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3D AIDR)对超重患者640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80例疑似冠心病的超重患者(30kg/m2≥BMI≥25.0kg/m2)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A组以120 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以FBP(A1组)和3D AIDR(A2组)重建图像;B组以100 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以FBP(B1组)和3D AIDR(B2组)重建图像。2位放射科医师以5分法评价15个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比较A组和B组各亚组间的噪声(SD)及平均CT值(SI)、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和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B组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减少了46%。A组和B组各亚组间的图像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1与B2组的图像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2组与A1组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 AIDR联合100kV低剂量扫描在保持适合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同时能大幅度降低CTA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级迭代重建技术(iDose)在心血管低剂量螺旋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家猪10只,本组实验动物均进行以体重为基础的常规X线剂量(A组)及降低X线剂量30%(B组)、50%(C组)、70%(D组)128层前瞻性门控CT扫描,所有数据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iDose-2、iDose-4、iDose-6重建,测量主动脉根部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5分法评分),3分及以上为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并对4种重建方法进行比较。结果:A、B、C、D各组内FBP、iDose-2、iDose-4、iDose-6重建后图像的噪声依次降低而SNR、CNR依次升高,且用iDose-6重建与用其余3种方法重建后图像噪声、SNR、CN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FBP重建,A、B、C3组病例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D组所有病例的图像质量均不能满足诊断;而经iDose重建后所有病例的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其中用iDose-6重建后除D组6例病例外,其余病例的主观评分均在4分或以上。各组中iDose-6与FBP重建比较的主观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CT成像中,应用迭代重建技术(iDose)较FBP可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提高SNR、CNR,提高图像质量,其中iDose-6重建效果最好;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用iDose-6重建可以降低70%的辐射剂量进行扫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结合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重建技术(AIDR)在优化婴幼儿胸部CT扫描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3年1~5月间,从拟行胸部CT检查显示正常的,无贫血及其他疾病的0~1岁婴幼儿中随机选取40例,平均分成A与B两组,A组扫描时管电压为80kV,使用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重建技术(AIDR);B组为100kV,使用常规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技术.比较两组间气管分杈层面降主动脉的CT值与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CT剂量指数(CTDI)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6±0.48、4.61±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值、SD分别为50.36±5.74HU、12.57±4.48和45.31±4.71HU、10.61±3.48,A组高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NR和CNR分别为3.31±1.02、2.68±1.21和4.31±1.32、2.74±0.92,B组均高于A组,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79±0.316、5.04±0.19mSv,A组较B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平均减少了65%.结论 320层CT在小儿胸部扫描采用80kV管电压扫描加ADIR重建,图像质量能达到诊断要求,且辐射剂量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自动管电压选择(automated tube voltage selection,APSCM)与定向100 KVp管电压两种情况下,比较超重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方法  选取115位体重指数(BMI)在25~30 kg / m2 之间,并且体重低于90 kg的患者在第二代双源CT扫描仪上进行CCTA检查,所有检查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大螺距(3.4)模式。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5例,采用APSCM技术进行检查;B组40例,接受固定100 kVp管电压检查。测量CT衰减和图像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对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比较。  结果  A组中,1例(1.3%)、51例(68%)和23例(30.7%)患者的管电压自动选择为80 kVp、100 kVp、120 kVp,平均CT衰减和图像噪声显著低于B组(P < 0.001)。A组的平均CNR高于B组,平均SNR较低(P < 0.05)。两组的主观图像质量得分无显著差异(P > 0.05),B组的辐射剂量比A组低22.2%(P = 0.004)。  结论  对于BMI高于25 kg / m2、低于30 kg / m2,且体重低于90 kg的患者,与使用APSCM的CCTA相比,100 kVp CCTA可以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颞骨CT扫描时降低毫安值对受检者受到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并比较螺旋扫描与非螺旋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选择行颞骨CT扫描的患儿60例,分别采用螺旋及非螺旋扫描各30例,每种扫描方式又分为常规剂量(120kV、150mA)组和低毫安(120kV、60mA)组各15例。扫描时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CTDIw)、扫描长度,并计算出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同一扫描方式下,低毫安组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1),而两组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在同一毫安值时,轴位螺旋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非螺旋扫描方式(P〈0.01),而两种扫描方式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低毫安、螺旋扫描方式能够显著降低颞骨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且又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可在儿童检查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640层 CT 冠状动脉造影(CTCA)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IDR3D)重建算法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连续性84例患者接受640层 CT 自动曝光扫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 AIDR3D、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对扫描的原始图像数据进行重建。2位不知道临床信息及重建算法并且富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独立测量、计算2种重建算法 CTCA 的图像噪声、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4等级法定性评价 CTCA 的图像质量。根据 CT 机扫描输出的剂量长度乘积计算辐射剂量。统计分析比较2种重建算法 CTCA 的定量及定性图像质量。结果AIDR3D 重建算法 CTCA 的图像噪声为(27.20±4.40)HU,较 FBP(60.00±12.40)HU 减少了46.10%,信噪比21.10±5.10较 FBP 11.40±2.80提高了84.70%,对比噪声比24.70±5.10较 FBP 13.50±3.20提高了82.20%,二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IDR3D 重建算法冠状动脉近部、中部、远部的图像质量定性评价分数分别为(3.90±0.30)、(3.70±0.50)、(3.60±0.60)分,均高于 FBP[分别为(2.60±0.60)、(2.30±0.60)、(2.10±0.70)分],二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IDR3D、FBP 重建算法可以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总段数分别为1216段(96.50%)、504段(40.