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于1992年完成了首轮总体规划,风景区级别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5月,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原有规划已不适应当前风景区发展的需要,需重新进行规划编制.该文通过对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了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使得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得以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1996,(3)
名称盘山风景名胜区嶂石岩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五老峰风景名胜区凤凰山风景名胜区 行政区域位置天津市蓟县河北省赞皇县山西省方山县山西省永济县辽宁省丹东市凤城满族自治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莫干山风景名胜区辽宁省本溪市断江省德清县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双龙风景名胜区仙都风景名胜区齐云山风景名胜区江省奉化市江省金华市江省绪云县徽省休宁县、黔县 主要特色及素观元画活侄夏巍瘩蔽豉蕊赢一一一一丹崖赤壁、清泉飞瀑、古刹碑刻、凌柱成林等自然景观山岳自然风景,古代建筑,历史古迹,丰富动、植物资源山岳自然风景,历史文化遗址,古…  相似文献   

3.
全面开发双龙风景区旅游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龙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名胜区,在分析了双龙风景名胜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合理开发双龙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风景名胜区科学保护与利用带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为宗旨,围绕京津冀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管理与个性化旅游服务等应用需求开展的动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工作,将有效促进风景名胜区的科学管理与高质量的运营.由此,开展此项工作也成为解决京津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协同发展迫在眉睫的管理工作突破口,将动态环境监测评价嵌入到风景名胜区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势必成为保护风景名胜区环境的重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属于政府特许经营。政府直接经营和完全市场化是景区经营的两个极端,而特许经营是将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的理想模式。本文在分析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现状的基础上,以杭州西湖为例,对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的现实意义加以分析,并进一步阐述在风景名胜区实施特许经营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村庄作业我国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广泛存在于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通过对贵州从江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调查和总结,对新农村建设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之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试论风景名胜区的本质任务及其遗产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本质任务,寻找解决风景名胜区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方法资料调研与分析类比、归纳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辨析了风景名胜区的涵义是风景资源集中的地域、风景资源的稀缺性、脆弱性及多种复合价值,使风景名胜区具有“突出的、普通的价值”,从而具有人类遗产属性。结论应将风景名胜区保护纳入遗产保护体系中来,并遵照遗产保护的基本准则,才能从根本上有效保护风景资源。  相似文献   

8.
张琳  张秀莲 《科技信息》2009,(18):341-342
阜阳市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存在大量的村庄,它们对于风景区发展与风景区资源环境保护产生了影响。科学地做好该区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对于村庄建设与风景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阜阳市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白行村为实证,分析了白行新村建设模式,以期为风景区内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长三角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形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生态保护格局构建和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定量分析长三角风景名胜区的分布与可达性特征,构建区域尺度下的风景区空间分布和可达性的研究框架,整体分析长三角区域风景区体系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法】 以长三角地区123处风景名胜区为对象,在综合考虑多种服务半径及风景区级别与类型属性的前提下,利用ArcGIS平台和数学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结果】 ①长三角风景名胜区整体上具有“南密北疏、一片多点式”、随机趋向于离散的分布特征。②长三角风景名胜区可达性分布差异化显著,3种搜索半径下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极化现象,可达性等级随半径阈值增加整体呈提升趋势;3种搜索半径下县域可达性聚集程度均较高,热点区主要分布在黄山、宣城、丽水、杭州、金华、苏州、无锡等地,冷点区出现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③不同等级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不同类型中,独立型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城景结合型风景名胜区。④可达性受不同客观因素影响,相关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风景名胜区分布密度>人口分布>路网密度。【结论】 长三角地区风景名胜区分布与可达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本研究可为长三角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梳理、系统化管理以及区域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创新风景名胜区政府管理体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一种具有垄断特征的管理体制。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风景名胜区的政府管理体制呈现出诸多问题。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以泰山风景名胜区的政府管理体制演变为例,分析当前泰山景区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提出创新风景名胜区政府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1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风貌与五大连地风景名胜区建筑的地方风格保护自然风貌是保护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风景城市和五大连地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五大连他自然风景名胜区建筑地方风格与五大连地名胜区自然风貌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一脉相承的联系。五大连地风景区自然风貌的主要方面是通过具有五大连池风景区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体现出来的。所以,建筑风格是构成城市风貌的主要因素和组成内容。下面浅析五大连地风景名胜区建筑地方风格主要特征与五大连油自然风景区风貌的关系:1.1五大连地自然风景区建筑地方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幅员辽阔,名山大川、森林草原、湖泊海滩、瀑布溶岩等自然风景名胜,以及古老建筑、优美园林、民族特色的村寨等,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它们除了供人们观赏风景、休养、游览外,有些也可供科研教学之用.目前已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84处和500多处地方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名胜区的面积达到我国国土面积的1%左右.因此,做好风景名胜区及适宜旅游的保护区的  相似文献   

13.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本次调查工作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要求对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旅游设施状况等进行详实调查,并评价分析其旅游特色,初步提出保护和绿化规划建议.为下一步的规划管理工作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缺乏对风景名胜区周边居民利益协调的相应机制与政策,形成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孤岛效应",影响风景名胜区环境资源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提出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孤岛效应的概念,并从二元化管理体制、一元化发展模式、空间区位边缘化、社区参与的障碍等4个角度分析其成因,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加大输血力度、完善造血功能的对策,以期发展和谐旅游,促进我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面对贵州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所面临的问题,以下司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详细的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据目前风景区管理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办法,处理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风景区内的水资源可能遭到污染,本文通过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风景旅游区水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探讨了风景旅游区水资源的利用,配置,水资源规划,管理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防止单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掠夺式开发对中国众多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方法针对青海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一特殊的多重复合型区域,在定性分析其特殊性及其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基础上,运用集中系数法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可知在青海湖风景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特别是畜牧业和旅游业;而第二产业则发展空间不大。结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经济空间秩序、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和加强区域整治与宏观调控4条途径来实现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经济引导,以解决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促进其经济发展,最终实现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模式成为各位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所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现实情况复杂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主要以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取得的成绩的研究,说明了风景名胜区政府直管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八达岭一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本次调查工作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要求对八达岭一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旅游设施状况等进行详实调查,并评价分析其旅游特色,初步提出保护和绿化规划建议.为下一步的规划管理工作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钟山风景名胜区由城外“走进了”城内;景区内丰富、高品味的旅游资源和谐统一,是南京山、水、城、林特色的集中体现,不仅是钟山风景名胜区甚至南京、江苏发展旅游的根本,同时还担负着建设“文化南京”和“生态南京”的重任.为了实现钟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建立核心保护景区,实行严格保护下的核心保护景区外围的适度精品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