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危重状态病人心脏移植的早期结果及其在供者分配决策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49例心脏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状态分为危重状态组(64例)和一般状态组(385例)。总结危重状态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受者术后生存情况及死亡原因;比较危重状态受者术前不同机械循环辅助桥接移植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危重状态病人占总移植人数14.3%,近5年危重状态病人比例逐年增高。与一般状态组受者比较,危重状态组受者术前吸烟史比例较低,既往心脏手术史比例较高,血清肌酐水平较高,原发病为既往移植心脏衰竭比例较高;术后使用机械循环辅助比例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较长,院内病死率较高(均为P≤0.01)。危重状态组受者术后1年生存率低于一般状态组受者(83%比95%,P0.01)。危重状态组受者因感染、多器官衰竭死亡的比例高于一般状态组受者。64例危重状态受者中,术前1例单独使用呼吸机,63例加用机械循环辅助桥接移植。其中49例(77%)单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8例(13%)联合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IABP,4例(6%)单用ECMO,2例(3%)单用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术前应用ECMO、联合应用ECMO和IABP桥接移植的危重状态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比例较高、ICU入住时间较长、机械通气时间较长,院内病死比例较高。结论危重状态病人心脏移植总体预后不佳,有效的术前管理可在一定程度逆转危重病人的高风险状态。供心分配应把有限的供心分配给最紧急且能从移植中受益最多的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长时间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基于麻醉时间>8 h,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本院在全麻下行择期首次开颅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肺保护性通气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L组)和常规机械通气组(C组), 记录2组患者基本情况、术中情况、术后肺部并发症以及住院情况等。结果与C组比较, L组患者VT降低, PEEP和RR升高, 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 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分级中1级患者例数增加, 住院时间缩短(P<0.05);2组患者基本情况、术后7 d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等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减轻长时间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前非终末期器官功能受损的糖尿病对心脏移植受者移植后早期及中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2004年6月至2012年7月间单中心完成315例心脏移植,回顾分析住院和随访资料,根据患者移植前是否患有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47例)和非糖尿病组(268例).比较分析两组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因并发症需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体外膜肺氧合(ECMO)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治疗的应用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和中期存活率.结果 患者年龄为(44.6±13.8)岁,术前糖尿病占15.0%.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需CRRT、ECMO和IABP支持治疗的应用率,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33个月(17~60个月),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受者术后1个月存活率为97.9%和97.0%;1年存活率分别为93.5%和95.4%;3年存活率分别为86.6%和91.1%;5年存活率分别为72.8%和88.9%;各个时间段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糖尿病占15.0%的心脏移植单中心经验显示,经严格筛选的非终末期器官功能受损的糖尿病患者心脏移植术后早期及中期存活率未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125例脑死亡捐献供心,探讨评估维护和边缘供心的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125例供心的评估、维护和手术及边缘供心使用后的随访结果。其中男98例、女27例,年龄6~50(36.0±2.4)岁。结果 12例供心获取后评估不合格而丢弃。113例心脏移植均采用双腔静脉法。平均冷缺血时间(220.1±6.7)min。4例术后30 d内死亡,4例术后右心辅助循环,12例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12例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边缘供心包括15例乙肝抗原阳性供心,2例三尖瓣反流,1例二尖瓣反流,5例冠状动脉钙化,4例心肌顿抑和2例体重严重不匹配。随访时间2年。边缘供心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提升心脏供体的评估与维护提高了心脏的利用率,边缘供心缺乏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在心脏移植术前辅助、术中替代体外循环及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心脏移植术前过渡、术中代替常规体外循环以及术后心功能衰竭辅助治疗中使用ECMO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例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术前应用ECMO 5~8 d,其中2例患者在等待供心的过程中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患者成功接受心脏移植,术后顺利撤除了ECMO.12例在心脏移植术中应用了ECMO代替常规体外循环技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持续应用ECMO辅助的时间平均为(38±14)h,1例患者因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1例患者均痊愈,顺利出院,无患者发生右心功能衰竭和三尖瓣返流等心脏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心脏移植术后由于严重右心功能衰竭接受ECMO辅助治疗的患者有10例,起始时间为返回监护室后2 h至2 d,持续时间为43~176 h,其中7例患者痊愈,顺利出院,1例因发生严重感染而死亡,2例因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以上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均与ECMO的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无关.结论 尽早应用ECMO可以使等待心脏移植的心功能衰竭患者有效地过渡到心脏移植;术中应用ECMO替代常规体外循环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供心,有利于缺血时间较长供心的功能恢复,提高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术后患者出现右心功能衰竭时,应用ECMO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technique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heart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heart transplantations supported by the ECMO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cluding during the bridge to transplant, working as routine bypass in the operation room, and supporting the heart failure after surgery. Results Three 3 cases were supported with ECMO to extend the waiting time: 2cases died of multi organ failure during the waiting, and the third one received the heart transplant and the ECMO was successfully removed. Totally 12 cases of heart transplantation received the modified open style ECMO techniques replacing the routine bypass. The ECMO was removed after assistance for (38 ± 14) h. All the recipients except one death recovered well without right ventricular failure or obvious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which was common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Ten cases received ECMO support for the heart failure after the transplant. The initial application time ranged from 2 h to 2 days and lasted 43~176 h. One died of infection and two died of multi organ failure nothing to do with ECMO application and other 7 discharged with NYHA Ⅰ/Ⅱ cardiac function. Conclusion Early use of ECMO could safely bridge the heart failure patients to the transplant. Replacing the routine with ECMO techniques in the heart transplantation could get good myocardial protection results even with long cold ischemic time and improve the cardiac function recovery. For the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fter the surgery the ECMO could afford good support effect.  相似文献   

6.
