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质水稻新品种丰矮占1号和丰矮占5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水稻新品种丰矮占1号、丰矮占5号是1991年晚季杂交、1994年晚季第五代育成的早籼中迟熟早晚兼用型品种,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水稻三系优质不育系的选育及其配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林市农科所利用系统选育技术,经过十年的时间,选育出两个早籼优质不育系玉A和良A,并与优质恢复系配组,选育出玉优266等优质、高产、多抗的杂交水稻新组合,为解决早稻杂交水稻米质较差的问题,以及为水稻品种的优化和增效提供良种支持。  相似文献   

3.
丰惠2668是利用灵川潭下镇当地农民种植的常规优质品种为母本、柳州农科所引进的优质常规品种黄壳油占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经3年7代定向选育出的早晚兼用型优质、高产常规水稻新品种。2019年6月通过广西品种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方便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4.
适于晚季直播的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系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12个早稻品系以及对照品种株两优819、陆两优996、中早35和中早39为材料,采用早季栽插、晚季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早晚两季品系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和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的新品系早品15早季全生育期与迟熟对照陆两优996相当,晚季全生育期与对照品种中早35一致,且其全年产量1 077.1 kg/667m2,较对照品种中早35增产7.0%,该品系有望作为新种质用于培育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或者审定后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5.
对湖南地区应用较广的早稻品种进行早、晚双季直播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较多的穗数、适中的穗子大小和较高的结实率有利于双季直播水稻的产量形成。湘早籼6号、湘早籼32号、湘丰早119和惠民2号作早季直播并配套"倒种春"晚季直播茬口搭配合适,产量中等,株型较矮,进行早、晚双季配套直播的风险相对较小。品种湘丰早119作早、晚双季直播种植,其生育期合适,株型较矮,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湘早籼46号是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选育的优质高产迟熟常规早籼新品种。2009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人根据在湖南常德连续2年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了其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了发掘直播风险较小的品种,推荐较好的早晚稻直播品种搭配模式,选用当前种植面积较大的早稻品种中早39、湘丰早119、湘早籼6号和湘早籼32号为试材,开展了早晚双季直播水稻产量形成及群体光合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直播密度为5.0 kg/667m2的条件下,4个品种的产量均可达到移栽种植的平均水平,其中,早晚双季直播时湘早籼6号的两季生育期为172 d、双季产量为726.0~884.7 kg/667m2,湘早籼32号的两季生育期为177 d、双季产量为784.3~847.2 kg/667m2,湘丰早119的两季生育期为172 d、双季产量为794.1~990.5 kg/667m2,这3个品种作早晚双季直播时生育期搭配合适,可以在适合的地区推广;中早39和湘丰早119的光合速率较强且后期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其齐穗后最大输出量和乳熟期至成熟期的群体生长率均显著大于其他2个品种,且中早39分蘖期至抽穗期的群体生长率最大、湘丰早119抽穗期到乳熟期的群体生长率显著大于其他品种,这2个品种表现出较好的产量潜力;中...  相似文献   

8.
早粳品种作早、晚两季直播栽培具有以下优点:(1)省工、省本、省种;(2)有利于解决晚季直播栽培去除早籼稻植株的困难;(3)早粳稻耐低温能力较强,早季栽培,不易烂秧。晚季栽培安全齐穗期亦可比籼稻品种适当推迟;(4)早粳品种的米质一般优于早籼等。为此,我们选育的浙农大103早粳品种在鄞县农科所作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适宜作早、晚两季直播栽培。一、早、晚季直播栽培表现1.早季直播栽培表现。早季于  相似文献   

