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金少华  周泓  艾永智  蔡爱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55-16658
[目的]研究玉溪市低温冷害成因和天气环流特征。[方法]分析了玉溪市发生低温冷害的成因,介绍玉溪市低温冷害类型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并分析总结了冷空气影响路径和发生低温冷害天气的典型环流特征。[结果]玉溪市低温冷害是由于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和气候成因造成的,低温冷害包括霜冻、春季低温、秋季低温3种类型;玉溪市冷空气的影响路径有东北、北方、西北和偏东4条路径。降雪天气的环流特征主要是南支槽、强冷空气型和冷锋切变型;高空冷平流与低层冷高压控制下长时间夜间晴空辐射、冷却、降温是重霜冻形成的主要环流特征;8月低温的环流背景就是有利于较强冷空气在盛夏入侵玉溪市的高空环流,影响玉溪市的环流主要为北冷槽南低压型。[结论]该研究为天气预报和相关专业科技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围绕着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低温冷害,系统回顾了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冷害的类型和指标等概念,对形成我国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环流特征、影响因子,低温冷害的预测、预报和防御等方面做了总结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攀西地区烤烟低温冷害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攀西地区15个烤烟种植县气象站1980—2015年4—9月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将攀西烤烟低温冷害类型分为延迟型、障碍型、杀伤型,界定其影响时段为春季大田生长前期,夏季旺长成熟期及秋初成熟采烤末期,逐年统计各站点烤烟春季、夏季及初秋季烤烟不同等级低温冷害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低温冷害重度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的为夏季延迟型、秋季障碍型;中度发生频率较高为春季延迟型、夏季障碍型、秋季杀伤型、秋季障碍型;轻度发生频率较高为春季延迟型、夏季杀伤型。攀西东部昭觉县及攀西西部盐源县,除夏季延迟型低温冷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其余5种类型不同等级低温冷害发生频率都相对较高。烤烟易受低温冷害影响最大的3个县集中在海拔相对较高的盐源、昭觉和木里。  相似文献   

4.
丹东地区春播期低温冷害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丹东地区春播期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及演变规律。[方法]利用丹东地区4个测站1961~2010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平均气温资料以及亚洲极涡面积和太阳黑子等特征量,对春播期低温冷害的成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丹东地区4月下旬发生低温冷害的频率高于5月上旬,1980、1988和2010年出现了严重的低温冷害。[结论]线性倾向趋势分析表明,1961~2010年丹东地区低温日数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安徽省水稻低温冷害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安徽省6个农气观测站所在地区近30年水稻关键生育期内的低温冷害特征,从年代际变化特征、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强度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省低温冷害发生次数存在年际分布不均的特征,进入21世纪后,江淮之间低温冷害发生年数明显增加;(2)安徽省江淮之间的低温冷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江南地区,西部山区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3)低温冷害的持续时间最长是7 d,但是出现的概率很小,持续3 d出现的概率最大,且低温冷害强度并不大。对照《安徽省气象灾害年鉴》,发现有水稻灾情记录的年份都发生了低温冷害;对比水稻产量结构,发现空壳率与低温年份并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低温并不是产量唯一的决定条件,产量还与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感光性存在相关性。可见,安徽省已建立的低温冷害指标可用,但从近35年气象条件来看,安徽地区低温冷害强度不大,水稻品种耐寒性提升,低温过程对水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为黑河地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黑河市1960-2015年6个气象台站作物生长季的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黑河地区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15年5-9月黑河地区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9℃/10a,作物生长季发生低温冷害呈逐年代减小趋势,一般冷害发生率为西多东少,严重冷害发生率为北少南多,其空间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因子和地形与地势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黑河地区发生低温冷害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受气候变化背景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前ENSO事件年是黑河市低温冷害的多发年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ENSO事件影响而低温冷害的发生率减小。  相似文献   

