开胸行非肺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七氟醚组(12例)、氟烷组(14例)、氯胺酮组(8例)。在双肺通气30分钟、单肺通气2分钟、10分钟、30分钟及60分钟同时采集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分流率。结果:双肺通气30分钟时三组分流率无明显差别。七氟醚、氟完与氯胺酮相比能明显增加单肺通气期间肺分流率,抑制HPV,PaO2、Pac  相似文献   

9.
病人女,49岁,反复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10年余。半月前因突发右侧气胸在外院行肺大疱切除术。查体:皮肤黏膜发绀,右肺呼吸音低,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心率100次/min。胸部X线及CT检查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双肺广泛间质性纤维化病变。肺功能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31%,第1s肺活量0.71L,占预计值32%。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趼段改变。心脏彩色超声示肺动脉估测收缩压50mmHg。免疫血清学检查:巨细胞病毒抗体阴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肺血来源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包括法洛四联症(TOF)、肺动脉闭锁(PAA)及伴有肺动脉狭窄(PS)的心室双出口(DOV)、三尖瓣闭锁(TA)、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TGA)、单心室(sV)等复杂畸形。其肺血来源多样,不仅限于肺动脉,还有未闭动脉导管和体肺侧支,外科矫治困难。现回顾性探讨不同种疾病肺血来源的多样性及与肺动脉的关系,以增加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肺叶支气管填塞通气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n=12):A组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B组为肺叶支气管填塞气囊组。麻醉诱导后,A组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B组先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再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插入支气管填塞气囊。两组均先行双肺通气30min,再行肺隔离通气至少30min,A组为单肺通气。B组为肺叶支气管填塞通气。术中监测气道压。分别于清醒仰卧位自主呼吸空气时(L)、侧卧位双肺通气30min(T1)和肺隔离通气30min(T2),抽取桡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气和血红蛋白,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采用放免法测定动脉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浓度。结果 与A组比较。仅T2时B组PaO2升高,气道压、Qs/Qt及TXB2浓度均降低(P〈0.05)。与Tn比较,T1时两组Qs/Qt均升高(P〈0.05),TXB2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R时A组Qs/Qt和TXB2浓度升高(P〈0.05),而B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k-PGF1α浓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叶支气管填塞通气可以通过降低开胸手术期间的肺内分流来提高机体的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时肺泡征募技术对肺机械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侧卧位行肺切除患者。单肺通气(OLV)时,肺泡征募(ARM)持续1分钟后紧接着对通气肺给予5cmH2O呼气末正压。在下列各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改变数据:双肺通气时(TLVbaseline)、单肺通气前(OLVpre-ARM)、ARM后20分钟(OLVpost-ARM)以及双肺通气结束时TLVend。结果 TLVbaseline时PaO2/FiO2为358±126,OLVpre-ARM降为235±113(P〈0.01),OLVpost-ARM上升到351±120(P〈0.01)。在ARM期间,心指数从3.04±0.71/m2OLVpre-ARM下降到2.4±0.61/m2(P〈0.05),OLVpost-ARM时恢复到3.1±0.71/m2(P〉0.05)。ARM能够肺泡开放且引起通气侧肺静弹性阻力明显下降(16.6±8.9 cmH2O/ml OLVpost-ARM vs 22.3±8.1 cmH2O/ml OLVpre-ARM)(P〈0.01)。结论胸科手术侧卧位OLV时,对通气肺实行ARM能够使肺泡开放,改善氧合和呼吸机械力学。但应注意ARM引起的短暂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多种心胸血管手术的操作需要在单肺通气下完成。通常以三种常用的肺隔离技术提供单肺通气:1)双腔支气管插管(double-lumen tube,DLT);2)支气管阻塞导管(bronchial blocker,BB);3)单腔支气管插管(endobronchial tube,ET)。  相似文献   

14.
