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脑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在痴呆患者中,VD占20%。由于VD病因较明确,如能早期诊断,合理治疗,预后相对较好。2011-01-2013-06我院采用丁苯肽软胶囊联合哈伯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痴呆患者3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后的主要并发症。在欧美,VD患者占痴呆总患者的10%~20%。VD在亚洲的发生率较高,在日本VD患者大约占老年性痴呆患者的50%,这主要与卒中高发率有关。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加,VD发生率呈指数增长,根据我国痴呆流行病学统计资料,随人口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VD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国内外药物治疗VD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痴呆是一种以智力、人格和行为功能的不断恶化且不可逆转的疾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约占所有痴呆病例的70%-80%。尽管痴呆的核心症状是认知功能的进行性下降,然而其突出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也是患者就诊和住院的主要原因。AD和VD在BPSD方面的差别究竟如何呢?我们对此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VD)系指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VD在60岁以上老人中患病率为3.96%,占全部痴呆的2/3。VD中以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为最多见。MID每年发病率占人口的0.7%~1.6%,是威胁高龄人群生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血管性痴呆系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美国和欧洲,Alzheimer病(AD)是导致进行性和不可逆性痴呆的首要原因,血管性痴呆(VD)是第二位病因。但在亚洲地区卒中率高,在日本,VD占老年期痴呆患的60%~70%,在我国,老年人VD患病率为324/10万,AD为238/10万,而且城市高于农村。随着社会老龄化,VD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塞后病人认知功能和痴呆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对74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认知功能进行检查。对有认知受损者时一步检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以确诊血管性痴呆(CD),并对VD组和非痴呆组两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例确诊为VD,VD发生率为28.38%,其中≥65岁VD发生率为31.91%,MMSE分值与年龄,文化程度有明显相关,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者MMSE分值低。两组病人比较,年龄有明显差异,VD组明显高于非痴呆组。结论 对急性脑梗塞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需注意认知功能的减退,以便早期发现VD。  相似文献   

7.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在老年期痴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AD、22例VD老年患者和对照组28例进行TCD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D组TCD异常率为89、7%,VD组为95、5%,两组相仿,均表现为全脑平均血流速度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痴呆的严重程度与脑血流速度呈正相关。结论:常规TCD指标无法鉴别AD、VD,但对揭示痴呆的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α—synuclein基因多态性、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α—synuclei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在180例病理确诊的日本人痴呆患者,包括99例迟发型AD(1ate—onset AD,LOAD,29例路易氏体病(1ewy body disease,LBD)与52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tia,VD)和99例非痴呆对照组中观察α—synuclein基因及APO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并分析其与各痴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α--synuclein基因内含子3上的+8945上-2-bp(CT)D/I即缺失/插入突变多态位点的D/D基因型在AD,LBD,VD中均明显增高,尤其在LBD中具有显著性差异;(2)进行男女分层分析后发现D/D基因型在女性患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而男性患者中无显著性差异,且风险等住基因D相关于AD,LBD,VD;(3)排除APOE基因型对AD风险的影响后发现D/D基因型患AD风险为非D/D基因型的3.04倍(95%CI:0.81—11.5)。结论 α—synuclein基因内含子3(CT)D/I缺失/插入突变多态住点有意义地相关于痴呆患病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人痴呆的两种主要类型。神经功能影像学是使用最多的评价痴呆的临床影像方法,其中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逐渐成为核医学、神经精神医学界研究痴呆的热点。我们用脑葡萄糖代谢成像(FDG—PET)研究AD及VD的PET成像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8-01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脑梗死后痴呆(VD组,40例)和非痴呆患者(非VD组,40例),采用智能状态筛查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对VD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对痴呆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比较2组血清Hcy和SOD水平,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2组Hcy与SO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MMSE评分逐渐降低,Hcy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MSE评分与Hcy水平呈负相关(P0.05),但SOD与痴呆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VD患者的认知功能呈负相关,VD患者SOD水平较非VD患者明显降低,临床对两项指标的检测可有助于VD的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调查广州市城乡≥65岁人群痴呆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城乡人群进行抽样,用筛查和确诊两阶段法进行调查,实查14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中≥65岁人群共3780人。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的标准诊断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采用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研究所及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障碍协会的标准。结果(1)查出痴呆患者182例,粗患病率为4.81%;其中AD128例(3.39%),血管性痴呆(VD)44例(1.16%);经2000年广州市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痴呆、AD和VD患病率分别为4.54%、3.17%和1.11%。(2)女性痴呆患者134例,粗患病率(5.98%)高于男性(48例,3.12%;P〈0.001),经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6.03%和2.74%。(3)痴呆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急剧上升。结论广州地区年龄≥65岁老人的痴呆患病率为4.81%,AD患病率高于VD。老年期痴呆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本地老年期痴呆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作为调查筛选工具,对本社区55岁以上人群进行老年痴呆患病率的调查。结果 AD和VD的患病率分别为2.31%和4.87%,痴呆总 患病率为3.67%。痴呆总患病率与国内报道相近,但VD患病率高于AD。本组男女二性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龄、文化程度低可能是AD和VD的共同易患因素和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又称多发梗死性痴呆,VD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两个主要类型。随着人群老龄化及脑血管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管性痴呆己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痴呆类型[1-2]。本文应用血塞通粉剂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  相似文献   