7.
水稻低温冷害防治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水稻低温冷害类型及防御技术 水稻冷害类型与特征:低温冷害可分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混合型冷害三类。 1、延迟型冷害(1)概念:水稻在较长时间内遭遇较低温度,生育延迟所造成的冷害。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播种的合理布局,基于BCC_CSM1.1模式模拟结果,结合玉米低温冷害指标,对未来气候情景下黑龙江省玉米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代至2050年代,一般低温冷害和严重低温冷害变化规律相似,均为2030年代发生频率最高,2040年代和2050年代发生频率较低;2021、2024、2026、2031、2034、2035、2037、2039、2045和2057年发生一般低温冷害的格点数多于20个,2021、2022、2023、2024、2026、2036、2037和2048年发生严重低温冷害的格点数多于20个;严重低温冷害较一般低温冷害分布范围广,一般低温冷害的最大发生频率高于严重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9.
利用东北地区163个观测站195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10℃积温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水稻、玉米冷害等级》(QX/T101—2009)划分标准,对历年东北地区玉米及水稻低温冷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障碍型低温冷害发生率呈增加趋势,延迟型冷害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广西9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广西葡萄萌芽新梢生长期(2—3月)、开花坐果期(4—5月)和挂果期、生长旺季(5—6月)低温冷害发生频率,基于SURFER技术获得广西葡萄低温冷害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萌芽新梢生长期(2—3月)和开花坐果期(4—5月)低温冷害成为限制广西葡萄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根据划分出的葡萄低温冷害空间分布,将广西划分出轻度低温冷害区、中度低温冷害区、重度低温冷害区以及严重度低温冷害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T639的高空温度预报结果,分析丹东地区4个站点不同月份850和925 h Pa温度与最低、最高气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最低气温与850 h Pa温度的相关性好于925 h Pa温度,南部地区的相关性好于北部地区;最高气温与925 h Pa温度的相关性明显好于850 h Pa温度,北部地区的相关性明显好于南部地区。相关系数的季节差异比较明显,干冷季节(秋冬季)的相关性明显好于暖湿季节(春夏季)。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7 ~ 2011年佳木斯逐日草温、雪温、0 cm地温、气温资料,研究草温和雪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年佳木斯年平均草温和雪温分别为5.7和-11.7℃,草温最高出现在夏季,雪温在春季;1年中5~ 10月观测草温,其他季节雪温和草温交替观测,月平均草温最高在7月,雪温在4月,最低均出现在1月;1d中草温和雪温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2:00,到次日日出前后出现最小值.草温和雪温各季晴天时日较差最大,且明显大于气温日较差;月平均草温(或雪温)与气温、地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草温和雪温与气温、地温呈明显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0.999.  相似文献   

13.
剑毛帕厉螨(Stratiolaelaps scimitus)是一种生活于地表的捕食性螨类,近年来在欧美国家被商业化生产用于防治食用菌及温室害虫,但在我国尚未有相关研究.为了掌握其基本生物学,研究温度、湿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00%RH条件下设置16℃、20℃、24℃、28℃、30℃和32℃ 6个温度梯度,以及在25℃条件下,设置92%、96%和100%RH 3个湿度梯度,分别测试剑毛帕厉螨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并采用直接最优法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剑毛帕厉螨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相对湿度为100%;雌雄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59℃和11.75℃,有效积温分别为211.88℃和137.08℃.据测算,在25℃、100%RH条件下,剑毛帕厉螨1 a可繁殖23代.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对特种番茄种子产量的影响,为特种番茄专用育种、留制种和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樱桃番茄早、中、晚熟不同基因型6个品种、小番茄2个品种露地栽培,分析生长期各温度阶段种子产量,研究特种番茄耐高温性、适温和高温对特种番茄种子产量影响。[结果]特种番茄开花结果最适宜温度范围在18.5~29.5℃,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适宜的时间是5月21日至6月30日和9月1日至10月10日。日最高平均气温29.5℃以上高温的7月21日至8月31日,樱桃番茄品种早熟e1、早熟e2和晚熟e3种子产量是日最高平均气温29.5℃以下适温种子产量最高峰段的5.9%、2.9%和23.0%,小番茄c2是51.1%;其他参试品种高温期间种子产量为0.0,种子产量显著和极显著受到抑制。参试品种小番茄c1和小番茄c2夏季高温胁迫后秋冬季种子产量分别较8月31日之前前期种子产量增产达极显著水平(P0.01),8月31日高温前与高温后至11月20日(4个月)后期种子产量的比值分别为31.3∶68.7、18.1∶81.9。[结论]高温胁迫条件下,特种番茄不同品种种子产量差异显著。因此,应将特种番茄的开花结果盛期安排在适温范围。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不同地区水稻产量与气候因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云南不同地区的水稻产量。指出云南水稻产量的地区差异主要由于温度条件和日照时数(太阳辐射) 对某些过程的影响所至。  相似文献   