总结69例心脏移植中供心的心肌保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心脏移植中供心的心肌保护技术,分析供心的灌注、保存以及缺血时间对心脏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间的69例晚期心脏病患者行心脏移植术的临床资料。供心的心肌保护采用低温St.Thomas液和HTK液顺序灌注方法,术中供心保持持续低温状态。根据供心缺血时间长短将受者分为两组,A组36例,供心缺血时间小于240min;B组33例,供心缺血时间大于240min。术后对受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在心脏移植术中,B组受者较A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术后两组受者的死亡率、移植心功能、排斥反应以及并发症等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者在心脏移植后,无近期死亡,但随访期间死亡6例。结论采用St.Thomas液和HTK液顺序冷灌注的改良方法,能够有效的保护供心心肌组织;供心缺血时间的缩短会使心肌泵血功能恢复较快。这些对移植心功能的恢复和受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近期和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胸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围术期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资料收集表,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222例入住心脏外科的开胸心脏手术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开胸手术前后心、肺及肾功能指标,手术基本资料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筛选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成人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24 h)发生率2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包括NYHA分级Ⅳ级(OR=37.266,P=0.002)、既往有心脏手术史(OR=4.755,P=0.020)、术中红细胞输注量(OR=1.192,P=0.010)、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OR=12.068,P=0.000)、应用1种血管活性药物(OR=5.139,P=0.000)、应用3种或以上血管活性药物(OR=8.677,P=0.002)。结论成人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发生率高,其围术期影响因素较多,需加强危险因素评估,加强针对性护理,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技术在冠脉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心脏瓣膜置换体外循环(CPB)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吸附炎性细胞因子, 从而降低体外循环相关急性肾损伤(CPB-AKI)发生率, 改善预后。方法将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联合心脏瓣膜置换的60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使用血液灌流技术的患者为血液灌流(HP)组, 不使用HA380的患者为对照组,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56例患者(HP组30, 对照组26)。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比较两组AKI发生率、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30天生存结局。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 应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进行作图。结果 HP组TNF-α在术后0、6、24 h均低于对照组[(1.98±0.96) pg/ml比(3.10±1.52) pg/ml, t=-3.261, P&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围手术期的应用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82例行单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49~75(63.6±11.5)岁。按置入IABP时间分为IABP术前置入组(A组),12例;术后积极置入组(B组),39例和术后被动置入组(C组),31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患者48 h序贯性脏器衰竭评价(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ABP使用时间、儿茶酚胺类药物使用时间、感染发生率、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CBP的使用率、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高于或长于A组、B组。结论 CABG围术期行IABP支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预防性和术后积极置入IABP,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患者有IABP应用指征时,应果断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主设计的复位机器人系统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5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复位方式分为机器人组(采用自主设计的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复位髓内钉固定)和牵引床组(采用牵引床辅助复位髓内钉固定)。机器人组31例, 男11例, 女20例;年龄(78.7±9.3)岁;左侧16例, 右侧15例;骨折AO/OTA分型:31-A1型17例, 31-A2型12例, 31-A3型2例。牵引床组26例, 男12例, 女14例;年龄(78.7±7.7)岁;左侧13例, 右侧13例;骨折AO/OTA分型:31-A1型16例, 31-A2型9例, 31-A3型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患者复位时间(4.4±2.2)min、手术时间(29.0±13.5)min、术中出血量(76.5±30.5)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Blumgart法胰肠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26例实行改良Blumgart法吻合, 55例行常规Blumgart法吻合, 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数据、肝功能、胰腺情况、手术结果、并发症差异。结果两组术前资料(体质指数、术前白蛋白、前白蛋白、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两组患者平均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改良组较常规组总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较常规组术后总胰瘘发生率、生化瘘发生率更低(均P<0.05), 两组术后B/C级胰瘘和胆漏、出血、感染、胃排空延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Blumgart法胰肠吻合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可行, 与常规Blumgart法相比, 吻合方式更简单、省时, 而术后合并症包括B/C级胰瘘发生率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直接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进行荧光胆囊胆管显影的可行性和潜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32例肥胖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使用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分为荧光组(n=65)和对照组(n=67)。其中男性50例, 女性82例, 所有入组患者均体重指数≥28 kg/m2。分别统计荧光组和对照组的两组辨清三管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一次复查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术后随访等结果。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率)描述, 根据最小频数不同应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卡方校正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前炎症指标及肝功能水平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组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8.00(13.50, 20.00) min、40.00(3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至2010年4月择期行CABG患者105例,其中体外循环(CABG组)60例,非体外循环(OPCABG组)45例.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及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等术后恢复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BG组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OPCABG组,术后胸腔引流量显著高于OPCABG组(P<0.05).其它术后恢复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BG采用非体外循环患者术后早期预后要好于体外循环患者.  相似文献   

14.