1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血脂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由于VD可预防和治疗,因此对VD的研究备受人们关注。此研究着重探讨VD与ApoE基因、血脂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IL-6、IL-8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sTWEAK)的水平,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10—2016-10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64例为血管性痴呆组(VD组),同时选取59例与病例组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文化程度匹配的人群为对照组(NC组)。检测2组患者血清IL-6、IL-8和sTWEAK值。结果 VD组IL-6和IL-8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sTWEAK明显低于NC组(P0.05)。VD组MMSE与IL-6、IL-8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12、0.783,为高度线性正相关关系,与sTWEAK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16,为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NC组中MMSE与IL-6、IL-8、sTWEAK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IL-6和IL-8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炎性反应,sTWEAK对血管性痴呆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炎症反应有可能是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广州市城乡养老院老年人痴呆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广州地区养老院分为市级、区级、民营、厂矿及农村乡镇,每层各抽取1个养老院进行调查。应查者为抽中养老院的人住者,年龄≥60岁。实查1105人,失访12人(1.07%)。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的标准诊断痴呆。结果(1)检出率:在1105名老人中,查出痴呆患者324例,检出率为29.32%。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为20、36%(225例)、血管性痴呆(VD)为7、69%(85例)、混合性痴呆为0145%(5例)、帕金森病痴呆为0.27%(3例)、其他类型痴呆为0、54%(6例)。(2)女性痴呆患者235例,检出率(31.8%)高于男性(89例,24.3%;P〈0.05)。(3)痴呆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痴呆患者中轻度71例(占21、9%)、中度103例(占31.8%)、重度150例(占46.3%)。结论广州地区养老院老人的痴呆检出率为29.32%,其中AD检出率高于VD,女性高于男性,以重度者多见,且痴呆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四分法画钟测验(CDT)对轻中度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识别作用.方法 选择VD患者97例,健康对照组56人.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四分法CDT和临床痴呆量表(CDR)测定.VD患者根据CDR结果又分为轻度VD组(67例)和中度VD组(30例)两个亚组.结果 VD组MMSE和CDT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67,9.71; P<0.01).轻度VD组、中度VD组与对照组比较,3组CD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69.4,P<0.01),且轻度VD组与中度VD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U=7.52,P<0.01).CDT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679,P<0.01).CDT对轻中度VD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94.6%,联合应用MMSE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有明显提升,分别为92.7%,96.4%,敏感性与单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813,8.638;P<0.01).结论 四分法CDT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筛查有一定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定血管性痴呆的严重程度;将CDT与MMSE联合应用有益于轻中度V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在西方国家,VD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二种导致痴呆的病因,而在亚洲某些地区,VD则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也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因此建立合理的VD动物模型对评价和研制有效的药物至关重要。国内应用的动物模型主要有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和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老年期痴呆患生存情况,分析影响其生存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符合CC—MD-2诊断标准的145例老年期痴呆患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研究,对影响生存的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期痴呆的5年生存率为49.19%,其中阿尔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分别为50.08%、47.23%。单因素分析显示慢性病史、MMSE值、治疗、精神病性症状、发病年龄、配偶照料等因素在生存组和死亡组中有显差异。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有2项,按RR值大小为发病年龄和配偶照料。结论 老年期痴呆是高病死率疾病,分析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并加以干预,可以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老年期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病率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方法分别于1997年6月至1998年4月(第1次)和2000年11月至2001年3月(第2次),在成都地区用多层分级整群抽样方法,对调查时年龄≥55岁的社区人口进行痴呆患病率调查,两次调查的程序和使用工具相同。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本的标准诊断痴呆。结果第1次调查实查5353人,失访202人,漏查率3.64%;诊断痴呆患者143例。第2次调查实查3908人,失访407人,漏查率9.43%;诊断痴呆患者107例。第1次与第2次调查现场诊断不一致的患者6例,均为轻度痴呆。第1次调查的痴呆、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病率分别为2.67%、2.04%和0.39%,第2次调查为2.74%、2.00%和0.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5岁的人口中,痴呆、AD和VD患病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对界于轻微认知功能损害与轻度痴呆之间的患者诊断较为困难,随访对明确诊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