16.
陈晶  蒲丽君  田佳  肖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26-12927,12930
[目的]研究魏氏拟尾柱虫的最适温度以及半致死温度。[方法]采用原生动物通用的测定方法,研究魏氏拟尾柱虫的最适温度以及半致死温度。[结果]温度对魏氏拟尾柱虫的分裂速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22℃下魏氏拟尾柱虫的分裂速度最快,日平均分裂次数为(2.456±0.706)次/d。[结论]魏氏拟尾柱虫的最适温度为22℃,半致死温度为36℃。  相似文献   

17.
The armyworm Mythimna roseilinea(Walker) is a major pest of grain crops in South China. So far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basic biology and ecology, making prediction of population dynamics difficul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with temperature based on an age-stage, two-sex life table of M. roseilinea reared on maize in the laboratory at 18, 21, 24, 27 and 30°C. The highest values of net reproductive rate(R_0) and fecundity were observed at 21 and 24°C, respectively. Both the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r) and finite rate of increase(λ)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mean generation time(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M. roseilinea was able to develop, survive and lay eggs at all temperature regimes tested. Development rates of the egg, larval, pupal, as well as the whole pre-oviposition stages had a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emperature. The calculated development threshold temperatures of egg, larval, pupal, pre-oviposition and total pre-oviposition stages were 13.29, 8.39, 14.35, 7.42, and 12.24°C, respectively, and their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s were 63.59, 445.00, 211.11, 89.02, and 698.95 degree-days,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provide insight into temperature-based phenology and population ecology of this insect pest and will allow population prediction and management available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8.
李玉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59-7160
[目的]探究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有效防治该虫提供借鉴。[方法]设计18、21、24、27、30℃5个温度处理,对重阳木锦斑蛾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结果]卵、幼虫、蛹在18~30℃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发育速率与温度成直线关系。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5.61、8.07、5.39℃,有效积温分别为74.66、517.24、316.13日度。在上海地区1年可发生4代。[结论]为准确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重阳木锦斑蛾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统计分析1960~2007年48年来珲春市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8、10℃的积温和持续日期、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30℃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珲春市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也在上升,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37℃/10年,各界限积温每10年增幅在60~80℃,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和无霜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分别增长了7 d和22 d,≥30℃高温日数增长3 d。低温冷害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尤其是进入2000年代夏季气温持续偏高的影响下明显减少,冷期中以延迟型和混合型冷害为主,暖期里以障碍型冷害为主。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近49年地温变化特征及地气温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地温近年的变化特征及地温和气温的关系,对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27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09年的气温、地温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49年来年平均地温在1.8~8.0℃,年平均地温最低出现在1969年,最高出现在2007年。2月15日~10月12日,地温大于气温;11月12日~2月14日地温小于气温,但10月13日~11月11日,则出现地温有时大于气温有时小于气温的波动情况。并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嫩江、明水、富锦市地温与气温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