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10±1.00)mSv。结论640层 CTCA AIDR3D 重建算法不仅较常规的 FBP 重建算法的图像噪声显著减少,定量及定性图像质量均明显提高,而且有效辐射剂量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东芝320排CT采用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技术(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3D AIDR3D)、100k Vp条件及低浓度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 I/m L)行头颈CTA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60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的头颈CTA资料,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管电压为100 k Vp,采用Sure Exposure 3D三维智能剂量控制技术,对比剂为碘克沙醇270mg I/m L,重建方法为AIDR 3D。B组管电压120 k Vp,对比剂为优维显(370mg I/m L),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FBP)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并记录每例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对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组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5.3±0.9)m Gy、(10.3±1.4)m Gy及(191.0±37.6)m Gy×cm、(388.1±45.4)m Gy×cm,A组较B组低约48.5%、5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各血管CT均值及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B组(P0.05),B组主动脉SNR、CNR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100k Vp、低浓度对比剂及AIDR 3D重建算法进行头颈CTA扫描,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能大幅度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管电流联合窄窗、迭代重建技术在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将80例怀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行CCTA,A组扫描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智能毫安,扫描窗为心动周期的30%-80%;B组扫描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智能毫安的75%,扫描窗为心动周期的70%-80%。对A组进行滤波反投影法重建(filteredbackprojection,FBP)和迭代重建(iterativereconstruction,IR)得到AF和AI两组,B组进行IR重建,比较3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effectivedose,ED)。结果 AI、B、AF组噪声依次升高,SNR依次降低,AF组与AI、B间的噪声及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图像质量评价,AI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AF组最差,AF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ED分别为(3.40±1.34)mSv、(1.26±0.61)mSv,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不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情况下,低管电流联合窄窗、迭代重建技术能降低C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CTA扫描时通过降低管电压以达到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需行颈动脉CTA检查的患者依据管电压不同而分为A(120 kV)、B(80 kV)两组,每组20例。分析比较两组图像的CT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号噪声比(SNR)及辐射剂量,并对重建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进行评估分析。结果:B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A组分别降低63.97%、63.83%及63.79%,图像质量评价结果:B组颈动脉平均CT值较A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CNR、SNR值组间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颈动脉重建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整体满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80 kV低管电压颈动脉CTA扫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能够降低约64%的辐射剂量。因此,颈动脉CTA检查通过降低管电压的低剂量扫描是可行的,可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轴扫节段扫描对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 54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成3组,A组20例螺旋扫描,B组16例轴扫扫描,C组18例轴扫节段扫描,均使用120 kV,自动毫安,噪声指数=8,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和平均辐射剂量.结果 各组图像质量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3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后A组和B组图像噪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剂量C组比A组降低约47%,比B组降低约2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动毫安技术和轴扫节段扫描能有效降低腹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3年3~5月收治的113例怀疑冠心病患者行CCTA,按不同BMI值分为三组,其中BMI<25的66例患者为A组,2530的6例患者为C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对不同组图像BMI和有效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A组、B组和C组患者的BMI值分别为(21.95±1.81)、(26.79±1.41)和(32.80±3.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66.53,P<0.01);A组、B组和C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4.28±2.46) mSv、(18.59±1.67) mSv和(21.72±3.06) mSv,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5.67,P<0.01);A组、B组和C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96±0.10)分、(3.75±0.50)分和(3.66±0.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P>0.05)。结论在保证图像质量评分不变时,随着BMI值的增加,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所得到的辐射剂量会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采用正位定位像、侧位定位像和双定位像在DoseRight技术条件下进行儿童腹部CT检查时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行腹部CT检查的1~17岁患儿388例,依据患儿年龄分为1~6岁组(A组)、7~12岁组(B组)和13~17岁组(C组),每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分别分配到正位定位像组、侧位定位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与比较320排容积CT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和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的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方法: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9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①常规组(A组)53例,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②低剂量组(B组)4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采用4分法主观评价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通过对比两组的升主动脉根部的平均强化CT值(SI)、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客观评价冠状动脉。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A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8.66±3.67)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99±2.42)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3,P<0.05)。A、B两组共1187段血管,A组中较为优秀(3分或4分)的血管段数占92.4%(599/648),B组占92.9%(501/539),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0,P=0.631)。