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AVF)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血管途径,一条好的血管通路,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直接影响到患者长期存活和透析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寿命的延长,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老年病人明显增多,老年维持性血透的患者也明显增多,该人群血管通路的难以建立以及使用期限短是临床公认的事实;而动静脉内瘘狭窄是内瘘失功能常见的并发症。我科自2008年1月起开展球囊扩张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尤其是对老年患者的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用带切割刀扩张球囊处理动静脉内瘘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应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成功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狭窄内瘘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0年7月间应用常规球囊扩张联合切割球囊治疗5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51例患者中有49例导丝通过闭塞段,动脉直径狭窄率为35%~83%.治疗后患者重度狭窄部位的狭窄程度平均减少至37%,其他部位的狭窄程度减少至20%左右,未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术后1年CTA复查有13%的患者再次出现闭塞,未闭塞的患者中动脉最狭窄处狭窄程度平均为55%.结论 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可以有效地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较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球囊辅助下血透用桡动静脉内瘘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球囊辅助下血透用桡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法和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8~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例诊断明确的尿毒症病人行球囊辅助下桡动静脉瘘术。选择非主利手,游离头静脉和桡动脉,分别结扎头静脉和桡动脉的远端,向头静脉和(或)桡动脉近端插入Fogarty取栓导管,用1mL的注射器向球囊注入肝素盐水0.1—0.3mL,充起球囊,持续、均匀扩张头静脉和(或)桡动脉及其狭窄段,以7-0无损伤血管缝线吻合血管。结果术后即时、回病房当天、术后1d、3d和7d听诊吻合口杂音,扪及血管震颤。平均随访3个月,手术通畅率100%。已有5例病人内瘘成熟,内瘘血流量大于150mL/min,满足血透流量。结论球囊辅助下桡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高,可以纠正头静脉狭窄,内瘘成熟快。短期临床效果好,中远期临床效果在进一步观察中。  相似文献   

5.
输尿管外科手术后狭窄的腔内球囊扩张治疗2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对外科手术后输尿管狭窄行腔内球囊扩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外科手术后输尿管狭窄的患者采用腔内球囊扩张治疗,5例采用一期经皮肾造瘘术,2周后,二期采用顺行法腔内球囊扩张治疗输尿管狭窄;15例采用逆行法。结果顺行法治疗的5例均穿刺成功,扩张顺利,逆行法治疗的15例中14例扩张顺利,1例因扩张导管不能通过狭窄段而治疗失败,结论腔内球囊扩张治疗输尿管外科手术后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 对34例肝移植发生肝动脉狭窄、闭塞患者行球囊扩张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内支架植入治疗,3例为球囊扩张治疗无效患者,1例为球囊扩张后出现肝动脉内膜撕裂,另1例为肝动脉狭窄伴吻合口破裂出血。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内支架植入治疗,其中1例肝动脉狭窄伴吻合口破裂出血的患者植入支架后24h内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手术行肝动脉重建治疗,其余4例术后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对于球囊扩张治疗无效或合并吻合口破裂出血的病例,可采用内支架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应用切割球囊扩张治疗膝下动脉顽固性狭窄的成功率和早、中期疗效。方法本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37例(39条患肢)经常规球囊扩张后仍有严重狭窄ASO患者进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分析技术成功率、并发症,评价其早、中期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4.9%(37/39),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由治疗前的60%~80%降至20%~30%,术后治疗部位血流通畅,未发生远端动脉栓塞,仅有2例切割球囊扩张后发生轻度动脉夹层,应用长球囊低压扩张后夹层闭合。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59.0%(23/39),16条肢体(41.0%)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其中12条肢体再次行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均获成功。随访时间2年,术后1年一期、二期通畅率分别为46.2%、51.3%;术后2年一期、二期通畅率分别为28.2%及30.8%。总救肢率92.3%(36/39)。结论切割球囊扩张治疗膝下动脉顽固性狭窄安全有效,并有较好的早、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和球囊扩张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8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球囊扩张组44例和支架植入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狭窄内径、透析血流量和术后6个月、12个月初级通畅率以及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成功率100%。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1.0%。2组患者术后狭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术后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9.1%和45.5%,支架植入组6个月初级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30.2%和9.1%,支架植入组12个月初级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与球囊扩张术相比,可以提高术后初级通畅率,为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切割球囊治疗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效果,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CB治疗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12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因梗阻性黄疸或反复胆道感染行MRI或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graphy,PTC)明确胆肠吻合口狭窄,行切割球囊吻合口成形术;术后胆道造影提示胆道通畅后拔除引流管,并随访1年。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黄疸、胆道感染均好转。3例患者出现短期并发症。随访1年内,1例患者肿瘤复发,2例患者出现胆管结石伴胆道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切割球囊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扩张(PTA)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01月~2010年06月,对5例前臂AVF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10次PTA治疗。结果:5例患者PTA术后即血流量恢复,但分别在3~24个月后复发,再次PTA治疗后血流量恢复;较短时间发生第1次复发的2例患者分别又在术后3、4个月发生第2次复发,其余患者目前尚未发生狭窄。结论:前臂AVF狭窄形成后,及时采用PTA治疗是修复失功能内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PTA治疗后复发时间较长的患者,如发生再次复发可继续行PTA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