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国家。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尚全 《人民长江》2009,40(11):87-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而长江三峡库区,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族群、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前景堪忧。着重分析了长江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及其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就其保护和传承措施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运河催生和哺育了扬州城,在孕育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培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世代相传。其中,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剧等都是扬州运河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扬州人民非凡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扬州古城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于2013年1月16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隆重举行.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显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专家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邱春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传承人代表张美芳,吴元新,苗长强,林友华等50余人出席了命名暨颁牌仪式.仪式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新风主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简述了各系统形式及设计原则;分析了建筑内不同功能场所的消防措施和设计参数,包括特殊形式吊顶的喷淋布置、高大空间的水炮布置、文物库房自动灭火系统的设置,并介绍了临时展厅的消防特点;讨论了文物库房防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要点,即应从防范外水入渗、防止内水入侵、加强防水监测和排水措施保障四个方面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6.
<正>水利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严加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带动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要让我国水利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开发上并驾齐驱,而不是厚此薄彼,必须分别坚持"两个原则"与"三个举措"的方针不动摇。1.水利文化遗产保护策略1.1原则一是法律原则。当前我国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作为保护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宜昌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特色文化遗存。目前,宜昌已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20项、省级52项、市级154项、县(市、区)级49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7人、省级110人、市级543人、县(市、区)级2050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省级2个、市级28个。如果将宜昌视作为电脑桌面上的一个文件,那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打开宜昌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魏理  蔡明祥  彭友琴  刘巍 《人民长江》2016,47(15):114-117
以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库区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式主要是以文化为依托,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业和文化创意等相关生态绿色产业,促进库区生态环境、经济等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以三峡工程移民文化遗产保护与库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例展开了研究。通过研究分析了三峡库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及新三峡文化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利用、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总结了三峡文化遗产保护与促进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六大保障要素,即法制保障、管理规范、资金到位、人才培养、合理开发、社区和谐等。研究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在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对于促进库区文化凝聚力的构建,保证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对于三峡水库安全运营及库区移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以海之姿态,广纳文化遗存之百川,将物件、技艺及其意义汇流于此,是一处空间,亦是一种概念.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博物馆,是传承,是创新,更是教育,通过博物馆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展览,文化多样性得以活态呈现和发声,并使炎黄子孙族群的个体与集体性被重新定位.在空间与概念的交织下,文化创新、历史传统与教育学习,使过去处于静态历史呈现的博物馆,重新思考族群建构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并反思作为文化场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从"不绝如缕"走向"亘古绵延".故此,北京民俗博物馆以这种理念为指导,陆续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药香"之药香为主题的"药香展"作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展览,充分体现了非遗保护与活态博物馆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水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遗产,既有文化遗产共性,更有其特定的专业属性。讨论了水文化遗产的特点,指出水文化遗产应按工程和非工程遗产分为两大类,而每一大类遗产应有其物质和非物质性态。讨论了两类水文化遗产的架构,列举了工程和非工程类遗产的类型,以及水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并阐释了认定的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1.
正水利遗产是人类历史上利用水资源在当代留下的历史遗存,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个层面。它不仅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利用水资源的智慧和成就,同时也是今天我们所拥有的重要文化遗产,可以从中获得历史知识、经验教训和教育资源,更好地保护当代的水资源、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水危机。人类和水有数万年的互动关系,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水利遗产,这些遗产有的已经成为遗存,有的仍然惠泽今人。如今,这些水利遗  相似文献   

12.
潘杰 《江苏水利》2007,(10):45-48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人工开凿的最古老、里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至今仍熠熠生辉,散发着她独有的魅力,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景观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峡建设》2014,(3):34-37
<正>在内蒙古,我们了解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长调、马头琴、呼麦、四胡、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安代舞等蒙古族原生态艺术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长调和马头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蒙古族原生态艺术中,最先走进学校的是长调。1959年,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昭那斯图应邀到内蒙古中专艺校授课,向师生传授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运河已被列入2014年国家申遗预备名单,水利、文物部门正在组织编制保护规划。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管理目标下,未来京杭大运河的水行政、工程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指出了在用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与利用,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完善现有管理制度。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工程类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典型案例及先进经验,基于对京杭大运河水利功能可持续发挥的目标,提出了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完善及创新运河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要求。由于水文化遗产种类"多样性"、结构"复杂性"、管理"多元性"、功能"在用性"等特点,目前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管理协作机制、制定标准规范、开展技术人才培养等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正确认识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性质,持护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本土特点 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由全社会民众集体创造、约定俗成,并靠民众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传承和延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百姓怎样过节,全凭祖辈的代代传授和村庄乡里的风俗使然,而在一定的地域和群体内的节日风俗,既是约定俗成的,又有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或制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北京通州是北京市运河文化遗产分布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地区。以运河文化为代表的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使通州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赋予通州独特的城市精神和文化风貌。长期以来,通州因运河漕运职能消失而备受冷落,运河文化遗产也因长期缺乏有效保护而不断消失、损毁。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通州区运河文化遗产正不断因经济过快发展而遭受侵蚀,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为有效保护通州区水文化遗产,传承运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通州区对区域内的水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水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的保护工作,为水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可以从文化遗产中找到痕迹,这种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具有传承性和唯一性。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文化遗产在历史变迁中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加强对其保护和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的需要,更是再现其历史价值的根本需要。现代化数字保护关键技术可以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针对性修复和保护,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使其保护和保存水平得以提升。一、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冯秋生  沈灿  付征 《人民长江》2013,44(2):89-91
文物古迹保护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的实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建设方文物保护职责分工、保护范围确定、文物保护体制机制及文物古迹合理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顺利推进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要性;探讨了文物保护规划的主要流程。其观点对于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水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生态治水理念,对当代城市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当前,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明确了水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及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对海绵城市进行实例分析的方式,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形成原因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与水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互惠共生密切关系进行了剖析,进而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部门机构与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的规划体系、编制专项保护规划等规划层面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和水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