电视胸腔镜术中动脉血气分析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术中动脉血气分析的特点。方法对22例胸腔镜手术患者行进胸前双肺通气、术中单肺通气及术后双肺通气三种状态下血气检测。结果术中单肺通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SaO2)同时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无明显变化。结论手术过程中,术者操作与麻醉监控之间的配合、及时调整机械通气的方式是预防和纠正术中低氧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双肺移植术后支气管吻合口狭窄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肺移植术后支气管吻合口狭窄的治疗经验。方法 1例接受双肺移植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双侧支气管吻合口粘膜坏死和狭窄。经过13个月的球囊导管扩张(22次)和激光烧灼治疗(5次),效果不显著,术后11个月。在使用异丙酚的情况下结合局部麻醉行硬气管镜治疗,用不同口径的中金属空圆柱管做扩张器,左侧治疗2次,右侧治疗3次。结果 左侧支气管吻合口直径维持在8-10mm,以后未再扩张,右侧扩张效果差,右上支气管开口闭死,右中间干虽能勉强扩开,但造影证实其远端以下支气管管腔闭死,后因右肺的反复炎症,不得已行右全肺切除,切下的右肺及支气管壁均有结核病变。现患者一般情况尚可,生活自理。结论 肺移植术后的支气管吻合口狭窄与术后支气管缺血,大剂量使用激素和结核感染有关,应早期在神志镇静,局部麻醉下通过气管镜对狭窄进行治疗,中空金属圆柱状扩张器的效果优于单纯的球囊扩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异氟醚麻醉下单肺通气(OLV)期间肺内分流的变化。方法 择期行中、下段食管癌左侧开胸切除术患者24例,年龄42,69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2组:异丙酚.瑞芬太尼组(PR组)和异氟醚组(ISO组)。PR组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3.2μg/ml和4.5ng/ml;ISO组吸入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为1.5%~2.5%),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持续监测ECG、平均动脉压(MAP)、SpO2、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心脏指数(CI)、气道压(Paw)。麻醉诱导后,插入右双腔支气管导管,分别于平卧位漂浮导管置人后10min(T0)、右侧卧位双肺通气10min(T1)、单肺通气15、30、60、90min(T2~T5)进行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0/Q1)。结果 两组术中AAI均低于30,PaCO2、pH在正常范围内,组间各时点AAI、PaCO2、pH和Pa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相比,两组T2-5时Paw升高,T1-5时Qa/Qt增加,于T2达到高峰;PaO2降低,于T2降至最低(P〈0.05),而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ISO组比较,T2-5时PR组Qa/Qt降低(P〈0.05),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异氟醚麻醉比较,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在OLV期间可减少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内分流,但对PaO2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2002年9月至2006年9月我院共完成临床肺移植51例。其中6例患者应用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代替常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进行了单、双肺移植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Qs/Qt )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A组)和全麻组(B组)。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20分钟、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出Qs/Qt等。结果:单肺通气时,两组病人Qs/Qt较双肺通气时显著增加(P<0.01),PaO2显著降低(P<0.05)。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A组病人Qs/Qt显著大于B组(P<0.01);PaO2显著低于B组(P<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全麻复合硬膜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时间,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引起Qs/Qt增加,PaO2降低,可能与硬膜外阻滞削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机制(HPV)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单侧膈神经切断对幼猪呼吸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单侧膈神经切断对不同年龄幼猪肺功能及肺组织形态影响的差异,为临床上确定小儿行膈神经移位术的安全年龄范围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健康雄性幼猪36只,按手术时日龄(10d、30d、50d)分为3组,每组12只,实验组6只,对照组6只。实验组于颈部将左侧膈神经切断,对照组仅行左侧膈神经暴露。分别于术前、术后30min及生长至3月龄时检测动脉血气、肺功能及进行胸透,并于3月龄时观察肺组织学改变。结果单侧膈神经切断后30min,10d及30d实验组分钟通气量(MV)和吸入潮气量(VTins)较术前下降(P〈0.05),50d实验组分钟通气量及吸入潮气量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3月龄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分钟通气量和吸入潮气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10d及30d实验组动态顺应性(Cdyn)下降(P〈0.05),气道阻力(Raw)增高(P〈0.05),50d实验组动态顺应性、气道阻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月龄时实验组与对照组肺组织学比较,10d实验组左肺及右肺下半区肺泡直径(Da)减小,肺泡隔密度(Ds)增加(P〈0.05),30d实验组仅左肺下半区肺泡直径减小、肺泡隔密度增加(P〈0.05),而50d实验组双肺各区肺泡直径及肺泡隔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膈神经切断将影响术时年龄较小幼猪的肺功能及肺组织形态,手术年龄越小影响越显著,而术时年龄较大幼猪膈神经切断对呼吸系统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7岁,车祸伤右侧胸腹部后疼痛1天于2007年10月6日入院。查体:体温35.8℃,脉搏8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26/80mmHg,神志清楚,平车推入病房,胸廓挤压试验(+),双肺呼吸音清晰,右下肺呼吸音低,心音有力,律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