A、B两组的SI、SD、SNR、CNR分别为(433.4±82.5) HU、22.1±6.2、20.7±5.7、16.6±5.0和(436.1±94.7)HU、21.5±4.9、20.9±5.5、16.9±4.7,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从客观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3、-0.522、0.240、0.311,均P>0.05)。结论: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低剂量技术可以减少54%的辐射剂量,又可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对CT冠状动脉造影中图像质量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入我院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5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男46例,女29例,BMI23。将其抽签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20HU;B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30HU;C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40HU。根据患者个人体质数(BMI)注射对比剂后扫描,测量左冠开口、右冠状开口、左前降支近段和左回旋近段血管的CT、SD平均值,并据此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评估的客观依据,由2名经验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估,比较不同触发阈值下的指标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B组扫描的强化SD值分别较A、C2组低,SNR较A、C2组低,均差异显著(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分别较A、C2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扫描触发阈值技术作为CT冠状动脉造影中常用的扫描方法,双源CT将扫描触发阈值设定在130HU时能获得较好质量的图像,便于临床观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如何依据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并使用iDOS3技术来减少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的辐射剂量。方法对我院2013年10~12月289例怀疑冠心病患者行CCTA检查,按不同BMI值分为三组,其中BMI<25者168例(A组);2530者16例(C组)。每组患者分别降低辐射剂量的30%(方案1)、40%(方案2)及50%(方案3)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iDOS3技术。对不同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A组、B组及C组的图像质量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80±0.47)分、(3.69±0.51)分和(3.37±0.62)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P=0.858>0.05)。结论在降低不同百分比辐射剂量条件下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不同BMI患者的图像质量虽然均有所降低,但均符合诊断要求。因此,对不同BMI值人群可采取不同的扫描条件,可达到既使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又减少患者辐射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脉成像中胸廓前后径及左右径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以获得最优化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能性。 方法 收集我院双源CT冠脉成像检查的患者118例,分为A[25 kg/m2 ≤体质量指数(BMI)值<30]、B(BMI值<25 kg/m2)两组。A组患者58例,平均年龄59.9岁;B组患者60例,平均年龄60.1岁。扫描参数:准直64×0.6 mm,重建层厚0.75 mm,重建间隔0.7 mm,FOV 150~180 mm,根据心率自动调整螺距。A组:管电压100 kV,管电流330 mAs;B组:管电压100 kV,管电流220 mAs。采集图像后,测量胸廓前后径(AP)、左右径(RL),及所在层面(共5个层面)冠脉、背脊肌的CT值和噪声(SD),并计算冠脉相对于背脊肌的对比噪声比(CNRa)、信噪比(SNRa)。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CNRa、SNRa与胸廓AP、RL、BMI的相关性检验。 结果 A、B两组RL的5个层面与CNRa具有相关性(P<0.05),A、B两组中除A组第iii、iv层外,均与CNRa具有相关性(P<0.05),除A组第ii、iv层、B组第v层外,BMI均与CNRa具有相关性(P<0.05)。A组CNRa与RL的相关系数除第ii层面外,都大于其与AP的相关系数,B组CNRa、SNRa与RL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其与AP的相关系数。A组除第iii层面外,CNRa、SNRa与AP的相关系数大于其与BMI的相关系数;B组除第ii层面外,CNRa与AP的相关系数大于其与BMI的相关系数。 结论 在双源CT冠脉成像检查中,图像质量与胸廓径线(左右径、前后径)的相关性大于与BMI的相关性。采用胸廓径线作为降低射线剂量的参考标准更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acquiring the similar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using bolus-tracking techniques with shortened respiratory time in prospectively electrocardiogram-gated high-pitch spiral acquisition mode (Flash mode)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CTA) compared with test bolus techniqu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y-four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mean heart rate ≤65 beats per minute undergoing CCTA were prospectively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atients in the group A (n=92) instructed to shorten respiratory time received CCTA using bolus-tracking technique with high-pitch spiral acquisition mode (Flash mode), while those in the group B (n=92) underwent CCTA with test bolus technique. The attenuation in the ascending aorta, image noise, contrast-to-noise ratio and radiation dos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an attenuation values in the ascending aorta (483.18±59.07 HU vs. 498.7±83.51 HU, P=0.183), image noise (21.4±4.5 HU vs. 20.9±4.3 HU, P=0.414), contrast-to-noise ratio (12.1±4.2 vs. 13.8±5.1, P=0.31) between the groups A and B.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adiation dose of dynamic monitoring scans (0.056±0.026 mSv vs. 0.062±0.018 mSv, P=0.068) and radiation dose of angiography (0.94±0.07 mSv vs. 0.96±0.15 mSv,P=0.926)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hile 15 mL less contrast material volume was administered in the group A than the group B. Conclusion Bolus-tracking technique with shortened time of respiratory in Flash mode of dual-source CT yields the similar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with less contrast material in comparison to the test bolus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胃癌CT增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胃癌病人54例,均行上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IMR重建组26例作为观察组,滤波反投影重建组2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门静脉期扫描数据,对2组图像分别进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及有效剂量比较,并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2组图像CT增强T分期的符合率。结果观察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2组低对比分辨力和病灶边缘锐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图像失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癌CT增强T分期符合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的64.29%(P < 0.05)。结论低管电压联合IMR应用于胃癌CT增强显示,不仅能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并有助于提高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