原位心脏移植21例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21例原位心脏移植的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4月至2005年6月连续对2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行原位心脏移植治疗。受体肺血管阻力为3.0~5.9wood单位,平均(4.3±1.4)wood单位;应用4℃Stanford大学心肌保护液或HTK液保护供心,供心冷缺血时间为52~310min,平均(81±23)min;3例受体有既往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史,除1例采用全心脏原位移植术外,其余20例为标准式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前使用抗Tac单抗诱导治疗1次,术后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泼尼松预防急性排异反应;术后应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血清胆固醇和尿酸水平在合理范围。结果术后早期并发急性右心衰3例,心包大量积液4例。未出现感染、急性排异反应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21例患者已生存2~37个月(平均23个月),出院后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原位心脏移植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低肺血管阻力受体的选择、良好的供心心肌保护、熟练的移植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合理选择和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提高心脏移植近期疗效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在心脏外科术后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44例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脱机困难,将其分为两组:序贯治疗组,23例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方式行机械通气,待患者呼吸循环状态稳定后拔除气管插管,改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支持通气方式并撤机;对照组,21例患者,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方式撤机.对照分析两组病例的通气、氧合指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和总的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是(2.3±0.8)d和(7.3±0.5)d,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是(4.2±0.5)d和(7.3±0.5)d,住ICU时间分别为(6.5±0.9)d和(10.3±0.4)d,呼吸机相关肺炎分别为6例(26.1%)和12例(57.1%),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有2例患者二次插管(8.7%),而对照组有3例患者二次插管(14.3%).结论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如果存在脱机困难,可采用早期拔管,改用经鼻面罩呼吸机正压通气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患儿开胸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6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开胸心脏手术的低出生体重(≤2.5 kg)患儿121例,男80例,女41例,手术日龄3~84 d,出生体重1.05~2.50 kg,手术日体重1.13~2.70 kg,ASAⅢ或Ⅳ级。根据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分为两组:机械通气7 d的延长组(PMV组,n=40)和≤7 d的非延长组(N-PMV组,n=81)。收集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和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影响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与N-PMV组比较,PMV组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前机械通气、术后延迟关胸、再次气管插管、非计划再次手术明显增多(P0.05),术后24 h乳酸浓度最大值明显升高(P0.05),术后贫血、术后败血症明显增多(P0.05)。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败血症(OR=26.511,95%CI 1.326~530.217,P=0.032)和术后延迟关胸(OR=6.573,95%CI 1.293~33.401,P=0.023)是低出生体重患儿开胸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出生体重患儿开胸心脏术后造成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原因较多,术后败血症和延迟关胸是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心病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应用时机。方法本文前瞻性随机研究,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行OPCABG的冠心病高危患者60例,均分为主动性植入IABP组(A组)和常规处理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B组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IABP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术后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主动性植入IABP可改善冠心病高危患者行OPCABG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险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泌尿外科和南京鼓楼医院接受PCNL治疗的5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SIRS组(94例)和非SIRS组(457例), 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NL术后出现SIRS的相关危险影响因素。结果共94例患者术后出现SIRS, SIRS发生率为17.1%。合并糖尿病、术前尿常规白细胞阳性、术前尿培养阳性、手术时间≥2 h、术中肾盂尿培养阳性以及术中第一针穿刺引流出脓性尿液与PCNL术后发生SIRS均有相关性(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手术时间≥2 h、术前尿培养阳性、术中肾盂尿培养阳性和合并糖尿病均是PCNL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存在尿路感染、术中肾盂尿培养阳性、手术时间长和合并糖尿病是PCNL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基础病、减少手术时间和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减少术后SIR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食管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气分析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选取80例行食管癌根治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观察组应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并发症及预后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PaCO2、PaO2、SaO2、pH值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以及影响PMV发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6年4月至2021月4月收治的105例成人肝移植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是否超过24 h,分为PMV组(39例)和非PMV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和预后,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筛选影响肝移植术后PMV的因素;使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既往上腹部手术史(OR=0.284,95% CI:0.084~0.963,P=0.043)和术前Child-Pugh评分(OR=1.439,95% CI:1.026~2.017,P=0.035)是肝移植术后PMV的独立影响因素。PMV组术后180 d生存率为74.36%,非PMV组为84.8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061,P=0.804)。 结论术前有无上腹部手术和Child-Pugh评分是肝移植术后PMV的独立影响因素。PMV继发耐药菌感染发生率高,但不影响肝移植患者的术后6个月生存率。充分处理患者术前合并问题,减少导致PMV的因素,可以尽可能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