9.
应大力发展饲用型水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要搞好食用稻米的优质化.我省要在早籼优质米和优质中籼杂交水稻二个方面进行突破:早籼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米质差,如果能突破米质关就可扬长避短.我院水稻所通过攻关已育成早籼26、早籼14等米质达部颁优质米的早籼稻品种和品系;中籼杂是我省水稻生产的大头,优质中籼品种选育要下决心组织攻关,实现高产、优质、多抗三者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首先要搞好食用稻米的优质化。我省要在早籼优质米和优质中籼杂交水稻二个方面进行突破:早籼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米质差,如果能突破米质关就可扬长避短。我院水稻所通过攻关已育成早籼26、早籼14等米质达部颁优质米的早籼稻品种和品系;中籼杂是我省水稻生产的大头,优质中籼品种选育要下决心组织攻关,实现高产、优质、多抗三者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1.
直播水稻皖稻143选育及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直播稻为主的轻简栽培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使农民从繁重的稻作中解放出来。为了适应稻作轻简栽培技术的需要,选育耐寒性强、适宜早晚连作的直播水稻新品种,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利用离子柬诱变技术,创建早晚连作直播水稻新种质,育成早熟、高产、优质直播型水稻新品种皖稻143,并在生产上成功地加以推广应用。生产实践表明:早稻直播为农民告别传统的栽培方式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不仅大大减轻了双季稻作的劳动强度,而且省工、节本和减轻病虫害。本研究还利用云南水稻耐寒种质资源,提高早稻品种苗期耐寒性,解决了直播早稻成苗率低且年份间不稳定的问题,对发展我省乃至我国水稻生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冈早籼11号是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用鄂早18与优质抗稻瘟病亲本GD-1杂交并回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结合传统育种方法选育而成的常规早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中抗稻瘟病、适合直播、株型叶形好、品质较优等特点,201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3.
嘉早935是本所选育的优质早籼水稻新品种,经几年试种,表现高产稳产,对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较好.该品种被农业部列为在我国南方稻区加速推广的优质早籼新品种(系)之一.  相似文献   

14.
早籼 14是采用离子束诱变方法选育成功的第 2个早籼稻新品种。其突出特点是米质优良 ,有 8项指标达部颁 1、2级优质米标准 ,该品种的推广有利于早籼稻米结构的调整。早籼 14已通过省级审定 ,命名为“皖稻 71”  相似文献   

15.
一、品种选择 1.水稻品种早稻选择湘早籼31号,一季晚稻选择两优培九,双季晚稻选择湘晚籼9号、湘晚籼11号或其它中高档优质晚稻品种.  相似文献   

16.
黄广油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水稻新品种,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晚造达国标优质2级,2013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年国家华南早籼区域试验,均比对照品种天优998增产极显著,平均产量7 367 kg/hm~2,比对照增产6.21%。目前以黄广油占为父本或母本,已直接育成24个常规稻审定品种,作为恢复系育成7个杂交稻审定品种。本文作者介绍了黄广油占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育种效应。  相似文献   

17.
温220系温州市农科院浙南水稻育种中心选育的迟熟优质早籼新品种。通过几年的示范试种,表现较高产稳产、优质、中抗稻瘟病等特点,但抗倒性表现中等,2003年9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杭959系杭州市农科院农作所育成的多用途优质中熟早籼品种。经全省试种示范,表现为丰产性好、熟期适中、抗稻瘟病、后期青杆黄熟、耐肥抗倒,较适宜规范化新型栽培——抛秧和直播种植。该品种系我省工业加工和饲用的优质早籼新品种,适合作工业发酵、营养米粉和饲料等方面专用,符合当前水稻品种专用化和产业化开发需求,200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我省稻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早籼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了解广西近几年来早籼品种(组合)的稻米品质状况。[方法]以大面积推广利用及新组配的10个早籼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研究早籼三系杂交水稻稻米的品质性状。[结果]参试组合的蛋白质含量和精米长度的达标率最高;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垩白性状的达标率为0;参试组合的大多数品质性状表现一般,无一组合的全部品质指标能达到部颁食用优质米2级标准。[结论]该研究为选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现有水稻品种(组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直播油菜是本市农民继水稻直播种植后又一普遍采用的直播栽培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油菜直播栽培技术,我们对油菜直播栽培技术开展了初步的试验研究和探索。1试验概况1.1试验品种选用本区种植的2个主要品种:(1)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优质双低常规品种“沪油15”,(2)上海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